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如題:
一位友人跟我說有40品.請問是幾品數呢?
不是幾\"卷\"喔. ^_^

煩請知道的大大告知...
感激您!功德無量.阿彌陀佛!

2006-05-07 22:18:02 · 6 個解答 · 發問者 Max 2 in 社會與文化 宗教信仰與靈性

6 個解答

大方廣佛華嚴經《注音版》
https://docs.google.com/open?id=0B4fizBe0OdVTc0xzVzk5UnN6enM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宣化老和尚講述
http://www.drbachinese.or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Ava/contents.htm

2013-05-21 09:59:51 · answer #1 · answered by shuranhsu 2 · 0 0

諸位師兄:
感激您的發心.功德無量.阿彌陀佛!

2006-05-08 10:53:23 · answer #2 · answered by Max 2 · 0 0

大方廣佛華嚴經以前後出刊為六十華嚴.八十華嚴.四十華嚴︰
六十華嚴(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共三十七品
八十華嚴(于闐國三藏實叉難陀譯):共三十九品。
四十華嚴(罽賓國三藏般若譯):唯法界一品。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是屬別部︰其法行勸修十種廣大行願。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迴向。
「李通玄長者」將八十華嚴分四十品,且把一般的七處九會,為十處十會。其立論依據深奧微妙非我們可以着墨的。其論中在此略述一二︰將八十華嚴經,以根本佛乘為宗.又以因圓果滿、法界理事、自在緣起無礙為宗.也就是以佛乘為宗。又以毗盧遮那自體智悲果德,普示眾生.還令大心眾生,信佛果德,用成因位。既生信已.還修理智萬行大悲果德,用成初證.初發心時便成證覺。理行雙修,使體用自在.不一理.不孤行.除其偏見。
又有十種甚深廣大無比法.與諸經別的地方:
一、是一切諸佛自體根本理智大悲法界圓滿無限之乘。
二、佛身即是法報本身.無量相海之所莊嚴.一一毛孔含容法界.一切境界重 重無盡。
三、一切諸佛本報國土,十蓮華藏世界海.一一蓮華藏,最下世界,皆有十佛世界微塵數廣大剎,清淨裝嚴。一一廣大剎,復有十佛世界微塵數諸小剎,眷屬圍繞。已上倍倍增廣。一一華藏世界,皆滿虛空.互相徹入、重重無盡。
四、菩提樹金剛為身.琉璃為幹.枝條雜寶所成.寶華雜色.摩尼為果.與華間列.高逾十萬。。
五、普光明殿,包含法界.眾妙寶飾,光影重重.眾寶樓閣臺榭階砌'莊嚴.皆光映徹,遍周法界。
六、有一切處文殊師利.一切處普賢菩薩.體用相徹.充滿法界.理事無礙.纖塵之內,行海無盡。
八、此經若有大心眾生.於此法門,深生信心.不讀餘經.深明體用.於少方便,疾得菩提。初發心時,十住之首,位齊佛果。經云「設有菩薩於無量百千那由他劫,行六波羅蜜,修習種種菩提分法.若未聞此法門.或時聞已,不信不解、不順不入.名為假名菩薩.以不能生如來家故。若得聞此如來無量不思議無障無礙智慧法門.聞已信解,隨順悟入.當知此人,生如來家.髓順一切如來境界」.又「佛子.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功德.少作功力.得無師智、自然智」.又「見佛聞法,不生信者,亦成解脫智種」.廣如經說。
九、善財童子不離一念,而經一生.不離一處遍至十方.經歷五十三善知識.得一百一十城之法門.一一菩薩法門,諸藝行相、身色行貌、攝生之軌,皆齊法界.不離一生便成證覺。
詳解請上網站︰http://player12345.myweb.hinet.net/

2006-05-08 07:46:32 · answer #3 · answered by 融空 7 · 0 0

大方廣佛華嚴經又稱華嚴經、雜華經。乃大乘佛教要典之一。我國華嚴宗即依據本經,立法界緣起、事事無礙等妙義為宗旨。茲就本經之經題而論,大方廣佛華嚴經,係「法喻因果」並舉,「理智人法」兼備之名稱,一經之要旨,皆在此中。大,即包含之義;方,即軌範之義;廣,即周遍之義。亦即總說一心法界之體用,廣大而無邊,稱為大方廣。佛,即證入大方廣無盡法界者;華,即成就萬德圓備之果體的因行譬喻;故開演因位之萬行,以嚴飾佛果之深義,則稱為佛華嚴。總之,大方廣佛華嚴係所詮之義理,而「經」則為能詮之言教。 本經係如來成道後之第二七日,於菩提樹下為文殊、普賢等上位菩薩所宣說之自內證法門,此一華嚴經教乃教法中之根本法輪,故稱「稱性本教」。又因本教法屬頓教法門,故亦稱初頓華嚴。內容記述佛陀之因行果德,開顯出重重無盡、事事無礙之妙旨。華嚴經雖出於印度,然尚未發揮本經最高之玄旨,直至我國成立華嚴宗,方才發揚其真義。 關於本經之梵本,自古以來即有諸種異說,據法藏之華嚴經傳記卷一載,龍樹菩薩於龍宮中見本經有上、中、下三本,其上本與中本之頌數品數浩大,非凡力所能受持,故隱而不傳;至於所傳之下本,即是十萬偈四十八品(或謂三十八品)之華嚴經。其後,世親菩薩作十地經論以釋十地品,金剛軍、堅慧等論師亦造有十地品之釋論。又華嚴經探玄記卷一,將本經分為恆本、大本、上本、中本、下本、略本等六本。華嚴經旨歸、華嚴經疏卷三等則舉出:異說經、同說經、普眼經、上本經、中本經、下本經、略本經、主伴經、眷屬經、圓滿經等十種之別。另據大智度論卷一○○所載,不可思議解脫經(四十華嚴經)之梵本共有十萬偈。然梁譯攝大乘論釋卷十五則謂,華嚴經僅有百千偈,故稱百千經。 茲將現存華嚴經之別生經,即由大本別出抄譯(又稱別譯)之經,以及華嚴經之別本,與華嚴經之品名相比,列表如下: 此外,華嚴經之異譯本(相當華嚴經之全部),則有下列三種: (一)六十華嚴。凡六十卷。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又稱舊華嚴、晉經。收於大正藏第九冊。總成七處,八會,三十四品。華嚴宗將本經三十四品攝為教起因緣分、舉果勸樂生信分、修因契果生解分、託法進修成行分、依人入證成德分等五分,此係就經文而別之;及立所信、差別、平等、成行、證入等五周之因果,此則就義理而區分。如上表所示。 六十華嚴之結構組織,採用七處八會之說法,七處,即演說之場所為七處;八會,即演說之回數為八會。茲列表於下頁。 此外,天台宗將本經之八會分為前分與後分,前分,乃前七會屬之,為佛成道三七日間所說;後分,乃後一會屬之,為後時之所說。又菩提流支認為前五會乃佛成道後之初七日所說,而第六會以後,則為第二七日所說。另澄觀於華嚴經疏卷四則舉出,新華嚴(八十華嚴,採七處九會之說)九會中,前五會為初七日之說法,第六、七、八三會為第二七日之說法,第九會入法界品則為後時之說法。 關於本經之翻譯,據出三藏記集卷九、華嚴經探玄記卷一等所舉,華嚴經之梵本,原有十萬偈,由東晉支法領從于闐國攜入三萬六千偈,自安帝義熙十四年(418)三月,由佛馱跋陀羅譯成六十卷,稱為六十華嚴,此即第一譯。然六十華嚴中之入法界品尚有缺文,直至唐永隆元年(680)始補譯之。 本經之註疏甚多,有華嚴經疏七卷(慧遠)、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五卷(智儼)、華嚴經孔目章四卷(智儼)、華嚴經探玄記二十卷(法藏)等。

2006-05-08 09:31:02 補充:
<二>八十華嚴。凡八十卷。唐代實叉難陀譯。又稱新華嚴、唐經。收於大正藏第十冊。總成七處,九會,三十九品。為六十華嚴之異譯。茲將八十華嚴與六十華嚴之異同處,列表如左: 八十華嚴之梵本,乃實叉難陀應武則天之請,從于闐國攜入我國,自唐武則天證聖元年(695)三月,於遍空寺內始譯,武后親臨譯場,揮毫首題品名,至聖曆二年(699)十月功畢,此即第二譯。新譯之八十華嚴比舊譯之六十華嚴,文辭流暢,義理更周,故流通較盛。華嚴宗之主經即此八十華嚴。 

2006-05-08 09:31:20 補充:
此外,本經之西藏譯本,總成四十五品。其中,前四十四品相當於本經之前三十八品,第四十五品相當於本經第三十九入法界品。又西藏本之別譯有第十一品、第三十二品等二品。上述西藏本之文句與本經出人之處不少。 關於本經之註疏,有略疏刊定記十五卷(慧苑)、華嚴經疏三十卷(神秀)、華嚴經疏六十卷(澄觀)、華嚴經綸貫一卷(復菴)、華嚴經綱要八十卷(德清)等。

2006-05-08 09:32:00 補充:
<三>四十華嚴。凡四十卷。唐代般若譯。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略稱普賢行願品,又稱貞元經。收於大正藏第十冊。為新舊兩譯華嚴經入法界品之別譯,與傳於尼波羅國(尼泊爾)之九部大乘經中之華嚴經為同本。內容記述善財童子歷參五十五善知識(或謂五十三參),而成就普賢之行願。 四十華嚴僅有入法界品一品,然此品佔華嚴經四分之一以上,故視之為異譯,茲將其結構組織,列表如後。 又四十華嚴之敘述,雖與新舊兩華嚴經之入法界品大同小異,然其文較廣,於卷四十中新添加普賢十種大願,及「重頌」(以偈頌重覆闡釋經法)之普賢廣大願王清淨偈,為本經之特色。 

2006-05-08 05:29:42 · answer #4 · answered by 曼陀羅 7 · 0 0

Herbaroli 大德

感謝您說的很詳細,我可以把它存檔嗎?我現在看到3分之2左右‧

2006-05-08 04:51:32 · answer #5 · answered by ? 7 · 0 0

阿彌陀佛:

龍樹菩薩從龍宮帶出的是小本華嚴,所
以說有大本的華嚴經,在我們的自性裡
,有中本的聽法師說有:三千大千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所以說我們閻浮提眾生壽命太短所以就帶出小本的華嚴
經,聽說小本華嚴經就是現在40華嚴和
八十華嚴。


有40華嚴60華嚴80華嚴

2006-05-07 22:32:44 · answer #6 · answered by 楞嚴咒 6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