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原油是如何產生的!石油又是如何去提煉.....感覺好像原油(石油)已經開始減少了.那將來怎半

2006-05-17 19:40:30 · 2 個解答 · 發問者 ? 1 in 科學 化學

2 個解答

石油一般認為是由地層中的有機物質「油母質」,經地溫長時間的熬煉,一點一滴地生成而浮游於地層中。由於浮力的關係,石油在水中每年緩慢地沿著地層或斷層向上移動,直到受不透油的封閉地層阻擋而停留下來。當此封閉內的石油越聚越多,便形成了所謂的「油藏」。所謂「油氣深勘」就是尋找具有經濟價值的油藏。  以下便是石油形成的四部曲:堆積生物遺骸  石油是古代生物遺骸經由很複雜的生物及化學作用轉化而成的。據估計大約只有千分之一或更少的生物體經快速掩埋與氧隔絕避免腐爛,才有機會轉化成石油的前身「油母質」。  古代生物遺骸原本可能堆積在湖裡、海裡,或是陸地上。岩層中堆積的生物遺骸種類不同,會產生不同成份的油母質,所產出的石油成份以及油氣比例自然也就不同。  湖裡大多堆積了藻類、細菌、孢子、花粉、樹脂等,以生產液態石腊系之碳氫化合物石油為主。  海裡的生物遺骸多數來自浮游生物、藻類、細菌及少量陸上植物,以生產液態石油為主、天然氣為副。  陸地上多數堆積高等植物之木質素,以生產天然氣為主。從油母質變為石油  油母質的形成多數在生物遺骸沈積掩埋的早期,當時的地溫多不超過揚氏五十度。生物遺骸中的有機碳氫化合物、蛋白質、碳水化合物、類酯體等等,會在「厭氧細菌」的作用下,進行「低溫化學反應」:先是被分解成單分子體,再重新聚合成油母質。另外,生物遺骸中原有不溶解之聚合物,由於抗菌作用強,可殘留下來。  當沈積物越埋越深,地溫越高時(約攝氏一百至一百五十度),油母質會在一定的成熟度範圍內(油窗)轉化成液態石油或天然氣,其成份視原來的油母質種類成份及成熟度而定。  油母質是一種有機地質聚合物,以固態存在於頁岩或碳酸岩顆粒之間,成份很複雜,包含各種碳氫化合物以及含氮、硫、氧之化合物官能團。油母質本身不溶於有機溶液,但其中吸收類似石油的瀝青質,則可經由有機溶液萃取出來。此瀝青質或為生物遺骸留下的類脂體,或是經由熱力從地質聚合物所分解出之低成熟度的石油。力爭上游  石油從油母質產生後,起初多為殘留之油母質吸收,當石油的量超過油母質所能吸收的最大量,石油做進入源岩地層的孔隙間。  當石油越生越多,地層內壓升高,將油氣由源岩排至周圍孔隙度高的地層中。有時源岩地層壓力高過岩層的強度,因而發生破裂,加速油氣從源岩中排出,此為「初次移棲」。當油氣進入高孔隙的地層中,由於孔隙大、毛細阻力小,油氣可藉由浮力快速沿著此運載地層往淺處移動,是為「二次移棲」。匯聚油藏  油氣在岩層移棲的過程並非暢行無阻,一旦遇到不透油的地層,則勢必得停留下來,慢慢由上而下聚集在此封閉地層中,直到地層被油氣填滿。若有油氣再補充進入,則由下方溢口溢出,經由其他途徑再向淺處移棲。經此,大小不同的油藏在不同之淺處匯聚形成,大功告成。  在油藏中由於比重不同,氣、油、水是成層存在:天然氣在上面,其次為油層,最下面為水層,但有時天然氣與油可以單獨與水存在。  埋藏在深處的石油分子經過長期地熱的煎熬(約攝氏二百五十至二百度),逐漸裂解成「天然氣」及「焦瀝青」,終究有機會以氣態再度移棲到淺處,成為天然氣藏,或以固態之水合物隱藏在深海底,或逸出地表。石油裂解過程如同石油的生成一樣是不可逆反應,「甲烷」及「石墨」為其最終產物。  有幸移棲到淺處的石油有朝一日為人類服務,但多數仍殘留地層內。細菌退化作用會大大改變石油的成份及性質,使其變重、多硫,終究難逃被細菌吞噬的命運。

2006-05-17 19:43:50 · answer #1 · answered by 鬥魚 5 · 0 0

我都找群益期貨的小琪(朋友都找她~比較好講話) : 小琪Paggy 0913-130777;02-2755-1256,服務好又熱心
blog.xuite.net/paggy1688/paggy/

2015-04-01 01:37:55 · answer #2 · answered by 素雅 1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