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颱風怎麼形成的阿~很好奇也~有比較專業的資料參考嗎~麻煩一下喔~最好有深入的解答~

2006-05-24 04:14:59 · 9 個解答 · 發問者 白紙 4 in 科學 氣象

9 個解答

Q2:
颱風是如何生成的?

A2:
在熱帶海洋上,海面因受太陽直射而使海水溫度升高,海水容易蒸發成水氣散布在空中,故熱帶海洋上的空氣溫度高、溼度大,這種空氣因溫度高而膨脹,致使密度減小,質量減輕,而赤道附近的風力微弱,所以很容易上升,發生對流作用,同時周圍之較冷空氣流入補充,然後再上升,如此循環不已,終必使整個氣柱皆為溫度較高、重量較輕、密度較小之空氣,這就形成了所謂的「熱帶低壓」。

然而空氣之流動是自高氣壓流向低氣壓,就好像是水從高處流向低處一樣,四周氣壓較高處的空氣必向氣壓較低處流動,因而形成「風」。

在夏季,因為太陽直射區域由赤道向北移,致使南半球之東南信風越過赤道轉向成西南季風侵入北半球,和原來北半球的東北信風相遇,更迫擠此空氣上升,增加對流作用,再因西南季風和東北信風方向不同,相遇時常造成波動和漩渦。

這種西南季風和東北信風相遇所造成的輻合作用,和原來的對流作用繼續不斷,使已形成為低氣壓的漩渦繼續加深,也就是使四周空氣加快向漩渦中心流,流入愈快時,其風速就愈大。

當近地面最大風速到達或超過每小時62公里或每秒17.2公尺時,我們就稱它為颱風。

Q3:
颱風的強度是如何劃分的?

A3:
颱風的強度是以近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為準,劃分為3種強度。

颱風強度 : 輕度颱風 中度颱風 強烈颱風

每秒公尺 : 17.2 ~32.6 32.7 ~50.9 51.0 以上

相當蒲福風級: 8 ~11 12~15 16以上

回答人:
郭家睿
(初學者五級)95.05.29
有問題再告訴我,我的信箱有公開!
資料來源:
http://www.cwb.gov.tw/V5/index.htm
(中央氣象局全球資訊網
→颱風百問
→颱風是如何生成的)

2006-05-29 13:59:17 · answer #1 · answered by Neric 2 · 0 0

36588系統合法直營,歡迎加入體驗!!

大贏家娛樂官網: http://aa8888.net

2014-07-04 20:47:20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熱帶性低氣壓是發展於熱帶海洋上的低壓系統,在地面天氣圖上是可繪出封閉等壓線的環流,至少有一圈。其英文名稱是Tropical Depression,取首位字母簡稱TD,在地面天氣圖上只要看到內寫TD的環流就是熱帶性低氣壓,經常有好幾個同時存在。
熱帶性低氣壓是由許多向上發展強盛的對流性積雨雲所組成,是由熱帶海洋上,空氣不穩定區內發展的雲雨,形成的所謂〝熱帶擾動〞開始。熱帶海洋上氣溫高、陽光強,陽光照射在海洋上,海水蒸發旺盛,大量蒸發的水汽進入空中,使熱帶海洋上空的空氣既熱又濕,常有白色朵朵如花椰菜般的對流雲形成,並能發展成非常巨大的積雨雲而有陣雨的降落,也就是在氣象衛星雲圖上經常在熱帶海洋上看到的許多白色雲團,稱為〝熱帶擾動〞。如熱帶擾動能繼續發展,雲雨範圍擴大,氣壓值降低,風力增強,並可畫出封閉等壓線時,就已增強為熱帶性低氣壓了。
熱帶性低氣壓如能繼續發展,衛星雲圖上可看到雲區擴大,同時氣壓降低風力增強,當風力增大到每秒18公尺時,就變成一個輕度颱風。如以風級表示,一定要達8級風或以上才能算是颱風,要達每秒15公尺或以上即7級風的範圍才是颱風的暴風範圍,所以颱風內一定有強勁風力,再加上由發展龐大可降豪雨的積雨雲組成,因此,颱風範圍內除強風外又有豪雨,都會造成災害。
熱帶性低氣壓是颱風形成過程中的一個階段,但有了熱帶性低氣壓,並不一定都會增強為颱風,就像不是所有的熱帶擾動都會形成熱帶性低氣壓一樣,只有約四分之一的機率可能成為熱帶性低氣壓,也只有約十分之一的機率可能變為輕度颱風。熱帶性低氣壓的風力通常在每秒15公尺左右,並不很強勁,但對流雲可發展到相當強大,而降下大量雨水,故災害以水災為主,並可造成極嚴重水災。此外,要使熱帶擾動能增強為颱風還要其他條件,首先是這片海域為弱的低壓區,周圍的氣流又有向內匯流的作用,才能使雲層容易發展及增強低壓漩渦。
另外,高空也要有適合空氣向外流的輻散區,使上升至高空的空氣順利向四周散開,並加強上升氣流的流動及強度,在垂直方面的風速,高低空間不能相差太大,尤其高空風速不可太強,否則增暖的空氣和伸展至高空的雲層會被強風吹走,不能形成溫暖的空氣層及大量的雲層,颱風亦難形成。還有,積雨雲所在的位置,不能太近赤道,一般要在南、北緯5度以上,才有夠大的科氏力〈科氏力大小隨緯度增高而增強〉使氣流形成低氣壓環流。所以颱風要誕生也不容易,必須許多條件配合。

颱風是一個氣壓很低的低氣壓,氣流以逆時鐘方向向中心旋入〈南半球為順時鐘方向〉,風力從外向內逐漸增強,到中心附近達最強,但中心卻是雲量稀少、風力微弱,就像浴盆放水一樣,水流以漩渦流向中心後從洞口流出,水流愈近中心流速愈快,在中心呈中空現象,颱風亦是如此,中心的中空地區稱為颱風眼。

2006-06-01 16:59:08 · answer #3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在氣象學上說『颱風』是一種暖中心結構的劇烈『熱帶氣旋』,熱帶氣旋就是指熱帶海洋上的低氣壓。在北半球的颱風,其近地面的風,以颱風中心為中心作逆時針方向旋轉,在南半球作順時針轉動。颱風的範圍相當大,由氣象衛星僅能顯示整個颱風範圍,至於颱風內部的垂直結構,則藉由氣象偵察飛機從各種不同高度不同方向,可知雲柱中心部分是無雲或雲層很薄且沒有風雨現象,這就是『颱風眼』。從颱風眼向外,剛離開颱風眼處,雲層最濃厚而風雨亦是最大之處,謂之『雲牆』。而後漸向外雲層漸高也漸薄,風雨漸弱。所以自颱風中心向外到平均風速每秒十五公尺處,亦即相當於七級風處,,這一段距離叫作暴風半徑,在這暴風半徑以內的區域謂之颱風的『暴風圈』。『颱風的成因』,至今仍無法十分確定,但已知它是由熱帶大氣內的擾動發展而來。亦即熱帶洋面因受太陽直射使得海溫升高,海水蒸發成水汽散佈在空中,故熱帶海洋上的空氣溫度高、濕度大,這種空氣因溫度高而膨脹,致使密度減小、質量減輕,而近赤道附近地區風力微弱,所以很容易上升,發生對流作用,其中水汽上升凝結所釋放出熱量,更有助於空氣的上升運動,同時周圍較冷空氣流入補充,然後再上升,如此循還不已,終必使整個氣柱皆為溫度較高、重量較輕、密度較小的空氣,這就是所謂的熱帶低壓。在夏季,太陽直射區域北移,致使南半球的東南信風越過赤道轉向成西南季風侵入北半球,和原來北半球的東北信風相遇,更迫擠此空氣上升,增加對流作用,再因西南季風和東北信風方向不同,相遇時常造成波動和旋渦。這種西南季風和東北信風相遇所造成的輻合作用,和原來的對流作用繼續不斷,使已形成為低氣壓的旋渦繼續加深,也就是使四周空氣加速向旋渦中心流動,當近地面最大風速到達每秒17.2公尺以上時,我們就稱它為『颱風』。所以『颱風的形成條件』可歸納以下四個:1、熱帶暖洋面---海溫大於26以上。2、低層要先存在一低壓擾動---即不同方向不同秉性的風輻合,且發生波動而成旋渦。秋分之後,太陽直射部分南移,南半球的東南信風不易侵入北半球,這也就是為何北半球颱風多發生在夏、秋之際,冬、春二季較少的原因。3、生成位置在近赤道地區---因地球的自傳有助於旋渦的形成。4、整個對流層垂直風切要小---此條件可使水汽因對流凝結所釋出的熱量,始終在加熱有限範圍內的同一氣柱,而使之很快形成暖中心結構。

2006-05-30 07:14:46 · answer #4 · answered by my nickname 4 · 0 0

颱風是什麼?

  在氣象學上說颱風是一種劇烈的熱帶氣旋,熱帶氣旋就是在熱帶 海洋上發生的低氣壓。在北半球的颱風,其近地面的風,以颱風中心 為中心作逆時針方向轉動,在南半球作順時針方向轉動。至於颱風這 個名字的來源,一般認為是從廣東話「大風」演變而來;但據林紹豪 教授的考據,可能是從閩南語「風篩」演變而來,於魯鼎梅重修台灣 縣志云:「所云颱者,乃土人見颶風挾雨四面環至,空中旋舞如篩」 ,因曰風篩,謂颶風篩雨,未嘗曰颱風也,臺音篩同台,加風作颱, 諸書承誤。至今閩南語稱颱風為風颱,所以這一說法頗為可信。但無 論「大風」也好,「風篩」也好,總之颱風就是發生在熱帶海洋上的 一種非常猛烈的風暴。



為何颱風多發生在夏、秋之際,而冬、春二季較少?

  在前面曾談到颱風發生的環境,必須有較高的氣溫和大量的水汽 ,發生對流作用,以及不同方向不同秉性的風,且發生波動而造成旋 渦等,此均以夏、秋環境較為適合。過了秋季,太陽直射部分往南移 ,南半球之東南信風不能侵入北半球,能形成颱風的機會較少,所以 在北半球颱風多發生在七、八、九三個月;十二月至翌年四月間則極 少發生。

颱風發生的頻率如何?

  全球每年約有79個颱風生成,以北太平洋西部及中國南海地區生 成的颱風最多也最強。自1897年至1996年間共有2349個颱風在此一地 區生成,平均每年約有24個,一半以上發生在七、八、九三個月份, 而以八月份最多


颱風內部的結構如何?

  颱風的暴風範圍相當大,其半徑約有三、四百公里;由於氣象雷 達無法看到它的全貌,僅憑文字說明也不易描述詳盡,雖然現在氣象 衛星可以在高空觀測,顯示出整個颱風中上層的形狀,但卻無法看到 內部詳細的情況。現在我們分別從各方面說明,綜合起來也許可以有 一個概略的印象。   在天氣圖上,我們僅能用密集的圓形等壓線來表示颱風的位置和 暴風範圍;從氣象衛星所拍攝的照片可以看出颱風中上層大致呈圓形 並含螺旋狀旋轉著的雲,在北半球是以反時鐘方向旋轉,在南半球則 是順時鐘方向旋轉,而在中央部位有時可以明顯的看出無雲的颱風眼 ,雲的旋轉情形可以代表風的吹向。   在颱風內部,由氣象偵察飛機從各種不同的高度,不同之方向, 實際飛進颱風內部觀測的結果,可知颱風大致為一半徑甚大的雲柱, 其高度曾觀測到有一萬八千餘公尺之高。在這圍繞龐大的雲柱中心部 分是無雲或雲層很薄,而且沒有風雨現象,這就是颱風眼。從颱風眼 向外,剛離開颱風眼處,即是雲層最濃厚而風雨亦最大之處,漸向外 則雲層漸高也漸薄,風雨也漸弱(如圖二所示)。在地面上,當有一 颱風逐漸接近,並且颱風眼恰巧經過,然後颱風漸漸離去時,我們也 可以大致感覺到上述的情況。

--------------------------------------------------------------------------------

颱風的路徑如何?

  颱風的進行方向,一般都受大範圍氣流所控制,在北太平洋西部 生成的颱風,主要受太平洋副熱帶高氣壓環流所導引,因此在太平洋 上多以偏西路徑移動,但到達台灣或菲律賓附近時,已在太平洋副熱 帶高氣壓邊緣,故路徑變化多端,有繼續向西進行者,有轉向東北方 向進行者,更有在原地停留或打轉者。一般而言,導引氣流明顯時, 颱風的行徑較規則,否則颱風的行徑較富變化。

 


 

2006-05-29 13:10:36 · answer #5 · answered by 【丁丁】 3 · 0 0

颱風的形成:
全球每年約有79個颱風生成,以北太平洋西部及中國南海地區生成的颱風最多也最強。平均每年約有24個,一半以上發生在七、八、九三個月份, 而以八月份最多。

颱風形成的條件須有:
1.寬廣的海面,海溫在26度以上。
2.緯度5~8度以外。
3.要有強烈的對流運動。

颱風的結構:
颱風的暴風範圍相當大,在颱風內部,由氣象偵察機從各種不同的高度,不同的方向,實際飛進颱風內部觀測的結果,可知颱風大致為一半徑甚大的雲柱,其高度觀測到有一萬八千餘公尺之高。在這圍繞龐大的雲柱中心部分是無雲或雲層很薄,而且沒有風的現象,這就是颱風眼。從颱風眼向外,剛離開颱風眼處,即是雲層最濃厚而風雨亦最大之處,漸向外則雲層漸高也漸薄,風雨也漸弱。

颱風的強度可以依據其中心附近最大風速,區分為輕度颱風、中度颱風及強烈颱風。

颱風的名稱由來:
依照世界氣象組織於 1998 年 12 月在菲律賓馬尼拉召開的第 31 屆颱風委員會決議,自西元 2000 年元月一日起,颱風名稱將由原來4 組 92 個名字全部更換,新編列為 140 個,共分 5 組,每組 28 個。
這些名字是由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域國家或地區,14 個颱風委員會成員所提供 (每個成員提供 10 個) 。由於新的 140 個颱風名字原文來自不同國家及地區,不是慣用的人名,而是包括動物、植物、星象、地名、人名、神話人物、珠寶等各詞,且非按英文 A 至 Z的排序,十分複雜而不規律。中央氣象局為了慎重起見,做了民意調查,超過七成四的民眾認為颱風消息報導以颱風編號為主,輔以國際颱風命名較為合適。

颱風警報發布時機如下:
海上颱風警報
預測24小時內颱風暴風範圍可能侵襲台灣及金門、馬祖100公里海域。

海上陸上颱風警報
預測18小時內颱風暴風範圍可能侵襲台灣及金門、馬祖陸上。

解除颱風警報
當颱風的七級風暴風範圍離開台灣或金門、馬袓陸地,但仍未離一百公里近海時,改發海上颱風警報,如亦離開一百公里近海時,應即發布解除颱風警報。

當中央氣象局發布颱風警報時,便會針對颱風的最新位置及預測未來的最新動態進行說明,大家可以透過電視媒體、廣播、電話及網路等獲得最新颱風動態說明,以及早做好防颱準備。

颱風所帶來的災害:
颱風由於挾有狂風和暴雨,可以直接造成很多嚴重災害。風速愈大,所產生的破壞力亦愈大,颱風所挾狂風之強大壓力可以吹倒房屋、拔起大樹、飛沙走石、傷害人畜。降雨太急,來不及排洩,而造成山洪暴發,河水猛漲,甚至低地淹水、沖毀房屋、道路、橋樑。以上都是由於颱風的風和雨直接造成災害的現象,同時,因風雨的結果,也可以間接引起很多災害。

颱風會造成的風災及水災有暴風、焚風、巨浪、暴潮、暴雨、洪水、山崩等。

2006-05-24 04:25:45 · answer #6 · answered by 阿德 5 · 0 0

熱帶性低氣壓是發展於熱帶海洋上的低壓系統,在地面天氣圖上是可繪出封閉等壓線的環流,至少有一圈。其英文名稱是Tropical Depression,取首位字母簡稱TD,在地面天氣圖上只要看到內寫TD的環流就是熱帶性低氣壓,經常有好幾個同時存在。
熱帶性低氣壓是由許多向上發展強盛的對流性積雨雲所組成,是由熱帶海洋上,空氣不穩定區內發展的雲雨,形成的所謂〝熱帶擾動〞開始。熱帶海洋上氣溫高、陽光強,陽光照射在海洋上,海水蒸發旺盛,大量蒸發的水汽進入空中,使熱帶海洋上空的空氣既熱又濕,常有白色朵朵如花椰菜般的對流雲形成,並能發展成非常巨大的積雨雲而有陣雨的降落,也就是在氣象衛星雲圖上經常在熱帶海洋上看到的許多白色雲團,稱為〝熱帶擾動〞。如熱帶擾動能繼續發展,雲雨範圍擴大,氣壓值降低,風力增強,並可畫出封閉等壓線時,就已增強為熱帶性低氣壓了。
熱帶性低氣壓如能繼續發展,衛星雲圖上可看到雲區擴大,同時氣壓降低風力增強,當風力增大到每秒18公尺時,就變成一個輕度颱風。如以風級表示,一定要達8級風或以上才能算是颱風,要達每秒15公尺或以上即7級風的範圍才是颱風的暴風範圍,所以颱風內一定有強勁風力,再加上由發展龐大可降豪雨的積雨雲組成,因此,颱風範圍內除強風外又有豪雨,都會造成災害。
熱帶性低氣壓是颱風形成過程中的一個階段,但有了熱帶性低氣壓,並不一定都會增強為颱風,就像不是所有的熱帶擾動都會形成熱帶性低氣壓一樣,只有約四分之一的機率可能成為熱帶性低氣壓,也只有約十分之一的機率可能變為輕度颱風。熱帶性低氣壓的風力通常在每秒15公尺左右,並不很強勁,但對流雲可發展到相當強大,而降下大量雨水,故災害以水災為主,並可造成極嚴重水災。此外,要使熱帶擾動能增強為颱風還要其他條件,首先是這片海域為弱的低壓區,周圍的氣流又有向內匯流的作用,才能使雲層容易發展及增強低壓漩渦。
另外,高空也要有適合空氣向外流的輻散區,使上升至高空的空氣順利向四周散開,並加強上升氣流的流動及強度,在垂直方面的風速,高低空間不能相差太大,尤其高空風速不可太強,否則增暖的空氣和伸展至高空的雲層會被強風吹走,不能形成溫暖的空氣層及大量的雲層,颱風亦難形成。還有,積雨雲所在的位置,不能太近赤道,一般要在南、北緯5度以上,才有夠大的科氏力〈科氏力大小隨緯度增高而增強〉使氣流形成低氣壓環流。所以颱風要誕生也不容易,必須許多條件配合。

2006-05-24 04:21:34 · answer #7 · answered by EJ 2 · 0 0

熱帶性低氣壓是發展於熱帶海洋上的低壓系統,在地面天氣圖上是可繪出封閉等壓線的環流,至少有一圈。其英文名稱是Tropical Depression,取首位字母簡稱TD,在地面天氣圖上只要看到內寫TD的環流就是熱帶性低氣壓,經常有好幾個同時存在。
熱帶性低氣壓是由許多向上發展強盛的對流性積雨雲所組成,是由熱帶海洋上,空氣不穩定區內發展的雲雨,形成的所謂〝熱帶擾動〞開始。熱帶海洋上氣溫高、陽光強,陽光照射在海洋上,海水蒸發旺盛,大量蒸發的水汽進入空中,使熱帶海洋上空的空氣既熱又濕,常有白色朵朵如花椰菜般的對流雲形成,並能發展成非常巨大的積雨雲而有陣雨的降落,也就是在氣象衛星雲圖上經常在熱帶海洋上看到的許多白色雲團,稱為〝熱帶擾動〞。如熱帶擾動能繼續發展,雲雨範圍擴大,氣壓值降低,風力增強,並可畫出封閉等壓線時,就已增強為熱帶性低氣壓了。
熱帶性低氣壓如能繼續發展,衛星雲圖上可看到雲區擴大,同時氣壓降低風力增強,當風力增大到每秒18公尺時,就變成一個輕度颱風。如以風級表示,一定要達8級風或以上才能算是颱風,要達每秒15公尺或以上即7級風的範圍才是颱風的暴風範圍,所以颱風內一定有強勁風力,再加上由發展龐大可降豪雨的積雨雲組成,因此,颱風範圍內除強風外又有豪雨,都會造成災害。
熱帶性低氣壓是颱風形成過程中的一個階段,但有了熱帶性低氣壓,並不一定都會增強為颱風,就像不是所有的熱帶擾動都會形成熱帶性低氣壓一樣,只有約四分之一的機率可能成為熱帶性低氣壓,也只有約十分之一的機率可能變為輕度颱風。熱帶性低氣壓的風力通常在每秒15公尺左右,並不很強勁,但對流雲可發展到相當強大,而降下大量雨水,故災害以水災為主,並可造成極嚴重水災。此外,要使熱帶擾動能增強為颱風還要其他條件,首先是這片海域為弱的低壓區,周圍的氣流又有向內匯流的作用,才能使雲層容易發展及增強低壓漩渦。
另外,高空也要有適合空氣向外流的輻散區,使上升至高空的空氣順利向四周散開,並加強上升氣流的流動及強度,在垂直方面的風速,高低空間不能相差太大,尤其高空風速不可太強,否則增暖的空氣和伸展至高空的雲層會被強風吹走,不能形成溫暖的空氣層及大量的雲層,颱風亦難形成。還有,積雨雲所在的位置,不能太近赤道,一般要在南、北緯5度以上,才有夠大的科氏力〈科氏力大小隨緯度增高而增強〉使氣流形成低氣壓環流。所以颱風要誕生也不容易,必須許多條件配合。

颱風是一個氣壓很低的低氣壓,氣流以逆時鐘方向向中心旋入〈南半球為順時鐘方向〉,風力從外向內逐漸增強,到中心附近達最強,但中心卻是雲量稀少、風力微弱,就像浴盆放水一樣,水流以漩渦流向中心後從洞口流出,水流愈近中心流速愈快,在中心呈中空現象,颱風亦是如此,中心的中空地區稱為颱風眼。

2006-05-24 04:20:39 · answer #8 · answered by 蓉蓉 1 · 0 0

颱風(熱帶氣旋)是發生在熱帶和副熱帶許多沿海國家和地區的一種嚴重的自然災害。
  (一)颱風現象

  熱帶氣旋是發生於熱帶洋面上急速地作氣旋式旋轉的暖心結構。按其產生風力的不同,在世界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稱呼。台灣是以其近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風速為準,劃分為四級:熱帶性低氣壓(近中心最大風速小於17.2m/s)、輕度颱風(近中心最大風速17.2~32.6m/s)、中度颱風(近中心最大風速32.7~50.9m/s)、強烈颱風(近中心最大風速51.0m/s以上);習慣上是將輕度颱風以上的熱帶氣旋統稱為颱風。

  颱風的尺度範圍是比較寬的,一般的直徑有幾百公里;最大的可達2,000公里,最小的為100~200公里。颱風的垂直伸展一般可達對流層頂,少數可達平流層底部。颱風的垂直尺度與水平尺度之比約為1:50,因此颱風是一個扁平的氣旋式渦旋。

  颱風在水平方向上可分為三大部分:螺旋雲(雨)帶、雲牆區、颱風眼。颱風眼一般呈圓形或橢圓形或呈不規則形狀。在眼區之中心,氣壓最低。眼區的平均直徑為45公里,颱風眼區為下沉氣流,通常是雲淡風輕的好天氣。在颱風眼的外面是一個圓環狀的雲區,叫雲牆區或渦旋區。它由一些高大的對流雲組成,其高度一般為15公里以上,寬度約20~30公里。雲牆區及其附近區域是產生風、雨以及破壞力最大的地方,若干條螺旋雲帶從外圍一直向內旋向雲牆區。螺旋雲帶上有旺盛的對流運動,它所經過的地方降落陣雨。

2006-05-24 04:17:26 · answer #9 · answered by ☆↖寶↗↖兒↗☆ 3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