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日軍的兵力分析(戰艦,策略等等等),
為什麼會戰勝清軍??
以日軍為重點,
感謝,急需!!
2006-05-23 19:10:39 · 5 個解答 · 發問者 ˙Point 妞˙ 1 in 藝術與人文 ➔ 歷史
1894~1895年中國軍民抗擊日本侵略的戰爭。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干支為甲午,史稱甲午戰爭。 日本發動對中國的侵略戰爭,蓄謀已久。早在1868年(清穆宗同治七年),日本明治天皇登基伊始,便極力鼓吹軍國主義,以實行對外擴張為基本國策,並將侵略矛頭首先指向其近鄰朝鮮和中國。明治政府抓緊改革軍制,推行近代軍事教育和訓練,積極擴軍備戰。到甲午戰爭爆發前,日本陸軍建成6個野戰師和1個近衛師,現役兵力12.3萬人。甲午戰爭中,日本實際動員兵力達240616人,其中174017人在國外參戰。戰前日本海軍擁有軍艦32艘、魚雷艇24艘,排水量共達6.2萬餘噸。還派遣大批特務,到中國和朝鮮搜集軍事情報,繪製詳細的軍用地圖。 1894年春,朝鮮爆發"東學黨"農民起義,朝鮮政府於6月3日請求清政府派兵協助鎮壓。清軍首批部隊於6月8日抵朝。早在6月2日,日本內閣就作出入侵朝鮮,進而直接與清軍開戰的決定。日方先以欺騙手段誘使清軍入朝,繼則以清軍入朝為藉口,大批調遣日軍赴朝,迅速搶佔從仁川至漢城一帶各戰略要地。同時設立戰時大本營,作為指揮侵略戰爭的最高機構。7月19日,日本駐朝公使大島圭介據其外相陸奧宗光訓令,強逼朝鮮政府廢除中朝通商條約,並驅逐清軍出境。23日,日軍悍然攻佔朝鮮王宮,成立以大院君李昰應為首的傀儡政府。25日,大島令大院君宣布廢除中朝兩國間的一切商約,並"授權"日軍驅逐屯駐牙山的清軍。當天,日本聯合艦隊發動豐島海戰,在豐島附近海域對中國運兵船及護航艦隻發動突然襲擊。日本陸軍第5師之混成第9旅也於29日向由牙山移駐成歡的清軍葉志超部發動進攻,清軍敗退平壤。8月1日,清政府被迫對日宣戰。同一天,明治天皇也發布宣戰詔書。 日本戰時大本營在挑起這場戰爭之前,制定了海陸軍統籌兼顧的"作戰大方針"。其戰略目標是在中國直隸平原與清軍進行主力決戰,打敗清軍,壓迫清政府屈服。認為能否達此目標,關鍵在於海軍作戰之勝負。為此,提出了兩期作戰計劃:首先派陸軍一部進入朝鮮,以牽制清軍;海軍則尋機與中國海軍主力決戰,迅速奪取黃海制海權。爾後作戰則視海軍勝敗情況而定:如海軍取勝,掌握了黃海制海權,陸軍便由渤海灣登陸,實施直隸平原決戰;如海上決戰勝負未分,則以艦隊控制朝鮮海峽,協助陸軍主力佔領整個朝鮮;如艦隊決戰失敗,制海權歸於中國,則以陸軍主力實行本土防禦,海軍守衛本土沿海。並以爭取實現第一案為基本戰略方針。中國戰敗原因 一、對可能發生的侵略戰爭缺乏預見,準備不足,是戰爭失敗的認識原因二、一味依靠外國調停,沒有把立足點放在自身力量上來,是戰爭失敗的外部原因三、信奉“武器決定論”是戰爭失敗的思想原因四、放棄和喪失制海權是戰爭失敗的戰略原因五、腐朽沒落的封建統治是戰爭失敗的政治原因六、軍隊素質低下不堪一擊是戰爭失敗的直接原因七、封建政權買辦化導致妥協投降是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
2006-05-24 08:43:36 · answer #1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台灣首家合法娛樂城開幕囉!
體育博彩、真人對戰、現場遊戲、彩球
投注高賠率,歡迎您來體驗!
官方網站 aa777.net
2013-12-24 04:05:43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早在開戰之前日軍就掌握了先機,對方不過是武器裝備更低於清軍的東學黨,為何要派數萬日軍,因為若與清軍開戰則較有充足的戰力支持戰鬥
然而清軍7百餘人援軍行經豐島海域時應注意日艦暗伏,但是清軍的情報戰相當失敗,致使清援軍7百餘人全軍覆沒
然而日陸軍的裝備經明治維新後就比清軍精良,再加上日軍看透清將以膽怯居多,實施猛攻,通常使清軍不戰而退;最重要的是清廷在日軍尚未越過鴨綠江前ㄧ再盼望國際壓力促使日軍退兵,而未有良好的備戰準備,延誤先機
再來黃海大東溝海戰和威海衛海戰;清軍海軍提督劉步蟾與指揮丁汝昌指揮意見不合而使陣腳一時混亂;反觀日軍則以整齊劃一的"單行魚貫陣"攻向清軍;清艦噸位大,速度較慢,不但年久失修,軍艦陳舊,加上過度仰賴進口至使品質不良:反觀日軍戰艦噸位雖較小,但航速較快,加上有定期維修,使日軍設備新穎,有先進的魚雷,水雷及各式大砲;戰至最後伊東佑亨雖是被迫下令撤退,但清軍仍然失敗
經過修整後,伊東祐亨再次領艦隊撲向威海衛,此時北洋艦隊仍有相當力量,若配合陸軍作戰仍可予之痛擊,但是可惜劉步蟾已失去鬥志,所以北洋海軍全軍覆沒
甲午戰爭日軍獲勝因素:
1.以奇襲成功來激勵自軍信心
2.開戰之前就部署大批軍力以支持戰鬥
3.日軍運用心理戰迫使多位清將不戰而退
4.日海軍經過修整後趁機再度出擊,追殲敵軍
這一戰清軍可說是"戰也敗","和也敗"
2006-05-28 00:56:26 補充:
最重要的一點是李鴻章無法調動其他各省軍隊,變成"以北洋一師,博日本全國之軍"
2006-05-27 20:53:46 · answer #3 · answered by 至高無上,世界第一的巡音女王陛下 6 · 0⤊ 0⤋
還有一點,清軍不擅長打海戰,從鄭經的三籓之亂就知道,雖然後來有到國外去學,組成海上軍隊,但是被慈禧太后給搞砸了,把北洋軍隊的軍事費用去蓋頤和園,因為沒錢買武器,就只好告終
2006-05-24 19:24:34 · answer #4 · answered by 草帽魯夫 7 · 0⤊ 0⤋
1894~1895年中國軍民抗擊日本侵略的戰爭。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干支為甲午,史稱甲午戰爭。
日本發動對中國的侵略戰爭,蓄謀已久。早在1868年(清穆宗同治七年),日本明治天皇登基伊始,便極力鼓吹軍國主義,以實行對外擴張為基本國策,並將侵略矛頭首先指向其近鄰朝鮮和中國。明治政府抓緊改革軍制,推行近代軍事教育和訓練,積極擴軍備戰。到甲午戰爭爆發前,日本陸軍建成6個野戰師和1個近衛師,現役兵力12.3萬人。甲午戰爭中,日本實際動員兵力達240616人,其中174017人在國外參戰。戰前日本海軍擁有軍艦32艘、魚雷艇24艘,排水量共達6.2萬餘噸。還派遣大批特務,到中國和朝鮮搜集軍事情報,繪製詳細的軍用地圖。
1894年春,朝鮮爆發"東學黨"農民起義,朝鮮政府於6月3日請求清政府派兵協助鎮壓。清軍首批部隊於6月8日抵朝。早在6月2日,日本內閣就作出入侵朝鮮,進而直接與清軍開戰的決定。日方先以欺騙手段誘使清軍入朝,繼則以清軍入朝為藉口,大批調遣日軍赴朝,迅速搶佔從仁川至漢城一帶各戰略要地。同時設立戰時大本營,作為指揮侵略戰爭的最高機構。7月19日,日本駐朝公使大島圭介據其外相陸奧宗光訓令,強逼朝鮮政府廢除中朝通商條約,並驅逐清軍出境。23日,日軍悍然攻佔朝鮮王宮,成立以大院君李昰應為首的傀儡政府。25日,大島令大院君宣布廢除中朝兩國間的一切商約,並"授權"日軍驅逐屯駐牙山的清軍。當天,日本聯合艦隊發動豐島海戰,在豐島附近海域對中國運兵船及護航艦隻發動突然襲擊。日本陸軍第5師之混成第9旅也於29日向由牙山移駐成歡的清軍葉志超部發動進攻,清軍敗退平壤。8月1日,清政府被迫對日宣戰。同一天,明治天皇也發布宣戰詔書。
日本戰時大本營在挑起這場戰爭之前,制定了海陸軍統籌兼顧的"作戰大方針"。其戰略目標是在中國直隸平原與清軍進行主力決戰,打敗清軍,壓迫清政府屈服。認為能否達此目標,關鍵在於海軍作戰之勝負。為此,提出了兩期作戰計劃:首先派陸軍一部進入朝鮮,以牽制清軍;海軍則尋機與中國海軍主力決戰,迅速奪取黃海制海權。爾後作戰則視海軍勝敗情況而定:如海軍取勝,掌握了黃海制海權,陸軍便由渤海灣登陸,實施直隸平原決戰;如海上決戰勝負未分,則以艦隊控制朝鮮海峽,協助陸軍主力佔領整個朝鮮;如艦隊決戰失敗,制海權歸於中國,則以陸軍主力實行本土防禦,海軍守衛本土沿海。並以爭取實現第一案為基本戰略方針。
中國戰敗原因
一、對可能發生的侵略戰爭缺乏預見,準備不足,是戰爭失敗的認識原因
二、一味依靠外國調停,沒有把立足點放在自身力量上來,是戰爭失敗的外部原因
三、信奉“武器決定論”是戰爭失敗的思想原因
四、放棄和喪失制海權是戰爭失敗的戰略原因
五、腐朽沒落的封建統治是戰爭失敗的政治原因
六、軍隊素質低下不堪一擊是戰爭失敗的直接原因
七、封建政權買辦化導致妥協投降是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
2006-05-24 17:58:08 · answer #5 · answered by ? 1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