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唐宋兩代文化差異相當大???
分別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

2006-04-12 21:58:35 · 2 個解答 · 發問者 陳小紅 2 in 藝術與人文 歷史

2 個解答

大體來說,唐代文化以接受外來文化為主。唐代的胡化,是承襲魏晉南北朝而來。唐代武功特盛,四境大闢。加以李唐皇室,起源於北朝胡化的漢人,對所謂華夏觀念,本來就比較薄弱。唐帝國建立後,雖然對外屢次征伐,但等到外族降服,便視如同一國內,不加猜防。由於這種「華夏一家」觀念的影響,外族入居中國的,人數相當多。包括突厥、鐵勒、高麗、吐蕃、党項、吐谷渾,以及西域諸國之人,他們並有不少在中國朝廷中當官的。外族來華經商傳教的,也非常的多。波斯、大食人以及西域的胡商等,遍及廣州、洪州、揚州等這些地方。而新羅和崑崙人,大都為國人用為奴隸。這些外族,定居中國,不少與中國人通婚。他們的文化也跟著傳入,在中國境內自由發展。所以,唐代無論在血統或文化上,都是大規模與外族混合的時代。但安史之亂後,唐人的夷夏觀逐漸趨嚴格。對外來文化,也開始採取敵對態度。這種現象產生,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於,安史之亂是胡族的叛亂,而幾乎使唐帝國趨於瓦解。經過八年的征伐,亂事雖然勉強平定了,但是唐代前期的盛世,也已經一往而不可復返了。而安史的餘孽,在安史亂後並未完全敉平,反而取代安史,割據了河朔。外族中,如吐蕃、南詔,又乘機入侵。這些種種,都引起國人對外族的仇視。加上科舉取士之後,國人逐漸流於文弱,進而產生中國文化至上的觀念,建立了中國的本位文化,對外族文化產生輕視。唐代中期以降,仇視外族及其文化的態度,日益堅決。這種現象,持續了將近一千年,直到明清。唐亡於藩鎮,五代時期的政府,則是唐代藩鎮的延續。五代中的後唐、後晉、後漢,都是沙陀人所建。在五代時期的五十餘年中,是純粹的武人政治,文人的地位大降。但中唐以後漸趨嚴格的夷夏觀念,郤未因此而廢絕。沙陀人因久居中國,沾染漢化,雖然是外族,但卻常以漢自居。當時契丹強大,控制中國北方的政權。有不少人表現出強列的民族意識,與契丹對抗。郭威以漢人建立後周,開始表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尊重。郭威曾赴闕里,致祭孔子。到後周世宗時,制禮作樂,奠定了北宋文人政治的基礎。北宋時,科舉制度再度興起。科舉出身的士大夫,地位愈來愈高。宋太祖趙匡胤為了要矯正唐末五代武人亂國的弊病,大力提倡文人政治,嚴禁武人干政。但卻矯枉過正,形成重文輕武的現象,以致國勢不振。外患愈烈,宋人的民族薏識,也就愈強烈。夷夏之防,也就更嚴格。科舉制度與文人政治,形成士大夫的自尊,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竭誠崇拜及擁護,因此更加卑視異族的文化。契丹、女真等外族交相侵凌,使宋人對異族除了卑視之外,也更加的仇視。宋人雖然每每和外族訂立屈辱的條的,但郤從未效法漢唐,與外族和親。此外,如南宋陸秀夫負帝昺蹈海於崖山,從死者有數萬人。這些都說明了宋代士大夫,具有高度的自尊心和民族意識。而南宋朱熹更建立理學的道統,道統的思想既成立,民族本位文化也就更形強固,排拒外來文化的成見,也就愈來愈深了。宋代對外交通非常發達,但是各項學術,都脫離不了中國本位文化的範圍,對外來文化的吸收,幾乎達於停滯的狀態,這是中國本位文化建立後的最顯著現象。大體來說,唐代文化的精神,是活潑靈動、複雜而進取的。到了宋代,各派思想主流,如佛、道、儒各家的思想,已逐漸融合,成為一統的局面,因此才有民族本位文化的理學的產生。其文化精神,也漸趨單純而收斂。

2006-04-13 07:16:29 · answer #1 · answered by aki 6 · 0 0

唐代文化以接受外來文化為主,其精神及動態是複雜而進取的.
到宋代,各派思想主流如佛,道,儒諸家,已趨融合,漸成統一之局,
遂有民族本位文化的理學產生,文化精神及動態亦轉趨單純與收斂.
南宋時,道統的思想既立,民族本位文化益形強固,其排拒外來的成
見也日益加深,對外來文化的吸收,幾達停滯狀態,這是中國本位文
化建立後最顯著的現象,也是宋型文化與唐型文化最大的不同點.

2006-04-12 22:44:10 · answer #2 · answered by 世民 7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