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本兒童書籍叫做少年噶瑪蘭,有誰看過ㄋ
,分享讀後心得好嗎?謝謝!
2006-04-23 12:46:49 · 2 個解答 · 發問者 posaidon 1 in 藝術與人文 ➔ 詩詞與文學
我的感想就是:要先瞭解才會產生認同
以下有兩篇很不錯的感想:
這個故事中,描述了噶瑪蘭人的文化、風俗,我感到好奇的地方是:那些女巫們真的會巫術嗎?又是誰最先懂得使用巫術呢?噶瑪蘭人腳指甲真的有摺痕嗎?為什麼會有摺痕呢?這本書穿梭在現在和過去之中,這巧妙的手法,使我也分不清,是現在還是過去,感覺得到自己已經融入故事之中,我邊看邊想像那蟒甲(獨木舟)的模樣、想像他們用嘴巴嚼米造的酒味道是如何、想像巴布吹蘆笛所發出的音律,好像自己也是書中的一個角色。從書中我得知不管是什麼種族的人都應該被尊重,當然也要懂得去尊重別的種族,畢竟社會是個多種族的大世界,還有更重要的事:要以自己的種族為榮,雖然潘新格起出認為身上流著平埔族噶瑪蘭人的血液,又被別人叫做「番仔」心理很不是滋味、很沒面子但他最後還是以身為平埔族噶瑪蘭人的後裔而自豪,這本書真的非常不錯看,值得一看再看。
http://over.tngs.tn.edu.tw/forums/91/91-ml-m/102.htm?zone=ml&ename=cles&cname=%B0%EA%A5%DF%A8%F4%C4%F5%B9%EA%C5%E7%B0%AA%A4%A4&fnum=102&laddle=9204
----------------------------------------------------------------
對於祖先我們無從選擇,我們唯一能做的是了解他、認同他,書中的潘新格原本對自己的平埔族噶瑪蘭人的身世懷有很深的自卑感,等到走入時光隧道,涉入祖先的生活後,帶給他深切的體會和感動,這時反而能夠以自己的血統為榮,原來尋找一份對鄉土的真愛不是那麼困難,而這份愛能夠讓我們活得踏實而自在。這本書對於兒童涉入鄉土文化產生心理認同,是相當成功的。而對於我的感覺,在做了十幾年的宜蘭媳婦之後,從沒有像這一刻感覺與蘭陽平原這麼貼近,這麼熱切而渴望的去認識這美麗的土地和善良淳樸的人民,加禮遠對我而言,也不再只是一個舊地圖上的地名而已,因為我知道那是我們熟識的朋友「噶瑪蘭‧潘」的故鄉;因為那裡曾是我們血脈相連,熱情、淳樸的同胞住過的地方。其實落入時光隧道的豈止是潘新格一人,我們也和他一樣幸運,在作者的帶領下徜徉蘭陽平原的好山好水,深入了解噶瑪蘭人的歷史和文化民情。相信這也是每一個讀過這本書的人,都有的相同感覺!
http://www2.ssps.tp.edu.tw/ssps/instituteur/1/baoyu/new_page_20.htm
2006-04-23 13:17:17 · answer #1 · answered by mimi 5 · 0⤊ 0⤋
分享心得內容: 一●相關書訊:《少年噶瑪蘭》,這本書是天衛文化圖書公司出版的小說系列之一。《少年噶瑪蘭》這本書的作者,是名作家李潼,本名賴西安,民國四十二年生於台灣花蓮海濱,直到十六歲舉家遷往台中。曾服海軍艦艇役,在太平洋和台灣海峽航行兩年,退役後是羅東高工任教建築的老師,自民國七十八年起,為了興趣和使命,全力投注於寫作和尋根的工作,成為一名專業作家。在他自稱的「寫作個體戶」期間,也應邀客串「宜蘭觀光」季刊的創刊總刊總編輯,和文建會「文化通訊周報」每月一期的台灣東區主編。二●內容摘錄:以下文字選自《少年噶瑪蘭》「所有人都把我看成番仔,我怎樣才能把腳指甲的摺痕永遠磨掉?阿公說,我們平埔族噶瑪蘭人,是個善良、樂觀、又嚐遍流離之苦的民族,但是他們跟我有什麼關係?彭美蘭會不會看輕我,她是不是以她的廣告明星的演技來敷衍我?」這幾天,加禮遠社女巫中的老大姐──呼吧,卻生病了。呼吧女巫的病情,不算太重,她依然準備三餐飽餵丈夫和二個男孩,照常接受族人邀請,出門去作法。但是間歇性的發燒和夢話,也夠她苦惱了。呼吧發燒的時間,巧不巧,都在三餐之後和夜半十二點整。她全身發紅,發燙,感覺又冷,炎夏裡,也得裹一件鹿皮衣,發燒時所說的夢話更教自己煩惱!仰躺藤椅,一陣呼喊,也就算了,偏偏在燒熱過後,到處走動時,又不時失神。先是頭殼一陣暈眩,雙眼往上翻白,直挺挺地喘氣,然後,全身上下顫抖,叫道:「有人要來了,大家小心點,有人要來了!」呼吧的病症,已經一連三天,病情沒加重,但是體重卻反而減輕了。(p.131)三●我的觀點一百多年前,由於平埔族和漢族人通婚被同化了的關係,在台灣,平埔族也已不再被認為是原住民的一族了,而這本書《少年噶瑪蘭》的順敘排列蠻特別,別出心裁,作者李潼用了現在時間和過去時間彼此互相交叉的方式,敘述了平埔族人的生活。《少年噶瑪蘭》引導我們回到一百九十年前,台灣平埔族噶瑪蘭人的社會。內容大略是敘述一位來自宜蘭羅東的少年,名叫潘新格,對自己家鄉沒有什麼認識,不願意承認自己是平埔族噶瑪蘭人。就在一個颱風天的午後,少年潘新格非常意外地展開了一趟超越時空之旅。和加禮遠社的老族人共同經歷了一段驚險又有趣的時光,潘新格終於深深的體會到他的祖先樂觀努力,是腳踏實地的人,雖然被那些自以為了不起的漢人叫做「番仔」,但卻根本一點也不野蠻,只是過著和漢人不一樣的生活罷了。到了最後,潘新格反倒是自己站了出來,能夠驕傲地認同與承認自己也著平埔族噶瑪蘭人的血統、身世了。從這本書中,我認識了平埔族噶瑪蘭人是很注重友情和彼此合作的精神。從這本書中,更是有一句話讓我是非常感動,就是頭目所說的:「大水無情、淹沒了我們的田園和房屋,朋友盛情,挽救了我們的身體,安慰我們的心。」而在此小說是,大家可以發現作者對文化的保存有很大的期許,在今日知識爆炸的社會裡,大家總是仗著自己是E世代而排斥了舊有的文化,乎略了對文化保存的重要性。所以,我們除了接受新知和讀書之外,更要注重讀書之外的事,雖然讀書可充實自我,可喚起沈睡的心靈,但是如果我們讀書是有目的,只是死讀書,卻不想去傳承那先人留下的智慧,那這些便失傳了。如其中搶孤活動的保留與現今噶瑪蘭語言的消逝,形成了強烈對比,所以對於這些古文化,應要好好的流傳下來,在迎接新知之時,不忘要緬懷著昔日的文化,畢竟,是先有昔日文化來維持社會秩序,才能造就現今社會繁華。
2006-04-23 18:30:16 · answer #2 · answered by earthl 6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