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人大概在何時創造出「避諱」這樣的名堂呀?又為何搞這種名堂出來?據說,孔子述作《春秋》時,就「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了!後代的避諱更多,如:傳說中奔月的女神本來稱作姮娥,但因為避漢文帝﹝名為「恆」,二字讀音一樣﹞的名諱,故改稱嫦娥;又如班固作《漢書》,為尊者諱,凡是與漢朝皇帝名字有相同的字,一律更改,結果漢明帝名為「莊」,所以他的史書中好多個姓莊的古人全被改姓「嚴」...。後世因避諱所生的笑話更是不勝枚舉,所以我想請教各位大大,懇求不吝賜教。
2006-04-20 09:59:58 · 1 個解答 · 發問者 王子聃 7 in 藝術與人文 ➔ 歷史
避諱習俗始於何時 ? 避諱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種特殊的習俗,即對君主和尊長的名字,不能直接說出或寫出,如遇應諱的字,就要讀白或寫白,如林黛玉母名“敏”,黛玉每逢此字,即讀如密或米;西漢武帝因名徹,遂改官爵徹侯為通侯;孔丘的“丘”字,在古文獻中總是寫作缺筆的“正”等等。避諱之俗起源於何時呢? 一說起源於夏商時期。錢希言在《戲瑕》中提出,避諱之俗夏商時已有之,證據是《山海經》中往往把夏后啟寫作夏后開,這就是夏人避諱的實例。但陳光堅《諱源略說》一文以為,避諱起自夏商的證據不足,《尚書》中對夏商國君的名字,都直書不諱,如《尚書·五子歌》云:“太康尸位,以逸豫,滅厥德,黎咸貳。”太康是繼啟之後的帝王,可臣下並不避諱。《山海經》、《楚辭》中之所以避啟為開,乃是漢朝人按當時日趨嚴格的諱法,抄書時避西漢景帝劉啟諱所致。 一說起源於西周。《左傳·桓公六年》說:“周人以諱事神,名,終將諱之。”《禮記·檀弓下》也说:“卒哭而諱,生事畢而鬼事始也。”因此,宋代洪邁《容齋三筆·帝王諱名》提出,避諱之制始於周代,但僅在本廟中避諱。生者避諱是很不嚴格的,當時有所謂“讀書不諱”、“臨文不諱”、“不諱嫌名”等,如《詩經》“克昌厥后”以及《詩經·噫》“駿發爾私”中的“昌”、“發”,’都沒有避諱。 一說起源於春秋時期。清代趙翼《陔餘叢考·避諱》主張避諱習俗始於東周。其理由是,晉僖侯名司徒,宋武公名司空,魯獻公名具,魯武公名敖,避諱之風興起後,造成晉廢司徒的官職,宋改司空為司城,魯國改掉具、敖二座山名。他們都出生在西周末年,如果當時已有避諱之俗,為什么要為他們取那樣的名字呢?陳光堅《諱源略說》也力主避諱之俗起自春秋時期。 避諱之風至唐、宋和清朝,極為盛行,學人探究其起源,是很有意義的。 所謂避諱,通常有兩種。一種指的是修辭格。即說話時,遇有犯忌觸諱的事物,不直接說出該事物,而用旁的話來表述。比如"死",從古到今,人們用了數十種同義的詞語來間接表述,而不直接說"死"。如古代用"亡"、"盡"、"殁"、"殞"等。現今人的避諱詞語就更多了,如"下世"、"辭世"、"謝世"、"逝世"、"去世"、"升天"、"老了"、"走了"、"不在了"、"永别了"、"與世長辭"、"停止呼吸"、"心臟停止跳動"等等。 另一種避諱,即人物姓名的避諱。這裡的所謂"避",是指躲開,迴避。所謂"諱",是指忌諱。具體地說,是指帝王、"聖人"、長官、父母、祖父母以及其他所尊者的名字。所謂避諱,就是指人們在說話或者寫文章的時候不能亂用亂寫,遇到應該忌諱的人物的名字時,必需設法避開,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來代替,或用其他辦法來改說改寫。 這種避諱,是中國封建社會中特有的一種歷史和文化現象。在長達數千年的封建時代裡,人物姓名的避諱,是上下臣民不可不懂的一門政治學問,不能不遵從的一項政治法規。 人物姓名的避諱,主要有三種,一種是皇帝的名字,全國的上下臣民都要避諱,這可以叫做"國諱",也可以叫做"公諱"。另一種是,父母或祖父母的名字,全家後代的人都要避諱,這可以叫做"家諱",或者叫"私諱"。還有一種是既非皇帝,又非尊親,而是周公、孔子一類聖人的名字,也要避諱,這可以叫做"聖諱"。 在這三種人物姓名的避諱中,"國諱"是最為嚴重而又最為嚴格的一種,是封建王朝統治下的臣民,甚至皇帝本人也必須遵循的。
2006-04-20 11:48:57 · answer #1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