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建構式數學的相關作為或政策或制度之運作實況~ 麻煩!!
(字面上的意思我就不太懂了)
2006-05-28 10:52:17 · 2 個解答 · 發問者 ? 1 in 教育與參考 ➔ 其他:教育
一樓的大大可以告訴我是在數學教育公共論壇其中哪一篇呢?? 我稍稍瀏覽過,沒注意到有這篇文
2006-05-28 14:22:43 · update #1
一. 建構式數學:一旁還有很多不在情況內的人,搞不清楚何謂建構式數學。於是各種傳媒就解釋建構式數學就是,例如「三乘以五」,大多數人的理解應該是 3+3+3+3+3 ,三數了五遍,也就是計算3+3+3+3+3=15,前者的方法被稱為是『建構式數學』,過去用九九乘法表的 3X5=15 被稱為是過去的數學。受了六年建構式數學3+3+3+3+3此種教育的孩子,進入國中數學,考試都來不及全部答完,成績之低不忍目睹..。
事實上根本沒有所謂的「建構式數學」!「建構」本身只是一種精神或可說是一種主義,重點是強調要讓「兒童自行建構數學的意義」,孩子理解後,仍應加強演算速度,教師手冊都有說明。但是教師手冊厚達二、三百頁,很多老師看不下去,沒看完,結果竟然造成這些不看、或沒看完、或沒看懂教師手冊的老師,在批改學生數學作業時,看見3+3+3+3+3=15與3 X 5 =15兩種不同的解法,便大筆一揮將3 X 5 =15的演算打個大X,不給分。看見3+3+3+3+3=15就打勾,給分,因為這種算式是跟課本上寫的一模一樣。於是又歷史重演,不照著老師的唯一解法就不給分,回到過去注重知識的傳授、事實的記憶、算則的反覆演練。
這剛好完全跟建構式的精神,相背而馳。因為建構式精神就是要容許、甚至去激發學生的創意,讓一個數學題目出來,呈現都可以算出解答的各種不同精彩演算法。然而老師沒有學習到建構式精神,用的仍是傳統「唯一解答」的教法教學,將傳統教學的錯誤重植於數學上,而傳媒做功課又不夠深入,隨意報導何謂建構式數學,這回建構式數學大概永難洗清冤枉...
關心孩子教育的家長們,在批判「建構式數學」誤人子弟之餘,不妨多多深入去瞭解「建構式精神」。有了這種精神,可能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或比較有多元的思考面,容讓孩子走出不同的道路,而不至回到過去觀念中「努力補習、讀書、升學」是唯一成大功、立大業的方法。
二. 在前面的討論中,我們談了目前數學建構教學的一些問題,那麼是否只要修正這些錯誤,全面的數學建構教學,就沒問題了呢?我們不否認有一些很能掌握建構精神的老師,做了不錯的示範教學,然而另外一大群僵化的老師,只允許學生用這套方法,或題目一開始就要求記下作法,這比以前的傳統教學更加限制學生的思想!再美好的藍圖,也要考慮它的執行面,若相應的條件不具備,結果反而會造成一場浩劫。人的學習方法有各式各樣,沒有哪一套方法能適合所有的人。台灣教育中最核心的問題就是沒有「因材施教」,如果規避這個關鍵,其它的努力都將是事倍功半!
或許有人覺得這太複雜,是個不可能的工程。數學上有個阿基米得原理,告訴我們一個正數無論有多小,只要累加夠多次,終會超過任何數。即使我們無法一次達到目標,但總是要往這個方向,一步一步的前進。在九年一貫中,有一些彈性時間,如果能將這些時間完全空下來,做為老師和個別學生的互動,沒輪到和老師面談的學生,就做自我學習,其進度可以是超前,也可以是補救不足。這樣做,應該可以減少一些目前課程無法因材施教的遺憾。教改應該怎麼做,還有許多地方需要討論...
我們應該多花心思在如何修正及補救這個缺失,建立機制,讓以後的教育改革,不再犯類似的錯誤,我們應該趁這個機會建立,第一是建立每年學生能力評量的資料,而且資料要完全公開。這些數據,縱向可以瞭解學生程度的變化,橫向可以比較城鄉差距,以及做各種因素的資料分析,同時能與國際上其它的國家做比較。任何的教育政策,都應該受到檢驗,而且有修正的機制,如果傳統的測驗,無法呈現教學成果,那麼也應該提出另一套評量的方式,以檢驗學生能力的變化。一個無法檢驗的論說,永遠只是空話,自由心證的結果,將是爭議不斷。
第二要確實面對「因材施教」這個核心問題,一步步建立改進的方法。筆者在上文提到,我們可以利用九年一貫的彈性時間,做為學生的自由學習時段,針對其各自的需求,做不同的安排,並創造出老師與個別學生的互動機會。現在進行中的增加選修課程,當然也很好,但精神不同,筆者所強調的是空白的時間,要老師與個別學生的互動。而不要像現在,國小學童原本每星期有三堂的彈性時間,地方政府一聲令下,其中的兩堂就被挪做英文教學了。另外,透過課程時間的恰當安排,我們不需要增加太多資源和負擔,便可以讓某些科學習超前的學生,在同一時段到不同年級上同一科目(目前只有約2﹪的學生進入資優班)。這樣逐步的累積經驗,及修正缺失,我們才能創造出一個新環境,並且有能力做進一步的調整,和實施更全面的因材施教。
針對目前還在實施建構式數學的年級,之前我們談了其一些缺失,以及合理的處理,老師在教學時,應該做適當的調整,基本的精神是「加強演算能力,並繼續教學互動的精神」,時間的分配也務必要多著重在學生有困難的部分。教學上,應該給老師更大的空間,讓他們能各自選擇不同的教學法,教材可以自編,也應該允許使用或參考84年以前的課本。今年由建構數學融入九年一貫的有四年級和七年級的學生,明年則有目前的三年級和六年級,後年有目前的五年級學生。現在面臨的問題有兩方面,一個是學生演算能力的不足,一個是進度的落後。關於前者,其實只要觀念改變,每天多練習個20分鐘,兩星期一定可以看到成效。拿副撲克牌,親子或同學間就能做很多加減乘除的練習,而計算機也是很方便的練習工具,自己出個題目,紙筆先做運算,再對照一下答案對不對。而九九乘法表,多背幾次,也就熟悉了。學生有空白的時間,才有機會各自針對自己的需要,有不同的作法。至於進度落後的問題,我們不應該急就章地要在短時間內,透過密集加課來彌補,這樣對學生和老師都是很大的壓力,也反而沒辦法學好。我們應該透過比較長的時間來調整,如一年到兩年來調整,其間允許老師打破各冊的進度,自行選擇合適的教材。各版本的書商已有做額外的銜接題材,教育部也可以委託部分學者或單位,設計一份參考的調整進度時程。
2006-05-28 11:55:31 · answer #1 · answered by 咩咩 7 · 0⤊ 0⤋
人本教育基金會--史英,只會談一些不切實際的空洞理論,要這些學生當他們的白老鼠,害慘了這些可憐的學生,錯了又死不認錯應坳,如果他是現在這些受害的學生,不知他做何感想。
2006-07-18 10:01:23 · answer #2 · answered by ? 2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