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洋文學裡對於諷刺小說的解釋是什麼?它的定義在那裡
2006-04-13 23:32:20 · 2 個解答 · 發問者 老公公 1 in 藝術與人文 ➔ 詩詞與文學
還有人知道西洋文學對悲劇英雄的定義是什麼嗎
2006-04-14 19:18:31 · update #1
浮士德這部作品那些符合了悲劇英雄的定義
2006-04-14 20:18:59 · update #2
諷刺分明、暗兩種。明諷(direct satire)多以第一人稱(first person)發言,訓誨讀者或書中人物,此聆聽者被稱為「對手」,有如中國相聲中的搭檔,一搭一唱,讓講話者暢所欲言,盡諷刺之能事。古羅馬時代的賀拉斯(Horace,65.-8B.C.)及朱文納爾(Juvenal,c.65-c.140)均為著名諷刺詩人,故兩人的作品又稱為賀拉斯式諷刺(Horatian satire)及朱文納爾式諷刺(Juvenalian satire);惟前者溫和,後者刻薄。
暗諷(indirect satire)
在文學中較為普遍,它沒有立場鮮明的說教者,而轉從各種不同的表現方式(modes)進行,如誇大其辭,或「言之無理」(nonsequitor)。暗諷小說的佼佼者就是波普的好友史惠夫特,寫有《格利佛遊記》(Gulliver's Travels, 1726)。
《格利佛遊記》屬於長篇暗諷,有時亦稱梅尼普斯式諷刺(Menippean satire,由希臘諷刺文學家Menippus而得名)。根據批評家傅萊,此類暗諷強調的不是人物,而是心態(mental attitudes)。
irony反諷
凡是言外之意,口是心非,說出的話和心內相反,偏又讓人知道弦外之音,就是反諷。
反諷,尤其是口頭反諷(verbal irony),極容易與諷刺( satire)、譏諷(sarcasm)混淆。三者都是說反話,但反諷比較間接而無攻擊性,不像譏諷那般出口傷人。尤其口頭反諷,經常英文稱為「挖苦」(tongueincheek),多為含沙射影(innuendo),故意把褒說為貶,把貶說為褒。它在文學上最大優點就是冷靜而帶機智(wit)把話說出來,讓人感到它的機鋒。莎劇《凱撒大帝》(JuliusCaesar,1599)內凱撒被刺後,安東尼在演講中三天兩頭就提到「布魯特斯是個君子」,當然是用反諷來挖苦布魯特斯。
譏諷(sarcasm)在希臘文原意為「撕肉」,由此可見其刻薄殘酷,並無多大深刻意義。諷刺( satire)文學氣息較濃厚,尤其文字上,並非口頭上,刻意諷刺人類種種愚昧無知或罪惡行為,它具有某種程度的教誨作用,企圖喚醒人心,改良社會風氣。因此在口語揶揄而言,譏諷與反諷比較接近,只不過前者較苛刻,後者較溫和罷了。書本曾經這樣舉例:在教室內,學生舉手說,「老師,我不明白。」老師用輕蔑聲調回答:「我從未想到你會明白。」這是譏諷,因他直說直話。但假如你測驗考一百分,老師拿著你的試卷婉轉對你說:「告訴你一個壞消息,有人考一百分,有人不及格。」這是反諷。
有時由於環境或命運關係,亦會產生反諷,叫做「處境反諷」(situation irony)。短篇小說經常利用處境反諷來做畫龍點睛的驚奇結局。歐亨利著名短篇〈三王禮物〉。莫泊桑的〈項鍊〉(Necklace)可為例!
顯於字數,我只是列出其中一部份
如果要定義,這個網站寫的很清楚
如果是要寫報告, 我不確定你是要寫哪本小說
不過你可以根據上述的定義找出最合適你想寫的小說的內容來架構
2006-04-15 21:12:03 補充:
哪裡, 也對不起一下,我通常回答完後,除非通知我被採用了,不然我通常都不會再回來看一下,所以忽略了您後面補充的問題.如果您日後還會需要唸到文學的東西,建議您可以看一下自己教科書後面,會有一些術語的解釋喔,雖然不多,聊勝於無.另外可以買一本文學術語的解釋的書,有中文的(忘記名字了,因為自己沒有買),英文的作者則是M.H.Abrams, 書林問一下就知道了,不過如果這只是偶而才會出現的文學寫作的話,那麼教科書,線上資料用用就好啦
2006-04-14 10:14:13 · answer #1 · answered by earthl 6 · 0⤊ 0⤋
西洋文學術語 250的樣子 金石堂
2006-11-02 17:24:48 · answer #2 · answered by ken 1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