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提到的四聖帝是
1.苦 2.集 3.滅 4.道.
可否詳細的敘述並且有連貫性的回答呢?
2006-04-19 08:20:21 · 9 個解答 · 發問者 奈奈 3 in 社會與文化 ➔ 宗教信仰與靈性
四聖諦法不同四諦法︰一切世間不離苦集.一切出世間不離滅道.滅盡諸苦,名為滅諦.滅盡涅槃,名為道諦。以二聖趣寂.菩薩多生淨土.又推淨土在餘他方.又云菩薩留惑潤生。若不故畱煩惱.還應必有涅槃可證.或有他方淨土可生。是故三乘涅槃,皆有可得.是為三乘四諦法輪。
華嚴言四聖諦者,達苦性真,無忻厭.無有他方別佛剎、別淨土.無有染淨涅槃生死,有忻厭所修道故。所修道者,住如法住、修如法道.不厭不著、不欣不取.一如法界,無去來性、無住處性.身塵毛孔,心之及境,皆稱法性。如是性解、如是修道。是四聖諦。
http://player12345.myweb.hinet.net/大方廣佛華嚴經合論27
2006-04-25 20:37:33 · answer #1 · answered by 融空 7 · 0⤊ 0⤋
謝謝各位的回答.非常清楚明瞭.只能用補充意見的方式感謝各位了!
2006-04-20 18:01:48 · answer #2 · answered by 奈奈 3 · 0⤊ 0⤋
感恩各位善知識大德們!
感恩各位善知識大德們!
感恩各位善知識大德們!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2006-04-20 14:58:00 · answer #3 · answered by 呂太豪 5 · 0⤊ 0⤋
請參考
佛法就是四聖諦八正道。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306032212879
2006-04-20 05:40:27 · answer #4 · answered by 釋大懺 7 · 0⤊ 0⤋
白開水女孩:
那麼多善知識 回答您的問題
基於 禮貌 多少也該回應一下
2006-04-19 16:26:03 · answer #5 · answered by ? 5 · 0⤊ 0⤋
眾所周知:學佛修道者,欲證阿羅漢果,須修『四諦法』;欲證辟支佛果,須修『十二因緣法』;欲證佛果,則須修『六度萬行』。何謂『四諦法』?即苦諦、集諦、滅諦、道諦是也。佛陀成道後,經過三七二十一日之思維研究,觀機施教,即至鹿野苑為五比丘說『四諦法門』,其內容包括三轉、四諦、十二行法輪。所謂『三轉』,即指(1)示相轉(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2)勸修轉(此是苦你當離,此是集你當斷,此是滅你當證,此是道你當修);(3)作證轉(此是苦我已離,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每一諦都有示相、勸修、作證三轉,四乘三得十二,因稱三轉、四諦、十二行法輪。茲分述四諦法門於下: (一) 苦諦。是三界內之苦果,苦有二苦、三苦、八苦、無量苦。 (1) 二苦。即指內苦(身患諸痛之身苦與憂傷瞋怖嫉妒疑之心苦)、外苦(怨賊虎狼等害與風雨寒 熱等災)二種。 (2) 三苦。即指苦苦(乖緣逼迫為苦性,苦更增逼迫,即成苦苦)、壞苦(樂相壞時,能生憂惱) 、行苦(遷流無常,不安穩故)三種。 (3) 八苦。即指生苦(生為眾苦所逼,餘苦所依)、老苦(增長不寧,滅壞朽敗)、病苦(身之四 大不調眾病交攻,心之憂切悲哀)、死苦(老病而壽盡,或惡緣遭難)、愛別離苦(親愛乖遠離 散)、怨憎會苦(怨仇憎惡,本求遠離,反而集聚)、求不得苦(心所愛樂,求之不能得)、五 蘊熾盛苦(此身心盛貯眾苦)八種。 (二) 集諦。是三界內之苦因,即將見惑八十八使,與思惑八十一品煩惱,統統集聚而成業因,隨業感報,而招感苦諦之二苦、三苦、八苦等無量諸苦之苦果。 (三) 滅諦。是出世之果,即指阿羅漢在因地中,修行三十七道品,斷除見思煩惱之惑,滅除分段生死之苦,而證入不生不滅之有餘依與無餘依涅槃之樂果。 (四) 道諦。是出世之因,即指三十七道品。 (1) 四念處。即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四種。 (2) 四正勤。即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令勿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四種。 (3) 四如意足。即欲如意足、精進如意足、念如意足、慧如意足四種。 (4) 五根。即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五種。 (5) 五力。即信力、進力、念力、定力、慧力五種。 (6) 七菩提分(又稱七覺分)。即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除覺分、捨覺分、定覺分、念覺 分七種。 (7) 八聖道分(又稱八正道)。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八種。 由此觀之,世出世間一切諸法,均逃不出『因果』二字,所謂果不離因,無因不感果。就四諦而言,苦是集之果,集是苦之因;滅是道之果,道是滅之因。設若沒有貪等之集因,怎能招感生死之苦果?設若沒有精修道法為因,安得涅槃寂滅之果?是故,依四聖諦之順序而言,該是先因後果,則為集苦道滅;然而果易曉而因難知,欲使其易導,故先示苦相,令其厭離,次示業因,使其斷集;繼之,又先示以涅槃之樂相,令其欣慕,再示以道法,令其修持,目的是要他『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因而先說果後說因,而言苦集滅道是也。又凡是聞佛音聲與修四諦法門而悟道之人,總稱為『聲聞乘』,故自凡夫起修而至證得阿羅漢果位,論時間,速者三生,遲者六十劫;其修行之方便有七,即三賢(五停心觀、別相念處、總相念處)與四善根(暖、頂、忍、世第一法);其得果有四,即預流果(須七次往返人間)、一來果(只須再來人間一次)、不還果(不須再來人間受生)、阿羅漢果(斷見思惑盡,為無學位)。 總而言之,從凡夫聞佛說『四諦法』起修,快者三生,遲者六十劫,其中又有『隔陰之迷』,進進退退,故有(1)決定聲聞(只求自利,超出三界火宅);(2)退菩提心聲聞(原本發自利化他菩提心者,因心不堪忍,心不調柔,自輕己身等故而退失菩提心,如舍利弗尊者之前世);(3)應化聲聞(諸佛菩薩示現,以助佛弘法,如須菩提尊者);(4)增上慢聲聞(自認已證無學之阿羅漢果位,沒有更究竟者,如佛說法華經之前而退席者)之別。是故,欲此生證『阿羅漢果』者,誠非易事,何況欲此生『明心見性』,甚或『即身成佛』,更是癡人說夢(除非佛菩薩示現)。難怪歷代高僧大德,都鼓勵吾人修行三根普被之『淨宗念佛法門』,先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俟證得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之『八地菩薩』,再倒駕慈航到娑婆世界普渡眾生,滿菩提願,是有其道理的。Thursday, November 29, 2001
2006-04-19 16:14:42 · answer #6 · answered by 果前 7 · 0⤊ 0⤋
佛教中提到的四聖帝是1.苦 2.集 3.滅 4.道.可否詳細的敘述並且有連貫性的回答呢? ~~~~~~~~~~~~~~~~~~~~~~行者應該從十六行相(苦集道滅縱橫交錯),去深入思惟,自有一翻領悟.一.苦-苦苦,苦集,苦道,苦滅;二.集-集苦,集集,集道,集滅;三.道-道苦,道集,道道,道滅;四.滅-滅苦,滅集,滅道,滅滅;~~~~~~~~~~~~~~~~~~~~~~~~~~~~~~~~~~~~~~~~~~~~~1.苦苦-苦有苦苦,壞苦,行苦;苦的感受也會遵循成住壞空的規則,終究無常歸空。2.苦集-苦的積聚,因緣和合而生,因緣分解而散,散聚無常,也終究無常歸空。3.苦道-如何才能趨吉避凶,離苦得樂,應先觀察苦是經由什麼途徑而來?4.苦滅-如果能够明白苦的來源,知所趨避,那麼有些冤枉苦就可以遠離了。5.集苦-什麼原因會招來苦的積聚,要觀察喔!6.集集-是不昃有很多的原因堆積到〔斬不斷,理還亂〕的地步呢?7.集道-要讓招來苦果的原因消失,先招出原因生成的路徑,等了了然如觀掌中細紋,就快了。8.集滅-苦惱的根本枝末原因都明白了,進一步知所趨避,有一天您就不會莫明其妙的招來無謂的苦啦!9.道苦-修道是有某些程度的苦,不過能原地踏步嗎?10.道集-搜隻苦滅解脫之道,有系統有條理的分析。11.道道-身口意全身投入,行者以身試法,一心實踐所知的道理,12.道滅-行者心中的道已經銷融了,一法不剩。13.滅苦-行者自問是不是認為[寂滅]是一種苦呢?如果是的話,那就觀不下去了呦.14.滅集-如果以[寂滅為樂],才會進一步去研究如何搜隻止熄苦惱的因素?15.滅道-如何走向寂滅之道?如何運用已知的方法去以身試法?16.滅滅-行者終於得心應手,親證[寂滅為樂],銷融頓入不思議,也不為寂滅法所束縛,心中空無一物,當然也没有寂滅法的執著了。
2006-04-19 11:50:10 · answer #7 · answered by walk 7 · 0⤊ 0⤋
1苦,是感覺到人生是苦,真實感覺到,但有些人覺得人生很快樂就要享受,就沒辦法感受到這世界是苦的
2.集,把所有苦集中起來......
3.滅,把所有苦滅掉,讓苦都不見...
4.道,苦不見了,自然証道,見得佛果...享 妙靜極樂..永不受苦
過程雖然簡單,但要修行很困難..
以上個人淺見
2006-04-19 09:42:25 · answer #8 · answered by 地獄魔尊客 5 · 0⤊ 0⤋
一、苦諦:以智慧觀察世間事物,情與無情悉皆為苦。根據經典的說法,苦有二苦、三苦、八苦、一百零八苦,乃至無量無邊諸苦。形成苦的原因,不外我與物、我與人、我與身、我與心、我與欲、我與見、我與自然的關係不調和。
二、集諦:以智慧徹悟煩惱與造業是形成生死痛苦的原因。眾生由於無明、貪愛、瞋恚等煩惱的驅使,而積集種種惡業,由此種種惡業而招致種種苦果。
三、滅諦:透過智慧,證得涅槃,究竟解脫生死煩惱。「涅槃」是指修道者在知「苦」斷「集」後,由修「道」所證得的解脫境界。
四、道諦:達到究竟涅槃的方法。一般指佛陀初轉法輪時所開示的八正道。
若就因果性質而言,苦、集二諦是迷界的世間因果,是流轉門,「集」是因,「苦」為果;滅、道二諦是悟界的出世間因果,是還滅門,「道」是因,「滅」為果。若依因果的順序來說,四聖諦應該是集、苦、道、滅,但是因為「果」易明而「因」難曉,佛陀為順應眾生的根性,因此先明示苦相,令眾生生起厭離之心;再示苦因,使正確明瞭苦之來源,及苦因為可斷者,繼而示以涅槃樂相,令生欣慕,然後再說離苦之法,令其修行,目的就是要使眾生「知苦、斷集、慕滅、修道」。
四聖諦的內容一如治病的過程:苦,如人患病;集,生病的原因;滅,如病已痊癒;道,如治病的藥方。《佛遺教經》說:「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諦,不可令異。」四聖諦是宇宙間顛撲不破的真理,其與緣起、三法印是構成佛教教義的三大綱領;緣起論的主要內容是十二緣起,而三法印是緣起論的思想基礎,四聖諦則是緣起論的具體型態,三者都是初期佛教的根本思想,稱為根本佛法。
四聖諦是佛陀初轉法輪時所說,臨涅槃時又再三叮嚀弟子們,對四聖諦有不解的地方,可提出來問。可見在佛陀的一代時教中,對四聖諦的闡揚是自始至終的。尤其在初轉法輪中,佛陀更三度演說四聖諦的妙義,稱為「三轉十二行相」。
第一次為「示相轉」,將四聖諦的內容定義加以解說,以便弟子了解。內容為「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
第二次為「勸修轉」,勸誘弟子修持四諦法門,以斷除煩惱,獲得解脫。內容為「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
第三次為「自證轉」,佛陀告訴弟子,自己已經證得四聖諦,勉勵弟子們只要勇猛精進,必能同樣證悟四聖諦。內容為「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
2006-04-19 08:46:48 · answer #9 · answered by 曼舒 6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