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請問一下詩中ㄉ相關問題
1.由詩中的描述,可知在割麥的農忙時節
(A)女人留在家裡,根本不下田
(B)女人與小孩負責送吃的、喝的
(C)小孩與大人同樣下田割麥
(D)男人打仗去了,指剩婦孺下田
答案為B

2006-04-17 19:18:15 · 1 個解答 · 發問者 tony 2 in 藝術與人文 歷史

1 個解答

觀刈麥   白居易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複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聽其相顧言,聞者爲悲傷。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譯文:種田人很少有閑遐日子,五月間更是要加倍繁忙。夜晚間只一陣南風卷過,一行行小麥被吹得金黃。婦女們扛起盛飯的竹籃,小娃娃提著一壺壺水漿。一起到地裏去送飯送水,青壯年辛苦在南面坡岡。腳下的熱土薰蒸著暑氣,背上烘烤著烈日的陽光。筋疲力盡了不覺得炎熱,想多幹活喜歡夏日天長。又看見一個貧困的婦女,抱著孩子在割麥者身旁。右手去拾起散落的麥穗,左臂挂一個破爛的竹筐。聽她對圍觀者訴說真相,耳聞目睹後都爲她悲傷。家中田産爲納官稅賣光,來撿點落麥穗暫充饑腸。眼下我有什麽功德可講,從未耕田犁地養蠶種桑。卻拿著三百石官家奉祿,到年終還總是家有餘糧。想到此我心中自覺慚愧,這件事一輩子不會淡忘。 【言外之意】 從語言到結構,以至內容和層次,這首詩都是淺顯易懂、清楚明白,貌似平常。但千多年來它卻一直是唐詩中的名篇,被後人傳誦不衰。其主要原因就是作者有著一顆對人民深切同情的慈善之心。是這顆心,使各個時代的讀者受到心靈的震撼,而與作者産生了跨越時空的心靈的共鳴。 小麥黃了就要搶收,不然就可能散落到地裏爛掉。年青力壯的男人們都到南坡上的麥地裏使大力氣去了,就連婦女和小孩子都一起投入,送水送飯,作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情。地面暑氣上蒸,天上烈日烘烤,男人們雖然已經筋疲力盡了,也沒覺得天氣的炎熱,因爲他心中只想著趁夏日白晝天長多幹點活、早點把麥子搶收起來。農夫的辛苦勞累和與世人有所不同的思想感情已經躍然紙上、令人動情。這還不算。在這炎天暑氣裏,竟然還有貧窮婦女抱著小孩子,尾隨割麥的農夫,把散落的殘穗一根一根的拾起來放到自己的破竹筐裏,拿回家去充饑。由於要納官稅而賣光了所有的田地,她家已經無地可種、無麥可收了。但這樣冒著暑熱撿幾根殘穗,又能挨得多久呢?再說,今日拾穗的貧婦,昨日也曾是家中有地可種、有麥可收的農家啊!那麽今日正在收麥的農夫,會不會也因賦稅太重而變成明日的拾穗人呢? 詩人的心在這裏受到了強烈的震撼,並進而反思自己,産生了自責和慚愧的心情。試想,就從此詩問世算起,雖然詩人已經給後人作了一個榜樣,但迄今爲止的千多年中,又有幾個當官的人能象詩人那樣對人民疾苦充滿深切的同情,甚至因窮人的貧苦而自責和慚愧的?可見有權有錢的人要作好人也確實很難啊。難怪西方人說,富人要進天堂比駱駝穿針眼還難。作者的慈心善念驅使他提起筆來,把自己心中的震撼和反思傳達給每一個讀到他詩作的人,一直傳達到今天心中善念已經很少的人們,在他們接近麻木的心靈上猛然一擊。

2006-04-18 11:02:01 · answer #1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