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請教大德們,三千大千世界是如何形成?在那部經中曾經提及?

2006-05-30 05:35:21 · 4 個解答 · 發問者 水中月 1 in 社會與文化 宗教信仰與靈性

4 個解答

  一、宇宙是怎麼形成的?  佛教從各種角度來探討宇宙的相狀,計有世間論、萬法論、本體
圖片參考:http://sql.fgs.org.tw/u005book/images/08p001.jpg
上下,過現未來,同時含蓋無量無數的有情世間,與無邊無際的器世間。自古以來,人們不斷地探討宇宙存在的奧秘,從遠古的神話至太陽系、銀河系的漸次發現;科技的日新月異,使人類了解到宇宙的時空、有情、物質都是浩瀚無盡,遠超出人類所能全部了解的範圍。  遠在二千六百年前,佛陀對於廣大的時空已經有精闢的見解,這在佛經中隨處可見。由於內容深廣,後世佛弟子從各種不同角度探討,遂使佛教的「宇宙論」內容豐富,學派林立。以世間論而言,《起世經‧閻浮洲品》中描述「三千大千世界」的形成,說明宇宙中存在著數不盡的三千大千世界,數量之多,可以用「恆河沙」和「微塵數」來比喻,所謂「十方恆沙世界」、「十方微塵剎土」。此三千大千世界歷經成、住、壞、空,不斷在循環流轉。  佛教的宇宙觀對有情世間及佛國淨土皆有深入而精闢的看法:  有情世間依眾生果報優劣及苦樂差別可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三個層次,稱為「三界」。欲界眾生男女群居,以五欲維繫生命,由其善惡欲念流轉,而有「六道」受生的果報。色界眾生已經遠離情欲,居於欲界之上,無男女之別,無情愛之念,皆由習「定」而化生,依禪定的深淺粗妙分為四級,凡十八天。再往上是無色界天,此界沒有物質,唯以心識住於深妙的禪定,乃純粹的精神世界。  《法華經‧譬喻品》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器世間乃有情眾生業緣招感的依報,三惡五趣雜居,佛陀為令眾生脫離此濁穢之土,乃宣說清淨安樂的佛國淨土,鼓勵眾生發願往生,不再受輪迴之苦。《阿彌陀經》云:「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彼國黃金鋪地,七寶樓閣,無三惡道,皆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藥師經》亦載,東方藥師如來的琉璃世界,民生物質豐富,一切隨心所欲,人民善良敦厚。此外,《十住毗婆沙論》、《十吉祥經》等,皆詳載十方佛國淨土的種類。  佛陀證悟緣起的道理,說明「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世間萬物,情與無情,皆在因緣和合下生滅變化,因而認識宇宙的產生、消長是緣起的,如同圓環,無始無終,因此無所謂宇宙的起源與創造之說。至於宇宙的緣起,佛教諸宗派各有主張,如:業感緣起、賴耶緣起、真如緣起、法界緣起等。然而這些理論無不繫於心的造作,「心生則法生,心滅則法滅,若無一切法,何用一切心」,所謂一心能生萬法,「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三千大千世界都是心識所現。心力之大,心念之迅速無有比擬,心的世界較物質世界更為無邊無際,所謂「一念三千」,心念一動,三界六道、宇宙之間,任意遨遊。《正法念處經‧畜生品》云:「心能造作一切業,由心故有一切果。」又說:「心為一切巧畫師,能於三界起眾行。」故知「心」是一個微妙不可思議的宇宙世界,眾生流轉六道,或成佛作祖,取證聖境,但由心的作為而定。因此吾人不必在心外追尋,只要此心覺悟,不妄自造作,則山河大地、樹木花草,盡納於胸中,當下一念即是法界,娑婆世界轉瞬而成淨土,宇宙萬象、心識的起滅,無不豁朗明了,念念不被境風業浪所轉,如無門禪師的「日日是好日」,怡然自得。

2006-05-30 06:16:31 · answer #1 · answered by 菩提 7 · 0 0

華嚴經三千大千世界是指是我們心念所及的地方.我們心念所及為佛所行之行,它是遍法界眾生界的。用行門就是,能行遍所得依果亦遍、依正亦遍。如此三千大千世界就不是外在的世界,而是內心的境界.例如我們過去業,現未來中.或未來業,現過去中.或過去未來業,現現在中.或現在業,現過去未來中.此三世所行行業,因果總現其中。如百千明鏡俱懸,四面前後,影像互相徹.頓現無時法中。如來出現品中,從微塵裡破微塵出三千大千世界,在一毛端中轉大法輪,在微塵中見寶王剎。在一個微塵裡可以見到三千大千世界的佛國土,我們如何從微塵中看一切境界?當我們面對境界的時候,自己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之時,就可以看到。如果是一種陌然無知、毫無覺知,這是一種無知。面對塵境而清清楚楚,落葉’黃花’蟲鳴’鳥叫都清楚。如果這些都不知道,表示我們妄想不斷,這是活在妄想當中。當我們清清楚楚的時候,心境才會轉變。此時看到落葉’黃花’蟲鳴’鳥叫乃至機’汔車的燥聲,都是生命的展現。這就是銷歸自性。這就是我們面對六塵境界之時,清清楚楚以外,要善用其心。否則是無法用自證智力去對境緣法力。外面的境界如何?就看自己的自證智力如何?這種「能、所」對立很容易了解到。若能如此敏銳的觀察就能了知三千大千世界不是外在的.如此覺知性絕對很高。所以敏銳的觀察力,與高度的警覺性是觀察。。世界一般來講,就是娑婆、極樂、琉璃世界、乃至華臧世界兩百一十億佛國土的微塵數世界。現在的眾生身口意一直向外,在幻境裡面追逐,如此所造的業力就不可思議。這個業力所產生的不可思議的境界,通稱為娑婆世界。在梵王經中說:盧舍那佛法在「摩西首羅天」,化身千釋迦.在千釋迦中,各有百億須彌山、百億日月、百億仞利天、百億四天下、百億南闖浮提.一一闖浮提各有百千億化身釋迦.這就是千釋迦化作百千億釋迦。由此可知娑婆世界只是百千億釋迦之中的一個世界。法界是我們心念所及的地方.一切法界就是眾生心念的本體。心念所及是重重無盡的,例如我們的心念力到達虛空︰虛空分為十方.以東方而言:東方也有十方,此十方的東方亦有十方.如此重重無盡,就是一切法界。再如:十法界中,佛法界本身也有十法界。以人法界而言,人法界中亦有十法界。修行得大成就,就是十法界中的一法界。其中一法界尚有十法界。人法界中殺人惡犯就是地獄法界.在其惡人之中又有十法界。如此重重無盡法界,稱之為三千大千世界。

2006-06-01 00:50:32 · answer #2 · answered by 融空 7 · 0 0

 大正藏→No. 2122 法苑珠林 (卷2) T53, p0278a三界篇第二(三界有二初明四洲二明諸天) 初明四洲(此有十部)初明四洲(此有十部)   述意部 會名部 地量部 山量部 界量部方土部 身量部 壽量部 衣量部優劣部夫三界定位六道區分。麤妙異容苦樂殊跡。會名部第二 外別有八山。圍如須彌山下大海深八萬四千由旬。其邊八山大海初廣八千由旬中有八功德水(依順正理論云。一甘二冷三軟四輕五清淨六不臭七飲時不損喉八飲已不傷腹也)如是漸小至第七山下。水廣一千二百五十由旬。其外鹹海廣於無際。海外有山即是大鐵圍山。四周圍輪。并一日月晝夜迴轉照四天下。名為一國土。即以此為量數至滿千鐵圍繞訖名一小千。復至一千鐵圍繞訖名為中千世界。即數中千復滿一千鐵圍繞訖名為大千世界。其中四洲山王日月乃至有頂各有萬億(舊云百億者錯算也) 名為三千大千世界。號為娑婆世界。梵本正音。名為索訶世界。依自誓三昧經。云娑訶世界者(漢言忍界。謂此土人物剛強難忍事故。立名號為忍)其佛號曰能仁。以別束廣名曰三界。一欲界。二色界。三無色界。初欲界者欲有四種。一是情欲。二是色欲。三是食欲。四是婬慾。二色界有二。一是情欲。二是色欲。無色界有一情欲。初具四欲強色微故。云欲界。第二色界色強欲微。故號色界。第三無色界色絕欲劣。故名無色界(更依華嚴。辯三千大千世界。乃有多種不煩廣述也)長阿含起世經等。四洲地心即是須彌山。山成則同成。壞則同壞。皆是一化佛所統之處。地量部第三 依華嚴經云。三千大千世界以無量因緣乃成。且如大地依水輪。水輪依風輪。風輪依空輪。空輪無所依。然眾生業感世界安住。故智度論云。三千大千世界皆依風輪為基。又新翻菩薩藏經云。諸佛如來成就不思議智故。而能得知諸風雨相。知世有大風名烏盧博迦。乃至眾生諸有覺受。皆由此風所搖動故。此風輪量高三拘盧舍。於此風上虛空之中。復有風起。名曰雲風輪。此風輪量高五拘盧舍。於此風上虛空之中。復有風起名瞻薄迦。此風輪量高十踰繕那。於此風上虛空之中。復有風起名吠索縛迦。此風輪量高三十踰繕那。又此風上虛空之中。復有風起名曰去來。此風輪量高四十踰繕那。如是舍利子。次第輪上。六萬八千拘胝風輪之相。如來應正等覺。依止大慧悉能了知。舍利子。最上風輪名為周遍。上界水輪之所依止。其水高量六十八百千踰繕那。為彼大地之所依止。其地量高六十八千踰繕那。舍利子。是地量表有一三千大千世界。又樓炭經云。此地深二十億萬里。下有金粟亦二十億萬里。下有金剛亦二十億萬里。下有水際八十億萬里。下有無極大風。深五百二十億萬里。此雖六重。前四是地輪。第五是水輪。第六是風輪。金光明經云。此地深十六萬八千由旬。下有金沙。金沙正是金粟。下有金剛地。釋云。前風輪堅固不可沮壞。有大洛那力人以金剛杵擊之。杵碎風輪無損。大洛那力者。是第四梵王那羅延力。是佛身力。亦名那羅延風輪。風輪上次有水輪。水輪者。依立世經云。深一百一十三萬由旬。減風輪三十八萬由旬。以眾生業力水不流散。如食未消不墮熟藏。又如倉貯米內外物持。水輪亦爾。外由有風持不散。如世間攢酪為蘇。此風力順轉。此水成金水。深一百一十三萬由旬。既順成金水但厚八十萬由旬。所略三十三萬由旬皆屬金地。金地輪中從少向多。應厚十二洛沙。一洛沙有十萬由旬。此輪縱廣一等.....觀其源始不離色心。檢其會歸莫非生滅。生滅輪迴是曰無常。色心影幻斯謂苦本。故涅槃喻之於大河。法花方之於火宅。聖人啟悟息駕反源。超出三有漸逾十地也。尋世界立體四大所成。業和緣合與時而作。數盈災起復歸于滅。所謂短壽者謂其長壽。長者見其短矣。夫虛空不有故厥量無邊。世界無窮故其狀不一。於是大千為法王所統。小千為梵王所領。須彌為帝釋所居。鐵圍為蕃牆之城。大海為八維之浸。日月為四方之燭。總總群生於茲是宅。瑣瑣含識莫思塗炭。沈俗而觀。則迂誕之奢言。大道而察。乃掌握之近事耳。但世宗周孔雅伏經書。然辯括宇宙臆度不了。易稱玄天。蓋取幽深之名。莊說蒼天。近在遠望之色。於是野人信明謂旻青如碧。儒士據典謂乾黑如漆。青黑誠異乖體是同。儒野雖殊不知是一。然則俗尊天名而莫識實。豈知六欲之嚴麗。十梵之光明哉。嗟夫。區界現事猶莫之知。不思妙義固其已矣。竊惟方等大典多說深空。尋長含樓炭辯章世界。而文博偈廣卒難撿究。今簡要略用摽厥致耳

2006-05-30 06:11:57 · answer #3 · answered by 曼舒 6 · 0 0

無論是三千世界或三千大千世界,這兩個詞都來自佛教。先講什麼是「三千大千世界」,佛經上所講的「三千大千世界」就是釋迦佛教化的一個區域,釋迦佛在印度的南贍部洲是個「小化身佛」,教化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乃「大化身佛」所居之國土。是以須爾山為中心,四面有四大部洲,有一個太陽,一個月亮,合起來為一個「小世界」,這是佛經上講的這個世界最小的單位,合此「小世界」一千個名為「小千世界」,再合此「小千世界」一千個,名為「中千世界」。再合此「中千世界」一千個,名為「大千世界」。為什麼「大千世界」上面再加個「三千」呢?這是因為此「大千世界」有三個疊數,成自小千、中千、大千故稱為「三千大千世界」。三千世界所謂三千世界,實際上即是意謂佛教的地理觀、世界觀乃至宇宙觀,這些觀點所指涉的主要乃是六道諸有情眾生所居住的器世間,其結構、組織,以及這世界的成、住、壞、空等諸事。佛教的三千世界說,基本上大多承繼當時印度流行的觀點,其中自然也包含了婆羅門教的各式神話與傳說,例如在婆羅門教中被視為宇宙生起的根源的大梵,在佛教的說法中,被收攝為色界初禪的梵天之屬。三千大千世界「一個世界有二十八層天,如是上下各有此等世界。」這個地方講的一個世界是說一尊佛的教化區域,這一個世界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諸佛的智慧德能雖然是完全相同,可是他度眾生的情形不一樣。譬如兩個老師同樣有學問、有道德,可是他們兩個所教的學生不見得一樣多,不見得是一樣的程度,也許有的學校很大,學生有幾萬人,有的學校學生只有幾十個人,相差很大。這就說明諸佛教化區大小不一樣。像經裡面所講,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比釋迦牟尼佛娑婆世界就大得很多,水準也高,娑婆世界跟阿彌陀佛的世界沒法子相比。這是佛在因地與眾生結緣不相同,你自己的學問道德是一樁事情,你與眾生有沒有緣又是一樁事情,是兩樁事情。佛常常勸我們,在初學時要廣結善緣,緣結得多,將來你成佛,你的世界就很大,你度的眾生就很多。這裡頭當然不能有貪心,如果是貪心,我將來成佛成個大佛,我的國土也很大,要度很多眾生,如果有這個心,恐怕佛都成不了。一個世界有二十八層天也是很普遍的現象,可以說絕大多數的世界都是這樣的。一個世界如此,世界無量無邊,所以說是「如是上下各有此等世界」,像這樣的大千世界在宇宙之間無量無邊。這是從豎的(上下)方面說。「環周」:從橫的方面看,「一個大千系為若干世界所集成,如是環周各有無量大千系世界。」這是說明在我們這個世界的四周,像這樣的大千世界無量無邊。而一個大千世界也叫做三千大千世界,這個三千大千世界其實是一個世界,因為一個世界的組成,它有一個小千、中千、大千,所以稱為三千大千世界。有一些學者讀佛經看到三千大千世界,以為佛家所講的世界只有三千個,三千個大千世界,這是誤會;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個世界。佛經裡面所講世界無量無邊,諸位讀《華嚴經》就曉得了。

2006-05-30 05:38:12 · answer #4 · answered by 近藤靜也 7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