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請問一下...一份歷史報告該如何說明邱逢甲這位歷史人物阿....請各位大大幫幫忙...謝謝喔.

2006-05-13 10:36:19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markbase 3 in 藝術與人文 歷史

3 個解答

 丘逢甲,字仙根,一字仲閩,號墊庵,晚號倉海君;東勢鎮泰昌里人。同治三年(民前四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國曆十二月二十六日)生於銅鑼灣(今苗栗縣銅鑼鄉),民國元年(日大正元年)二月二十五日(陰曆正月初八)病逝於員山里第(今廣東省蕉嶺縣文福鄉),享年四十九歲。        逢甲生而穎異,四歲就傳,龍章自教之,書過目能誦,有神童之譽。年十四,光緒丁丑年,聞仙根年最少,而完卷最早,撫憲奇之,遂贈「東寧才子」印。當其時,吳子光設教於呂氏之筱雲山莊,藏書富,逢甲從其遊,博覽群籍,遂以詩文名海內。洎灌陽唐景崧以翰林分巡臺灣道,邀仙根讀書於海東書院,拔其優者,厚給膏火。逢甲少負奇氣,軀幹魁偉,目奕奕有光,見者疑為武夫,其聲宏亮若洪鐘,而論風生,往往一語驚四座。        光緒戊子登賢書;越明年,聯捷成進士(中式是科八十一名貢生,殿試三甲九十六名賜同進士出身),欽點工部虞衡司主事,未幾,援例以親老告歸。景崧延主義文書院,景崧性好風雅,一時宦遊之士,競以文酒相酬酢,臺灣詩學因之大振。                    午,中日戰起,清師敗績,先是逢甲聞兵初興,無不憂心忡忡;嗣而奉旨准許督辦團練,於是自募鄉勇編練,計有誠信十營,以備戰守,旋將其所部團練改稱義軍。  先是,十六年,逢甲從大埔厝(今潭子鄉大豐村)新居,宅中有老柏,山水明瑟,其花木池亭之勝,榜其盧曰:「柏莊」,嗣後抗日軍興,號令發施,遂為義軍中樞。二十一年四月和議既成,清廷將臺灣割讓日本,臺胞聞變譁然,群起謀挽救,上書誓死抗後,自是臺民慨輪餉械,倡言自立;顧自割地議和,全臺震駭。在臺士紳以逢甲為首,函電力奏,略謂:「無負朝廷,列聖深仁厚澤,二百餘年,養人心,下士氣,正為今日之用,何忍一朝棄之?全臺非澎湖之比,何至不能一戰?臣等桑梓之地,義與存亡,願與撫臣誓死守禦,設戰而不勝,請俟臣等死後,再言割地,皇上亦可上對祖宗,下對百姓。如倭首來接收臺灣,臺民惟有開仗、、、、」,其情詞激昂,而書上,卒不報,仍飭撤回官吏。        清廷既不恤民之呼籲,命李經方為割臺專使;同時,日本亦派遣兵艦進臺交接。逢甲揮淚語眾曰:「臺灣者,吾臺人之所自有,何可在任人私相授受!清廷棄我,我豈可復自棄也?」遂以臺灣獨立自主,號召於全臺,登高一呼,臺人僉應之。自是起草憲法,選總統,開議會,立官制,以藍地黃虎旗為國徽,建元「永清」,臺灣民主國於焉成立。五月初二日,逢甲率紳民上大總統印綬,景崧朝服出,北面受任,即以撫署為總統府,布告中外,並言遙奉正朔,永作屏藩。                先是臺北淪陷後,日人知臺灣之自主,逢甲實為首謀,其所部義軍抗戰甚力,遂出重賞嚴索。復以里巷謠傳壓餉不發,義軍潰散,號令不行。逢甲知事不可為,欲率眾據出死守,與臺同存亡。隨軍士紳泣阻,以為徒死何益,道隆亦諫日:「臺雖亡,能強祖國,則可復土雪恥,不如內渡也。」六月初,逢甲不得已痛哭辭臺,奉親內渡歸原籍。        逢甲返粵後,應潮州韓山書院之聘,嗣而創辦學堂,並任廣東省教育會長,莫不致力地方教育。以新思潮及有用實學課士,啟迪民智,為嶺東新學一開先河,而諸生之廁身革命黨者,亦受其庇蔭。        辛亥革命甫成,逢甲被推為臨時政府粵省代表,北上赴南京參與軍政組織。由是奔走國事,積勞成疾,待抵家卒告不起,遺言葬須南向,曰:「吾不忘臺灣也。」        逢甲志在國家民族之復興,雖夙好吟詠,初非欲為詩人,治遭國家大變,抑鬱返中土,滿腔熱血,義憤填膺,所發為詩,不作詞藻之刻畫,而豪氣可見矣。逢甲明知事不可為,猶抱三戶亡秦之志,揮戈落日,其志浩然,蓋自非尋常熱中功名者可比。故所作自多悱憤之音,愛國之情,油然而生。其尤矯健者,如離臺六首詩云:「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等句,極為時人所傳誦。在臺時,著有「柏莊詩集」,乙未之役盡散佚,惜哉!

2006-05-13 12:56:53 · answer #1 · answered by owen 7 · 0 0

丘逢甲(1864年出生於臺灣苗栗,1912年2月25日逝世於廣東),本名丘秉淵,又名倉海,字仙根,號蟄仙,是一位臺灣詩人和教育家。1889年丘逢甲去北京考中進士,被任為工部主事。但丘逢甲無意在京做官返回臺灣,到臺中衡文書院做主講,後又於在臺南和嘉義教育新學 。。1895年甲午戰爭後清朝按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丘逢甲堅持反對並組織義軍反抗。乙未戰爭剛起戰端,6月初丘逢甲逃往廣東。 (台灣通史稱丘捲軍餉十萬兩)丘逢甲隨後在廣東任興民中學首任校長,中華民國建立後,丘逢甲被選為廣東省代表參加孫中山組織的臨時政府。他擅長詩文,著有《嶺雲海日樓詩鈔》。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98%E9%80%A2%E7%94%B2"

2006-05-13 15:53:29 · answer #2 · answered by 光暄 7 · 0 0

丘逢甲(1864年出生於臺灣苗栗,1912年2月25日逝世於廣東),本名丘秉淵,又名倉海,字仙根,號蟄仙,是一位臺灣詩人和教育家。

1889年丘逢甲去北京考中進士,被任為工部主事。但丘逢甲無意在京做官返回臺灣,到臺中衡文書院做主講,後又於在臺南和嘉義教育新學 。。

1895年甲午戰爭後清朝按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丘逢甲堅持反對並組織義軍反抗。乙未戰爭剛起戰端,6月初丘逢甲逃往廣東。 (台灣通史稱丘捲軍餉十萬兩)

丘逢甲隨後在廣東任興民中學首任校長,中華民國建立後,丘逢甲被選為廣東省代表參加孫中山組織的臨時政府。他擅長詩文,著有《嶺雲海日樓詩鈔》。

2006-05-13 11:59:10 · answer #3 · answered by 洪文 5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