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法制度的那個姣長子繼承,是說只要是大宗就是交長子的意思嗎?
還是說只限於天子繼承?跟諸侯沒關?
宗法制度是封建制度的基礎?聽不懂!
禮樂制度是啥?.......
我想要何謂宗法制度/封建制度和禮樂制度各舉一\"例子\"!!
還有三個不同的地方就是在於哪裡!
請別爬文~因為我都看過了~
2006-05-11 14:46:01 · 4 個解答 · 發問者 ShuJen 3 in 藝術與人文 ➔ 歷史
封建制度意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社會地位,而這個地位是世襲的!
貴族生的永遠就是貴族,平民就永遠是平民!不同階級不可通婚(例外的倒是不少)
而封建制度的基礎即是貴族支持國君,協助國君治理國家,為例在周朝時便是宗法制度:其內容主要在於「大宗」和「小宗」,舉例而言:一國的國君,其嫡長子日後為該國儲君,在該國便是「大宗」,而其它的兄弟便是「小宗」,這些兄弟各會有自己的封地,這些人在自己的封地裡便是「大宗」,日後自己的小孩,其嫡長子也是該封地的「大宗」,而其它兄弟便是「小宗」,他們也會有屬於自己的封地,在自己的封地裡便是「大宗」,依此類推;也因為如此,在春秋時代,造就了許多的平民貴族,因為世襲制度一再的分枝,有些平民身份的貴族,其直系先祖或許就是國君:因為宗法制度的關係,國君的兒子(除嫡長子之後仍為國君外),其身份便成為卿,這些卿的兒子(除嫡長子之後仍為卿外),其身份又降一級為大夫,這些大夫的兒子(除嫡長子之後仍為大夫外),身份又降一級為士,如此遞降,這些非嫡長子的子系們便都成為平民貴族,但也因此,讓原本操縱在貴族手中的知識(受教權)流入民間,推動了平民教育的開端,孔子便是平民貴族推動平民教育的著名例子。
至於禮樂制度:簡單來說,就是什麼樣的身份,就有適合他的禮儀規範和樂舞之禮,例如: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八佾舞」,而諸候(國君)只能使用「六佾舞」,若是諸候使用了「八佾舞」,便是僭越禮樂制度。
2006-05-12 08:40:45 · answer #1 · answered by ? 7 · 1⤊ 0⤋
封建是古代帝王把爵位、土地賜給諸侯,在封定的區域內建立邦國的制度。周初的分封,是連同土地和人民一起賜給受封者的,即所謂「授民授疆土」。《詩經》中,描寫周公的兒于伯禽代替周公受對於魯時,即賞給魯侯「殷民六族」、賞給康叔「殷民七族」。
諸侯由周天子冊封,其爵位可分為五等:公、侯、伯、子、男。在封地方面,天子的王畿的一千方里,公、侯各約百里,伯的七十里,千、男各五十里。
軍制方面,每軍是一萬二千五百人,天子六軍,公、侯國三軍,伯國二軍,子、男國各一軍。周天子可根據需要,隨時到各封國視察,以了解諸侯施政情況,稱為「巡狩」。而諸侯需定期朝覲周天子,報告施政情況,稱為「朝覲述職」。
為了鞏固貴族的地位和權力,周人創立了宗法制度。宗法制度與王位的繼承方式有關。商代後期,傳嫡子制度逐漸盛行。周代以後,大多實行嫡長繼承制,但仍有少數兄終弟及現象。如春秋時期的魯僖公、齊桓公等,都是兄終弟及的例子。
嫡、庶之分?
嫡子有承奉祖廟的祭祀和繼承父親地位的權力,在社會上的地位,庶子不能與他相比。因此,所謂「立嫡」,在封建宗法社會中特別重要。其原則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二、什麼是宗法?
宗法是以家族為中心,按血緣遠近區別嫡庶親疏的法則。因此宗法主要的精神,在於嫡長子繼承制,基本的要點即在大宗、小宗的區分。
在宗法制度中規定,同一始祖的嫡系長房繼承系統,是為大宗(即天子),其餘諸子為小宗(即諸侯)。大宗的嫡長子,叫做「宗子」。對大宗而言,宗子是家長。對小宗而言,宗子是族長。宗子繼承始祖(最早的祖先)的爵位,主持始祖廟的祭祀。
根據上述的宗法原則,周代的宗法制度是以周天子中心,依照貴族的宗族組織,所建立起來的一種嫡長子繼承制。
西周的政權,在宗法分封制度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統治系統。周天子為最高統治者,居於至高無上的地位。透過敬天法祖的宗法制度,把天子與諸侯聯繫起來,以此穩定政治社會的秩序。
可以看出周代的宗法制度,是一種明倫理尊卑的制度。
有所謂的「十倫」,即鬼神、君臣、父子、貴賤、親疏、爵賞、夫婦、政事、長幼、上下,以定名分。
又有「五禮」,即祭祀時用吉禮,喪葬、凶荒時用凶禮,朝聘曾賓客時用賓禮,征伐時用軍禮,吉慶活動用嘉禮。不論飲宴婚冠,都有一套繁瑣的儀式。而且不同階級,有不同的禮法,以明尊卑。這些禮節,再配上適合各階層身分的音樂,就形成了一整套的禮樂制度。
據說周公認為音樂可以陶冶性情,因此製造樂器、編訂樂曲,配合禮法。使人在雍容和睦的氣氛中,趨於至善。
貴族從日常生活細節、對人處世,到卿大夫國君間的應對進退,一切都受禮的約束。而大夫以下大多數的平民,則是以刑罰來統治的。刑罰的輕重,是依照其罪行的輕重來定的。西周的刑罰,有墨、劓、剕、宮、大辟等五刑。
由這些敘述可以知道,周代是一個階級森然的時代。所有人的表現,必需合乎他的身分地位。而他所受到的對待,也都是根據他的身分地位。
我們在敘述西周封建制度時,曾說明為了維持封建的形式,西周同時還建立了宗法制度,透過尊天敬祖的觀念將天子與諸侯聯繫起來,又建立了禮樂制度,以維持封建社會的秩序。
西周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度。井田制度,是一種計口授田以定稅則的制度。實行的方法是,將方一里的地,劃成九區,每區一百畝,中央一區是「公田」,為封建貴族所有,周圍八區是「私田」,分給八家耕種。私田耕種所得,歸私人所有,但八家須共同耕種公田,以公田耕種所得作為賦稅,收入歸貴族。土地不得自由買賣。
2006-05-19 12:36:50 · answer #2 · answered by - 1 · 0⤊ 0⤋
宗法制度就是以禮待人 封建制度就是封弟弟為諸侯 禮樂制度就是以禮與樂效法國家
2006-05-13 13:41:10 · answer #3 · answered by 葉子 1 · 0⤊ 0⤋
周朝的封建制度建立在禮(儀禮)樂制度的建構上,以今天的話來說,周朝政治制度的以封建制度為硬體,禮樂制度做軟體。
封建制度依階級劃分,貴族主要分為公、侯、伯、子、男,各有封疆。夏、商、周的皇族封「公」,如宋公(商後)、周公(武王姬發親弟弟);一等功臣封侯齊侯(姜太公);二等功臣封伯 ,如秦伯、鄭伯(佐周平王東遷);四鄰附庸國,封子、男,如楚子(楚王是東周時,周王朝衰落時,楚君自封的)。分封時的基礎(公、侯、伯才適用,子、男表面上封爵,實際上是外臣)是以井田制度做為分封土地的計算標準。
貴族地位雖然是世襲的!但因為宗法制度(詳細說明於下)是以嫡長子發展出來的主從式的貴族體系,不斷開枝散葉的結果,300-500年下來,就會逐漸產生沒落貴族,如孔子( 誰叫周朝開國800年,要像明、清一般200-300年就玩完了,就比較見不到這種問題。)所以貴族也並非永遠就是貴族,平民如立功,也可以封爵。通婚原則上的貴族對貴族,平民對平民,但也只是以儀禮的規範做為基準,並不如大家想像中的嚴格,中國歷史上較嚴格的階級制度,反而是魏晉南北朝門閥世家掘起後,在執行上才比較嚴格。
宗法制度:打破之前傳賢不一定傳子的家族繼承人制度(商朝是先兄終弟及,再父死子繼),主要的嫡長子繼承的概念,區分為「大宗」和「小宗」。舉例而言:一國的國君,其嫡長子日後為該國儲君,在該國便是「大宗」,而其它的兄弟便是「小宗」,這些兄弟各會有自己的封地,這些人在自己的封地裡便是「大宗」,日後自己的小孩,其嫡長子也是該封地的「大宗」,而其它兄弟便是「小宗」,他們也會有屬於自己的封地,在自己的封地裡便是「大宗」,依此類推。
自周公姬旦制禮作樂開始,周朝的政治制度基礎即建立在禮(儀禮)、樂(樂經,今以失傳)之上。到了春秋初期開始,詩經(可以奏樂唱和)的整理已經差不多了,分為風、雅、頌3部份,各國外交禮儀宴會,習慣在宮廷中請樂手奏樂,賓客與主人輪流取詩經中,各自認為適合的僑段,交給樂師,樂師負責演奏,賓主互相唱和應對,借詩喻事。簡言之,禮樂為當時周天子與各國諸侯外交(社交)時的基礎,詩為當時的外交(社交)辭令。
孔子生於春秋晚期,主張維持既有政治制度,雖為落魄貴族,仍以此觀點,教育平民學生。因此他說的《禮樂備.曰國風.曰雅頌》,是在禮樂之治下,以詩詞進行社交活動。《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即是此義,並非吟詩作對以附庸風雅,而是以詩詞做為社交辭令的基礎。
2006-05-12 18:06:42 · answer #4 · answered by Scully 3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