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佛教的身口意三業 這3業又有分12業是指哪12業 誰可以告訴我越詳細越好
2006-05-22 14:19:39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估喵仔 1 in 社會與文化 ➔ 宗教信仰與靈性
十善業 身業三(離殺、離盜、離邪淫)
口業四(離妄語、離惡口、離兩舌、離綺語)
意業三(離貪、離瞋、離癡),意業加上 離我慢 離我疑 即成十二善業了
十惡業 身業三(殺、盜、邪淫)
口業四(妄語、惡口、兩舌、綺語)
意業三(貪、瞋、離癡),意業加上 我慢 我疑 即成十二惡業了
因有三業的造作產生定不定業 之業識種子
一十二因緣具足故流轉生死門
因有「無明」煩惱,而於過去世造作諸業「行」,故由「識」託胎,進而有「名色」,接著形成「六入」,出生時與外境接「觸」,便產生種種感「受」,由此起貪「愛」、執「取」,又復「有」未來之果報,繼續於來世受「生」,終至「老死」。眾生因無明不覺,而生死相續,永無休止,稱為十二因緣生死流轉門。
十二因緣法生滅門
而所謂"十二因緣法生門", 就是"無明緣 行緣、 識緣、 名色緣、 六入緣、 觸緣、 受緣、 愛緣、 取緣、 有緣、 生緣、 老死緣"。
而所謂"十二因緣法還滅門", 就是"無明斷 行緣斷、 識緣斷、 名色緣斷、 六入緣斷、 觸緣斷、 受緣斷、 愛緣斷、 取緣斷、 有緣斷、 生緣斷、 老死緣斷"。
業報大至上分 定業/不定業
不定業可轉 定業不可轉
定業 :有行為造作 不定業:有思惟未造作
定業/不定業: 比如有一賊人見一富家而心生偷念,此念起業識種子即落入阿賴業
此業識種子即成不定業,不定業須因緣具足且無善根方受報,
比如有富人全家外出,賊人因緣具足可偷,若彼賊人未偷不成定業,若彼賊人真偷
則成定業,若彼賊人未偷但偷念未斷仍有不定業種子,若彼賊人未偷日後遇善知識
心生懺悔誓不再偷不定業才消除
假使業未亡 因果還自報
定業乃不可轉業 因種瓜得瓜 種豆得豆 法爾自然故
目健蓮尊者雖已證阿羅漢然最後業報身依舊受報
除非是 特別法門即是乘彌陀四十八願力帶業往生西方極樂
還有其他 特別法門通稱願力法門皆可迴向帶業往生西方極樂
2006-05-22 19:54:41 補充: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並非業盡,而是彌陀威神力願力擔當西方極樂世界無造惡業因緣環境,故惡果不會現前有諸上善人諸佛菩薩教化易成佛道仍須化身十方,渡化過去世冤親債主同生極樂,但那時您已脫離輪迴已非生死之身
2006-05-22 19:56:34 補充:
如您過去業真正了結,且須歷侍諸佛聞法教化眾生同生極樂功德圓滿才能究竟成佛的.究竟成佛後再乘願力渡化眾生即同釋迦牟尼佛 ,觀世音菩薩倒駕慈航般南無阿彌陀佛
2006-05-22 15:51:41 · answer #1 · answered by ? 3 · 0⤊ 0⤋
華嚴經三業分,身三、口四、意三,修人天乘,得大福報.十二因緣法,是具體說明因果的真諦,修出世間法,成緣覺 。
「遠離一切殺生」:不畜刀杖.不懷怨恨.有慚有愧.仁恕具足.於一切眾生有命之者.常生利益慈念之心。不惡心惱諸眾生.不於他起眾生想,不以重意而行殺害。
「不偷盜」:於自資財常知止足.於他慈恕不欲侵損.若物屬他,起他物想.終不於此而生盜心.乃至草木不與不取.何況其餘資生之具。
「不邪淫」:於自妻知足.不求他妻.於他妻妾、他所護女,親族媒定,及為法所護.尚不生貪染之心.何況從事.況於非道。
「不妄語」:常作實語、真語、時語.乃至夢中亦不忍作覆藏之語.無心欲作.何況故犯。
「不兩舌」:於諸眾生無離間心.無惱害心.不將此語為破彼故而向彼說.不將彼語為破此故而向此說.未破者不令破.已破者不增長.不喜離間.不樂離間.不作離間語.不說離間語.若實不實。
「不惡口」:所謂毒害語.麤獷語.苦他語.令他瞋恨語.現前語.不現前語.鄙惡語.庸賤語.不可樂聞語.聞者不悅語.瞋忿語.如火燒心語.怨結語.熱惱語.不可愛語.不可樂語.能壞自身他身語。如是等語,皆悉捨離。常作潤澤語.柔輭語.悅意語.可樂聞語.聞者喜悅語.善入人心語.風雅典則語.多人愛樂語.多人悅樂語.身心踊悅語。
「不綺語」:常樂思審語.時語.實語.義語.法語.順道理語.巧調伏語.隨時籌量決定語.是人乃至戲笑尚恆思審.何況故出散亂之言。
「不貪欲」:於他財物.他所資用.不生貪心.不願不求。
「離瞋恚」:菩薩於一切眾生,恆起慈心.利益心.哀愍心.歡喜心.和潤心.攝受心。永捨瞋恨願害熱惱.常思順行仁慈祐益。
「離邪見」:菩薩住於正道.不行占卜.不取惡戒.心見正直.無誑無諂.於佛法僧起決定信。
「十二因緣法」︰世間受生滅,皆由著我.若離此著,則無生處。凡夫無智.執著於我.常求有無.不正思惟.起於妄想.行於邪道.罪行、福行、不動行,積集增長。於諸行中植心種子.有漏有取.復起後有生及老死。所謂業為田.識為種.無明闇覆.愛水為潤.我慢溉灌.見網增長生名色芽。名色增長生五根.諸根相對生觸.觸對生受.受後希求生愛.愛增長生取.取增長生有。有生已.於諸趣中起五蘊身名生.生已衰變為老.終歿為死。於老死時生諸熱惱.因熱惱故,憂愁悲歎,眾苦皆集。此因緣故集,無有集者.任運而滅,亦無滅者。
何謂無明︰於第一義諦不了故名無明.所作業果是行.行依止初心是識.與識共生四取蘊為名色 .名色增長為六處.根境識三事和合是觸.觸共生有受.於受染著是愛.愛增長是取.取所起有漏業為有.從業起蘊為生.蘊熟為老.蘊壞為死.死時離別.愚迷貪戀.心胸煩悶為愁.涕泗咨嗟為歎.在五根為苦.在意地為憂.憂苦轉多為惱。如是但有苦樹增長.無我無我所.無作無受者。
如此了知三界所有唯是一心而立︰隨事貪欲.與心共生.心是事.事是行.於行迷惑是無明.與無明及心共生是名色.名色增長是六處.六處三分合為觸.觸共生是受.受無厭足是愛.愛攝不捨是取.彼諸有支生是有.有所起名生.生熟為老.老壞為死。
十二有支名為三苦︰無明行乃至六處是行苦.觸受是苦苦.餘是壞苦。無明滅則行滅者是三苦斷。無明因緣能生諸行.無明滅行滅,以無無明,諸行亦無。
總由迷本真智,號曰無明︰於無明中,因境六根識三事,而生五蘊。以五蘊對六根緣,生一切觸。總以意識為主.而隨根境識,能作種種生死業緣.但自了識心根境三事一性。一性者所謂無性。達無性理.無明愛取三事不斷,是煩惱道︰就必須斷無明愛取,即無三世煩惱。行有二事不斷是業道.了中虛無也,六根及境雖有,法眼常虛,行有二事即斷。
識名色觸受生老病死憂悲等,是苦道。無明緣行,是當念中過去.是所緣前境.識乃至受是觀現在.就是不可攀緣︰識受是當念中現在 .就是不可是分別.也就是要能捨識性用根性。
愛乃至有是觀未來︰愛有二事,一、是念未來。二、是念中識受後,方計實有成愛染故。總明十二有支共成三苦。
詳解請上網,網站有電子信箱,可作為彼此論道之用。
2006-05-23 16:58:20 · answer #2 · answered by 融空 7 · 0⤊ 0⤋
「業」者造作之意,或譯為動也;即是動身口意三業,身體屈伸取捨造作叫身業。口之音聲屈曲造作叫口業。心的種種思惟造作,名叫意業。你一動就是一業。第二種解釋叫因。你怎麼樣招來果報呢?因一動了這身口意任何一業,如果動的善業,你將來得善果,你動惡業,就招惡業的果報。這個善因惡因的因,就是因果之因的意思。而要發動身、口之業,原由於「意」故。三業均以意為主。心沒有動這個「意」,不但身不會動,口也不會動。而真正能推動這意業者,實在是由於「思」所引起。這個心有八個心王,心所法就是「心王」,所有的法,有五十一個心所,思想在佛經上稱為「思」,思是個心所,想也是個心所,可是思心所在前,想心所在後。「思為心所法之一,以造作為性者也。」思心一動,起心動念,或叫打主意,叫造作。這個想心所是取相義,必須經過思的境界。這個境界有一個相貌,他心裡在哪裡取這個相,這是想心所。這個思心所並沒有取到外邊的境界,他就起心動念,那就是思心所的作用。是以造作為性,所有起心動念都是它推動的,所以真正想要實實在在的修行者,在開口之前或動身之前,必須先細細觀察這個「意」。這個「意」正是那個身、口、意的「總動力」。不但必須觀察這個意,再進一步更要小心謹慎的審辨其思,看看思心所是思個什麼?如果所「思」的是惡法,則與三惡道相應,動了身口就要墮三惡道。若果你思的是善法,則與人天道相應,動了身口則轉生人天。你如果思無常苦空之理,天天動意去做無常觀、做苦、空的觀,則與二乘人相應,將來了生死出三界得聲聞緣覺。你要是動「思六度實相,則是菩薩如來。」想要實實在在好好修行,其正本清源之道—就在這個「思」裡頭,時時自己作主人,好好管住你的「思」,不要「思」錯了路,思到惡法,結果全盤皆「輸」!出處:http://book.bfnn.org/books/0765.htm
2006-05-22 15:36:24 · answer #3 · answered by ? 7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