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對中華文化的影響有那些以及重要性
是否可以提供相關資料 或相關網址
2006-04-23 07:56:35 · 1 個解答 · 發問者 翔允 2 in 藝術與人文 ➔ 歷史
中國文化的偉大,在於「以道德代宗教」,此精神始於周孔,在後兩千餘年來,從中國風教文化的影響上來說,孔子又遠大於周公。面對於現代社會宗教的混亂,孔子的宗教觀,值得我們省思,孔子並沒有否定鬼神的存在,只在乎「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敬鬼神」即代表尊天、敬祖、崇德報功。有宗教的精神在內,但「遠之」,又意味著人文理性的覺醒,可以不靠鬼神之外力來約束人心,勢必人類要有相當的道德自覺,如同孔子一般,要先做到自我修養的功夫。比喻來說,人文修養如同腳踏車的前後輪,當還不會騎腳踏車時,常會在後輪兩側裝上一對小車輪,這對小車輪,用來輔助腳踏車順利前進,小車輪代表著鬼神的外加力量。這樣的宗教,可定名之曰「人文宗教」。如此,方能像孔子所說的「敬鬼神而遠之」。若沒有孔子的仁心道德修養,則必須先藉助鬼神的宗教力量來誘導人向善。
「敬鬼神而遠之」這句話,關乎「宗教」與「道德」兩個問題,如同梁漱溟先生所言:「宗教、道德二者,對個人,都是要人向上遷善;然而宗教之生效快,而且力大,並且不易失墜。對社會,亦是這樣。二者都能為人群形成好的風紀秩序,其間收效之難易,簡直不可以相比,這就因為宗教本是一個方法,而道德則否。宗教如前所分析,是一種對於外力的假借,而此外力實在就是自己。它比道德多一個彎,而神妙奇效即在此。」(《中國文化要義》第六章〈以道德代宗教〉)梁先生這番話,正是「儒宗正道」要彰顯的精神,藉由宗教的力量、宗教的方法,讓人務趨道德的自覺,一旦道德自覺,宗教的層次便相對地不是那麼重要了。以道德代替宗教,乃是以道德為主體,到了這個境界,方才是孔子所說的「敬鬼神而遠之」的真義!就比喻來說,這時小車輪可以抬起來,而無須再依靠它了!
這樣的處境,其實類似孔夫子當時所面臨的時代問題;周公制禮作樂,國家安治太平,然而到了周朝末年,禮樂僵化,徒具形式,而失去了本質的內涵意義。以現代的社會來說,禮樂即是一套供國家社會依循的道德規範標準,食衣住行育樂各有準則,則人們生活方能「富而好禮」。若人們所行所為,皆有廉恥的規範,各司其職,各安其位,方能建立穩定中求發展的國家。現代的社會,禮樂不只是僵化,實乃所存無幾,不受到人們的重視,僅有一些宗教性的團體,重視道德心靈文化,但卻又往往陷落於宗教別派的紛爭,窠臼觀念的框架,導致實質的道德教化,受到了曲解。孔子學說以「仁」為主體,簡單地說,「仁」就是我們道德性的主體,孔子周遊列國,就是欲再次彰顯本性的道德良知,藉此來化解人心陷落所產生的各種社會亂象。
「儒宗正道」嚴格說來非屬宗教,所行的志業,只在引導人類恢復人性道德的本來面目而已,道德良知,人自有之,又何須藉助宗教科儀的外力?只因人陷落在花花世界之中,本性受到塵勞慾望的遮蔽,如同孟子所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我們成長學習的人生,只在找回失落的本心而已,此心「求則得之,捨則失之。」。「求」良知的動力,有的人可以自發而自覺,有的人卻需要藉助宗教勸善的誘發外力,來啟迪良知,找回失落的心。
儒宗正道的使命,在於點示人生真諦,直指人心,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不在五教之內,卻也融通自在。進入了求道、修道的領域,只是人們自覺地修身養性的開端,成聖的道路須追尋歷代聖人的腳步,依自己的因緣、根器,選擇適合自己的修行方法,來做心性修養的功夫。
因此,「儒宗正道」走的是「以道德代宗教」的道路,不管是宗教人士、非宗教人士,,都應該明白本性之道德良知,更應該瞭解儒宗正道,問心無愧地去走自己該走的路。儒宗正道是一個道德的志業,而不是一個宗教的事業。儒宗正道是一個學習如何安身立命的杏壇,而不是一個拿香跟著拜的廟院。一旦瞭解了儒宗正道,求得生命的依歸,當這個「仁」被喚醒,使人人皆行君子之道,則士農工商可各安其位。若有個人的宗教信仰,亦可繼續保有原有的宗教認知,選擇自我薰習成長的場域,繼續漸修,來成就自己,皆得無礙而自在。故藉此呼籲各宗教界人士,莫誤以為儒宗正道,為新興宗教而起教爭。
儒宗正道孕育於中華,繼承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一脈道統相傳,文化淵遠流長。中華文化以儒、道思想為中心,因應時空遷移、社會風俗變遷,以歷代聖賢心法的禮義教化,陶冶現代人的道德心靈。新世紀的修道觀,不再是盲目地崇拜,也不是以新奇怪誕的異類學說,來引人入迷。修道之貴,在於明心見性,徹悟生命的實相,這個世界上,沒有速成之道,只有朝乾夕悌、日新又新的修德功夫,成聖成賢由此,別無捷徑。故而重塑二十一世紀的新修道觀,以「儒宗正道」之名,再次正名而驗證其身,務使人人皆能明道而修道,挽轉現代迷失的人心。
古聖先賢觀天象地,知天地陰陽之道,人有與天地同貴者,聖賢皆重視心性的修養功夫。孟子說的最清楚:「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盡心上〉)人要求「富貴顯達」,不如先求「安身立命」,儒宗正道是平實的教化法門,立世為人,修道只在人道之成,人道則從修身養性做起。
2006-04-24 19:25:13 · answer #1 · answered by - 1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