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華嚴經、阿含經、般若經、法華經、地藏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
另外還有「方等經」。世尊於這些經典的開示演說次第相繼為何呢?
不才此處所謂的「開演次第」是指「先後順序/大約多久」的意思。
如何「用『一句話』『分別描述』這些經典的『經文主旨大意』」?

請原諒不才駑鈍,沒有佛學基礎。阿彌陀佛。
因為思考著一個問題,需此提問回答做背景。
懇請各位大德菩薩指導。感恩喔。阿彌陀佛。

再次感恩各位大德菩薩。阿彌陀佛。
恭敬合十。感恩喔。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要常感恩!
念阿彌陀佛!
依靠自性彌陀!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感恩~感恩~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2006-05-02 01:44:37 · 5 個解答 · 發問者 surfing 2 in 社會與文化 宗教信仰與靈性

5 個解答

五時依序如下:
華嚴時(21天)→擬宜(假設適宜.然為試探得知眾生根性)→華嚴經.

阿含時(12年)→誘導(講述粗略宇宙生命觀.打開眾求道心)→四阿含經.

方等時(16年)→彈呵(點醒執著小乘之佛道修行者)→地藏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維摩經等.

般若時(14年)→淘汰(淘汰眾生分別大小乘的心與粗略機根)→般若經.

法華涅槃時(8年)→開會(法華;打開生命佛性的認知與修行)捃拾(涅槃;再次調熟化導有緣弟子)→法華三部經、涅槃經.

2006-05-02 06:22:00 · answer #1 · answered by ? 3 · 1 0

(1)提供各位一個不太一樣的看法
(2)【原典】無量義經-說法品第二
[前略]
「善男子,初說四諦,為求聲聞人,而八億諸天來下聽法,發菩提心。中於處處演說甚深十二因緣,為求辟支佛人,而無量眾生發菩提心,或住聲聞。次說方等十二部經,摩訶般若,華嚴海雲,演說菩薩歷劫修行,而百千比丘,萬億天人,無得量得須陀洹、得斯陀含、得安那含、得阿羅漢,住辟支佛因緣法中。」
「善男子,以是義故,故知說同而義別異,義異故,眾生解義;解義故,得法、得果、得道亦異。是故善男子,自我得道初起說法至于今日,演說大乘無量義經,未曾不說苦空無常無我;非真非假;非大非小;本來不然;今亦不滅一切一切無相;法相法性不來不去,而眾生四相所遷。」
[下略]
(3)下頌似出於大品般若,位於何處不知。
華嚴最初三七日,
阿含十二方等八,
二十二年般若談,
法華涅槃共八載
(4)以阿含部記載來說,(2)(3)均有可能發生,但以(2)較符合常理。(3)為後世人記為示大乘菩薩教。

阿含初現人天二乘。方等始教六度無量,摩訶般若甚深智慧,法華佛道兼容三乘。諸經相輔方得華嚴。

2006-05-04 22:12:44 · answer #2 · answered by (o_O) 4 · 0 0

華嚴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載五時依序如下:1(圓)_華嚴時(圓滿究竟的教法)(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物類各有道,各不相妨惱)→(為天人説)佛悟道之初,於菩提樹下為諸天人説究竟圓滿之華嚴經,2(起)_阿含時(最初入手之方便)________(為人説)離坐為人説解脱道,示導解脱離苦得樂之道之四阿含經,3(呈)_方等時(再引導深入堂奧)________令迴小向大.示導其實[心量要方廣又平等]才是究竟解脱之道→地藏經、阿彌陀經、維摩經等.4(轉)_般若時(開始大清掃)_____________最後示導一切法一切眾生,空無實性,一指推倒整座骨牌山)連平等都要打破之般若經典.5(合)_法華涅槃時(秘訣提示)→開示人人本俱,令眾生勿妄自菲薄,輪迴湼槃原來不二的法華經、涅槃經.與最初華嚴經義不謀而合.

2006-05-02 13:05:01 · answer #3 · answered by walk 7 · 0 0

由祖師的分類可分為︰第一時說小乘純有教:為諸凡夫,繫著世法,以為實有.隨於色塵,作諸不善。以不善故,墮於苦趣。還將有法,曫勒彼心.以戒防護,制諸不善.故名純有教。還說無表性戒等,通其大體.如菩薩戒等.
第二時說般若破有明空教:既說小乘實有.令成軌範.制其身語意.得住善法.即說生空等觀.方說法空教.破彼繫著.漸向法身。
第三時說解深密經,為和會空有教者:為於前空有二教和會.令邊見者,不滯空有二門.為不空不有教。為二乘人,滅識證寂,住寂無知.為迴彼故,寄說第九阿陀那識,為純淨識。五六七八等識,常依彼九識以為依止。凡愚不了,妄執為我.五六七八識,常以淨識為依故.漸迴二乘之心,達識成智。其以安立九識為淨識.為二乘人,久於生死業種六七八識,有怖畏難信.方便於生死種外,別立淨識,漸漸引之。意欲使令留惑不滅.使令悲智漸得生.深密經云「如是菩薩,雖由法住.以智為依止.漸令空見,達識成智」。
第四時說楞伽經,說假即真教:楞伽經直為大乘根堪之者.頓說第八業種之識,名為如來藏識.又云「得相者曰識.不得相曰智」.又經云「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此經直於無明業種,以明智門.明與無明,其性不二。
第五時說維摩經時,明即俗恆真教:為維摩經中,不以聲聞二乘及三乘菩薩,為知法者.是以十大弟子,杜口於毗耶.彌勒光嚴,息芳言於法席。此經破前四種教中,菩薩聲聞,染淨未融,常忻出俗.即以淨名身居俗士,明即俗常真.壞彼淨相,常懷染淨。故說有身為如來種,無明有愛為種等.使令三乘之眾,淨相心亡.出俗入纏,平等無礙.方明實德也。為有實宗,還現實報淨土.如佛以足指按地,所現之土是也。為三乘根劣,籍佛神通.信劣土亡,非自證故。是故此經,明即俗恆真教.故以文殊為法身.即以維摩詰明入纏之行.即以法身為體.以行為用。
第六時說法華經,明引權歸實教:為羅漢隨空會寂.緣覺會十二緣生法,皆無體性.以明六根識及名色心境三事自性無生。如是二人皆心識滅,三界業滅,智慈不生.又為析法明空,以空破惑,樂生淨土,及留惑潤生菩薩.並不了一切眾生無明諸惑,皆從一切如來根本性清淨普光明無中邊智之所生.皆有淨土穢土、自佛他佛,忻厭等諸邪見.不稱真理。引此三根令歸本智.故即以妙法蓮華.令知無明生死性,本唯智體。性自無染.但迷悟不同.無有二性.經云明世間相常住」。
第七時說涅槃經,令諸三乘捨權向實教:明一切有情,皆有佛性,如佛無異.但為無明覆故不見。是三乘中修假真如,及空教三祇之滿極,是見性之初門。涅槃經,是三乘中,捨權就實、相盡見性之門。法華即是捨權就實智、法界緣起理事性相之門。二部經,俱是三乘中第六時教.但為化相門中,說時前後.故分涅槃經為第七時教.然其智境,無有次第古今時也。
第八說華嚴經時,於剎那際,通攝三世及十世圓融教:經云「入剎那際三昧、降神受生、八相成道、入涅槃,總不移時」.為依本性理智,本無時故.非權依本也.故名為入。非是本法性中,而有出入三昧。是故莫言佛入剎那際三昧。諸佛世尊,常於法身智海,與眾生數等諸三昧門,應眾生見,本無出入。此經教門,無始無終.是佛實報果德,性相圓周。若求其頭尾長短,始終路絕.該括諸教諸行,世間境界,一切行解.依本總作一時一際法門,本如是故。該彼三世諸時,為一際一剎那時教.猶如眾流皆歸海故。如此法門,佛不出世,亦無涅槃.為依本法,非情教故。從初發心十住之首.以三昧力,頓印三界.三世一際.諸法一味.解脫涅槃,常寂滅味。更無始終.因果一際.諸性一性.諸智一智.諸相一相.諸行一行.三世一念、一念三世、乃至十世.如是等法,自在無礙。此經法門,無始無終.名為常轉法輪。此法門是該括始終一際,圓滿無礙、無成無壞、無出無沒、常轉法輪。若人了得此法門者.佛智、自然智、無師智,之所現前。為此法無出沒故.還以自然無出沒智,而自能得之。此一乘教,是始成正覺時說.若依情,是最初成佛時說.若依智,無始無終說。
第九共不共教者:華嚴經云「菩薩在一小眾生身中,成等正覺、轉法輪,度無量眾生.其此小眾生,不知不覺」。此乃常與眾生共,及以大小乘,共在佛海中,身之與心,本無差別。然見佛不見佛、聞法不聞法、解脫知見、大小及苦樂,各各不同.是故名為共不共教。又經云「入剎那際三昧,示現從兜率天,降神母胎、出現、轉法輪、入涅槃」:此乃於無時之中,諸眾生等,自得時分,見初中後。於一音法內,自得天人小乘大乘佛乘。自得道果,各各不同.見佛住劫、壽命長短、各自差別。而實如來,性無造作,無生無滅。然以無作法性,無垢白淨之智,自體清淨.與一切眾生,本來體同.故稱眾生應見應聞,不違彼念。為法性智本無造作者.以法性智自在故.能稱彼念,令無失時。如是與佛、共法、共智、共時、共身、共心、共乘。以知見解脫,各各不共.故言共不共教。
第十時說不共共教者:如華嚴經中,十方雲集諸來菩薩,及佛國土所從來方,不同各別.所共同聲說法總同.聞法獲益能同能別。又於會中天龍八部、人非人等,各各差殊.同得聞毗盧遮那果德法門.具同具別自在。諸餘三乘,亦有如是不共共教。
如是十教,總是如來於本法界,一剎那際、一時一聲、頓印如響.隨諸眾生自分根力,頓漸不同。是故於今以圓數故,略分十種教門.用彰進修解行差別。如上十時教門.總是如來無三世智海,一時說故.由根聞故.大小及時分差別,自根而生。

2006-05-02 08:28:51 · answer #4 · answered by 融空 7 · 0 0

依序判教
天台判教的立場試論--法藏《五教章中對法華的批判》
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BJ013/bj13_2_6.htm
華嚴判教
http://202.96.155.26:82/gate/big5/www.ebud.net/book/readari.asp?no=61233

2006-05-02 10:16:48 補充:
一、華嚴時:即說華嚴經之時(以萬行因華莊嚴一乘果德。晉譯六十卷,唐譯八十卷),於七處八會所說的。世尊初成道時,為暢演一真法界妙理,現千丈盧舍那身(佛之報身,譯為淨滿,謂煩惱淨盡,福慧圓滿),為大機菩薩說自證法門,談華藏境界。可惜一類鈍根的小乘們都不領解,如聾若瞶,不見不聞,所謂有耳不聞圓頓教,有眼不見舍那身,徒負如來一片婆心。要之,直談大乘圓頓法門,令其頓超直入,專被大乘利根菩薩機者,是為華嚴時。

2006-05-02 10:24:24 補充:
二、阿含時:即說阿含經之時(阿含譯為無比法,謂世間一切諸法無可與比者);又名鹿苑時。從所說之經立名則稱為阿含時,從所說之處立名則稱為鹿苑時;因為說阿含經最初在鹿苑故。說華嚴後的十二年中,佛為引誘一類小機,說了四阿含經一、增一阿含51卷二、長阿含22卷三、中阿含60卷四、雜阿含50卷專談小乘法門,特被鈍根眾生。因為華嚴會上小機不契大教,所以如來隱大現小,為實施權,先於鹿苑為五比丘(憍陳如............)等說四諦,十二因緣,繼而遊歷十六大國說諸小乘法門——四阿含經;以及九部修多羅要之,專談小乘教義,獨被一類鈍根眾生,令其由小轉大,超凡入聖,是為阿含時。

2006-05-02 10:27:12 補充:
三、方等時:即說方等經之時。方等為一切大乘經之通稱。方是方廣,等為均等;謂「廣」說大小乘教,使其「均」等受益。又等即平等——倡導大乘真俗平等之理。說阿含後的八年中間,佛為普應群機,說維摩詰經、思益經、解深密經、金光明經、大集經等;讚揚大乘,彈訶小乘。雖云方等融談四教,實則意在倡導大乘法門,策進小機。因為小乘人得小為足,不肯進求上乘,所以如來於方等會上借維摩等諸大士互相酬唱,極力彈偏斥小,嘆大褒圓,令其恥小慕大,回向上乘。要之,偏圓並陳,權實兼施,以引小入大為目的,是為方等時。

2006-05-02 10:29:52 補充:
四、般若時:即說般若經之時。說方等後的二十二年中間,佛為蕩空破執,於四處十六會(一、王舍城靈鷲山七會;二、室羅筏城給孤獨園七會;三、他化自在天王摩尼寶藏殿一會;四、王舍城竹林苑中白鷺池邊一會),說諸部般若(有十類八部之別,大般若共六百卷),開示真空實相,真俗圓融之理。要之,破妄顯真,即色明空,令其掃除餘執,融通轉教,趨進中道實相之門,為法華會上授記作佛之本,是為般若時。

2006-05-02 10:32:10 補充:
五、法華涅槃時:即說法華經與涅槃經之時。說般若後,於七年間佛見眾生根基已經成熟,為開權顯實(開除權小之執,顯示圓實之理),說法華經七卷,淳談圓滿法門,開示一乘因果。說法華後三個月於佛將臨涅槃的前一晝夜,為收拾群機,說涅槃經二卷,重示常住佛性。

2006-05-02 06:11:52 · answer #5 · answered by 曼舒 6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