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問
哪裡有一群都是女人生活的村村落
或是關於女人(不管是失婚 或是單身)的故事
2006-05-25 20:44:51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章魚小嘴 1 in 社會與文化 ➔ 禮儀
自梳女——廣東肇慶有一個神秘的女人部落 在都市的屋檐下,有一條小巷,小巷深處有一個幾乎被人們遺忘的角落,這裡住著一群不為人知的戴著神秘面紗的女人。 這是一個特殊的女人部落,這個部落由12名命運多舛的女人組成,她們自稱是自梳女。『自己的頭發自己梳,自己的衣服自己縫,自己的生活自己理,自己的苦樂自己享。』這是她們給自梳女的全部注釋。她們守著寂寞,吃齋拜佛,終身未嫁。 她們中最大的已經有94歲高齡,最小的也年近七旬。她們故事的結束將使她們成為『中國最後的自梳女』而受到人們的關注。 老屋,自梳女的『家』! 在廣東肇慶市端州區,有一個名叫塔腳的小巷,這巷子窄得可憐,最窄處只容一個人側身而過。沿曲曲彎彎的石路前行,小巷的盡頭是一排爬滿青苔的老屋。一位帶路的武警戰士說,這裡就是自梳女的家。 時值夜幕降臨時分,小巷四周高樓大廈,燈火輝煌,這裡與都市的繁華極不協調,卻也有鬧中取靜的清雅。 小巷出奇地幽靜,不見車來人往,不聞人聲嘈雜,一扇扇門緊緊地關閉著,生活在這裡的主人們似乎要將外面紛繁的世界拒之門外,獨享這與世隔絕的清靜。空氣裡彌漫著淡淡的草木香味,這香味是從觀音堂裡溢出的。 觀音堂位於小巷的中段,據當地人介紹說,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當年的這座豪宅裡設有祀堂、飯堂和住所,還有一口自用的水井,鼎盛時期曾有100多名自梳女在這裡居住,現在只剩下最後的12個姐妹了。 據肇慶市史志辦公室的權威人士介紹說,自梳女為廣東省所獨有,最早出現在順德等地。大概在明末清初年間,順德地區的桑蠶業日漸發達起來,過去足不出戶的女人們成了養蠶、繅絲、織錦的好手,漸漸地有了養活自己的能力。為了掙脫封建婚姻的枷鎖,為了掌握自己的命運,一群有了自食其力能力的女人,像已婚婦女一樣自己盤起頭來,以示終身不嫁,後來人如此效仿,漸漸蔓延開來。 觀音堂的大門上貼著一副醒目的對聯:清修自在菩提地,善行同登般若門。這大概是她們追求的人生境界了。當年的自梳女都有了自己的『家』,相繼從這裡搬了出去,可她們每天要來這裡燒香拜佛,於是,這裡又成了她們的精神領地。如果她們中有姐妹要『西歸』了,眾姐妹們會一起聚到這個『大家』來,陪自己的姐妹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對於自梳女來說,觀音堂是一個神聖的地方,她們不願意讓外人窺探這裡的隱秘,也不願意讓外人打破她們生活的寧靜。因為駐地的武警戰士和這裡的自梳女有『親戚』關系,筆者破例地被獲准走進這個神秘的世界,認識了這群頗具傳奇色彩的自梳女。 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夏惠甜,是年67歲,是自梳女中年齡最小的一個。夏姑婆原本是個孤兒,不到一歲被當自梳女的姨媽收養,15歲那年,她像姨媽一樣盤起頭來當了自梳女。 當夏姑婆用那雙乾癟如柴的手推開她家那扇陳舊的木門時,呈現在眼前的景物讓筆者張大嘴巴只說了一個字——啊!屋子狹小而陰暗,一盞早該進博物館的油燈閃爍著飄忽不定的光,牆上掛著一張看不出年份的老『黃歷』,床上沒有被褥,只有一張涼席,這涼席是夏姑婆親手編織的。過去以織席為生,現在人老了靠政府發給的救濟金過日子。整個屋子裡找不到一件現代家用電器。 趙慧明老人是自梳女姐妹中惟一能寫會算的一個,說能寫,也只是能寫出自己的名字,說會算,也只不過是會算算日常生活中簡單的『豆腐賬』。她身體硬朗,腿腳勤快,每天到市場去買菜,買回來再送到各家各戶,她完全是自願的。她說:『我年輕的時候,也想成個家,可那個年代年景不好,婦女沒有社會地位,一個女人成了家,生了一群孩子,生得起養不起啊,身邊很多姐妹被生活逼得走投無路。後來我橫下心當了自梳女,養不起家就自己養活自己吧。年輕的時候我們靠織席為生,人老了咋辦呢?好在有我們這些姐妹呢,大家互相幫助,互相照顧。平時我們都在自己家裡過日子,到了過「百歲」的時候,所有的姐妹都集中到齋堂裡來,齋堂裡有一口井,有三個灶,這一段日子我們姐妹一起過集體生活,要「走」的姐妹安靜地躺在齋堂裡,由姐妹們輪流伺候著,那纔是真正的福份呢。辛勞了一生,那時候覺得該歇歇腳了,姐妹們整天整夜地陪在你身邊,直到「走」了為止。我們雖然沒有兒孫滿堂的天倫之樂,可臨終了一點也不孤獨。』 時年86歲的黃三妹不久前摔了一跤,走起路來一瘸一拐的。黃姑婆是個性格開朗的人,她說:『我8歲那年,父母把我送給人家當養女,我稱她是姑太,後來纔知道姑太是自梳女。和姑太一起生活的時間長了,也接受了她的那種生活方式。18歲那年,姑太給我選了一個好日子,舉行了儀式。那天早上,我早早地起來洗頭,到了晌午,姑太開始給我盤頭,盤頭就意味著終身不嫁。姑太給我盤頭很認真,似乎是在一根一根地梳,一根一根地盤,邊盤邊給我講如何做人,如何做女人,如何做自梳女。講到動心處,忍不住地流眼淚,那淚落在我的臉、頭上,一滴又一滴。那頭用了大半天時間纔盤好。一個人生活,沒感到有什麼不好,過得挺自由,沒有多少塵世間煩心的事。我們這些人很團結,一人有事大家幫忙。』
2006-05-25 20:47:28 · answer #1 · answered by ? 7 · 1⤊ 0⤋
瞭解一次、多一次的保障。尋找八大行業工作。必須謹慎小心一點。
小巴常說:保險跟冒險只差一個字,意義卻是大不同!
一通電話、一次詢問。都是為自己的著想。
2013-11-20 13:05:20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最佳解答 發問者自選
圖片參考:http://tw.yimg.com/i/tw/ks/l2_3232.gif
回 答 者: 清澈的熊 ( 初學者 2 級 ) [ 檢舉 ]回答時間: 2005-09-26 17:44:08 東方女兒國在中國大陸的雲南省瀘沽湖 是母系社會的摩梭人有「東方女兒國」稱號之雲南瀘沽湖摩梭人,保留本世紀最後之母系社會。摩梭人特有母系社會,展現頗多特殊而僅存之風俗,如摩梭人走婚婚俗,當男、女孩經過十三歲成年禮後,即可參加農事與社交活動,而女子自十五、十六歲,男子十七、十八歲起,即可加入走婚行列,結交性伴侶。在母系社會中,男女關係展現極大之自主權,沒有男婚女嫁傳統,一切以情感為基礎,合則聚,不合則離;男女雙方皆不必為對方負責任、盡義務。而因摩梭人此種特有走婚習俗,在經世界社會學者發現後,被譽為「上帝創造的最後一塊地方」。摩梭文化其特別之處,除母系社會制度及走婚習俗外,其食、衣、住、行也頗具特色;尤其在住方面,配合走婚習俗而有「花樓」之特別區域建築。在行方面,豬槽船不僅可作生產捕魚之用,更是摩梭人作為走婚、結交阿肖之重要工具。摩梭人文化淵源久遠,歷經千年歷史及智慧累積,使其在文學、醫藥、祭祀等方面,皆有輝煌之成就表現。因地處偏遠,交通不便,使摩梭人特有母系社會得以保存下來。然近年來,摩梭母系社會文化為外人發覺,觀光業興起,在外來文化不斷入侵,尤其是漢人父權社會觀念,與一夫一妻制道德規範衝擊下,摩梭母系社會正持續走上漢化之路
2006-05-25 20:47:03 · answer #3 · answered by 寶鴨 7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