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學佛是不能用腦袋的 ,用頭腦就變成『妄想』,『意識分別』作用,與佛(自性)相去十萬八千里遠!\" see: [ 其他 ] 翔 ( 初學者 5 級 ) 2006-04-28 21:11:35 發表

這表示修第七識,第八識的意思嗎?

學佛不用腦袋的話,對智慧有幫助嗎?

???????????

2006-04-29 03:43:32 · 4 個解答 · 發問者 engage 2 in 社會與文化 宗教信仰與靈性

感謝各位的賜教.

2006-04-30 00:00:04 · update #1

4 個解答

學佛當然要用腦袋思考分別.
別忘記我們是凡夫俗子,學佛必需一步步來,在學佛過程中遇上種種事情,當然必需要用腦袋思考,行為是否如法,是否能利益眾生.
如戒定慧三學.
先依照戒律的標準思考分別何者是惡;何者是善.在戒律的規範之下,個人私心貪欲漸漸減少,如八正道中,先有正見,再深入正見,思考一切事物的是虛妄無常,是眾緣合,所以不執著,不計較種種利害得失,這樣就漸漸建立無我的行為.這樣子對外緣干擾漸漸不會影響自己的思維,才能把心念安住所以由戒而得定,再由定境中而得慧.
若一開始就叫一位初學者不用思考分別,不用見聞覺知,以為這樣就是"真心",我以為這是把佛法錯解了,他們以為離開心念分別有本體或真心,或者心念即是本體或真心.
有這樣子看法的人,經說這叫命即是身,或命異身異的外道見.
學佛請先學三法印,任何法則都離開不了這三法印,因為佛說這是法住法性法界,如此建立正見,依此正見自己能夠思考能夠分別正法不會再誤入岐途.

2006-04-29 13:46:06 · answer #1 · answered by ? 2 · 0 0

不用腦袋指不存個人成見,觀念,習性,但思維義理還是需要,莫錯解真正的智慧不在腦袋翔大德只是幫末學多加註解,末學那句話是因人而說,不適用所有的人

2006-04-29 17:55:01 · answer #2 · answered by 213 7 · 0 0

承 soulism 善知識 言簡意賅
學佛 要先用腦袋抉擇善法 生其心 而無所住(不執著 不分別)

2006-04-29 15:16:20 · answer #3 · answered by 阿里山國家公園皮皮剉冰店 7 · 0 0

學佛不是不用腦袋,而是【依智不依識】。「依」的意思是「趨向」。剛學佛者從聞思修進入.此時要懂得放下我執。我執就是識性。在聞法時要全神灌入,全部接受善知識的法,如果此時起分別心﹙識﹚,就會一再撿擇是與非,善知識的法就無法灌入.因此要放空自己。要知道佛法有文字義、法義、法理、境界.這些如果無人說,雖慧莫能了的。我們的第六意識分二個部份:一個是六識.意識緣法塵。一個是第六意識,是將「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嚐味、身觸、意緣法」,這六塵境界加以分別。第六意識一分別時即轉入第七識末那識,末那識會補捉而執著,其再傳送給第八識阿賴耶識裡面,此時阿賴耶識即刻現出二種現相:一是已經存有檔案,舜間由第八識反射經由第七識回到第六意識加以表達.二是原無檔案,此時第八意識同時會處理二種現象︰一是存入新檔.二是反射經由六七意識回到第六識,告知無法辨別。這種六七八意識強者稱之識智辯聰。佛法告訴我們,必須將第六意識轉化,導入非對立法.應用內觀的生命存在,當你遇到任何境界,透過內觀生命存在的能力,不要入第六意識,由六根直接導入,不用分別、對立入薩婆若海裡面。自性就是根性.根性是不用惱筋的,這就是要有高度的警知性,這種高度的覺知性。如果依外在的現象,就是識性,依於外面的喜悅是負面的。在佛法中要的是真理的本體、本來的面目、佛境界、佛性、真如、諸法實相..等,這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不是用文字語言所能夠表達,只要你想去說明它,就錯了。所以說動念即乖,念頭一動即錯。因此語言的表達、文字的序述是無法正確的。如公案中有一位襌師問 雪巖襌師「什麼是本來面目」?雪巖襌師說:「本來面目是不可說」,如果要問的話,你自己先講一下。這位襌師才要開口時,雪巖襌師當下喝斥:「你還要再安個什麼頭」。意思是說「頭就已經存在」,你還要安什麼頭呢?這就告訴我門,本體是不可討論及言說的,當下即是。由於我們習慣用語言文字作表達,語言文字已經成為知識性.知識即非佛法。所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指的就是真理。因此生命的存在是存在於警覺性、覺知性。若無覺知性,你的生命根本不存在.世尊很慈悲開導我們說:生命非不存在,只是被無明覆障住,它是本自俱足的、是在聖不增、在凡不減的。但是你如果沒有覺知到它的存在,雖然是不增不減的,但等於無.所以我們才會生生世世在生死輪迴中而不能出離。當你當下能覺悟到內心深處生命的脈動•衝激•澎湃,當下即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覺知絕對不是一種知識,而是智慧。佛法是向內的,是自己要去感受它的存在。能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是為智慧。這種覺受的「能力」、感受智慧存在的「能力」越高,表示越有智慧。而這種感受是由點成線、由線成面、由面成網狀。
我們是因地行人,四依就很重要。一、依法不依人。二、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三、依智不依識。四、依義不依語。
依法不依人是依善知識的「法」,不是偶像崇拜的依賴,而是取其「法」依其法。法就是智慧,智慧就是要有覺知性,它是敏銳的觀察力。這些都不是識性。請上網站參照離世間品。

2006-04-29 05:30:16 · answer #4 · answered by 融空 7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