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誰能幫我解析蘇軾的\"水調歌頭\"?!用白話文,謝謝~~~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 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 恰似在人間
轉朱閣 低綺戶 照無眠
不應有恨 何時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常久 千里共嬋娟

2006-04-10 18:17:54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Alma 1 in 藝術與人文 詩詞與文學

3 個解答

詞前小序說:「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寧九年。當時蘇軾在密州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邊賞月一邊飲酒,直到天亮,於是做了這首《水調歌頭》。 在大自然的景物裡,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啟發人的藝術聯想。一鉤新月,會讓人聯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輪滿月,會讓人聯想到美好的圓滿的生活;月亮的皎潔,又會讓人聯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類許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月亮簡直被詩化了!蘇軾是一個性格很豪放、氣質很浪漫的人。當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著那團圓、嬋娟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猶如長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間自由地飛翔著。反映到詞裡,遂形成了一種豪放灑脫的風格。 上片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把青天當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這兩句是從李白的《把酒問月》中脫化而來的,李白的詩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不過李白這裡的語氣比較舒緩,蘇軾因為是想飛往月宮,所以語氣更關注、更迫切。「明月幾時有?」這個問題問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想是在驚歎造化的巧妙。我們從中可以感到詩人對明月的讚美與嚮往。 接下來兩句:「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把對於明月的讚美與嚮往之情更推進了一層。從明月誕生的時候起到現在已經過去許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宮裡今晚是一個什麼日子。詩人想像那一定是一個好日子,所以月才這樣圓、這樣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著說:「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他想乘風飛向月宮,又怕那裡的瓊樓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兒的寒冷。「瓊樓玉宇」,語出《大業拾遺記》:「瞿乾佑於江岸玩月,或謂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隨我觀之。』俄見月規半天,瓊樓玉宇爛然。」「不勝寒」,暗用《明皇雜錄》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葉靜能邀明皇游月宮。臨行,葉叫他穿皮衣。到月宮,果然冷得難以支援。這幾句明寫月宮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潔,把那種既嚮往天上又留戀人間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寫了出來。這裡還有兩個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風歸去」的「歸去」。飛天入月,為什麼說是歸去呢?也許是因為蘇軾對明月十分嚮往,早已把那裡當成自己的歸宿了。從蘇軾的思想看來,他受道家的影響較深,抱著超然物外的生活態度,又喜歡道教的養生之術,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賦》描寫月下泛舟時那種飄飄欲仙的感覺說:「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這首詞互相印證。 但蘇軾畢竟更熱愛人間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趁著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與自己的清影為伴,一起舞蹈嬉戲的意思。李白《月下獨酌》說:「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蘇軾的「起舞弄清影」就是從這裡脫胎出來的。這首詞從幻想上天寫起,寫到這裡又回到熱愛人間的感情上來。一個「我欲」、一個「又恐」、一個「何似」,這中間的轉折開闔,顯示了蘇軾感情的波瀾起伏。在出世與入世的矛盾中,他終於讓入世的思想戰勝了。 「明月幾時有?」這在九百年前蘇軾的時代,是一個無法回答的謎,而在今天科學家已經可以推算出來了。乘風入月,這在蘇軾不過是一種幻想,而在今天也已成為現實。可是,今天讀蘇軾的詞,我們仍然不能不讚歎他那豐富的想像力。 下片由中秋的圓月聯想到人間的離別。「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轉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動,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轉過朱紅的樓閣,低低地穿過雕花的門窗,找著屋裡失眠的人。「無眠」是泛指那些因為不能和親人團圓而感到憂傷,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圓而人不能圓,這是多麼遺憾的事啊!於是詩人埋怨明月說:「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明月您總不該有什麼怨恨吧,為什麼老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才圓呢?這是埋怨明月故意與人為難,給人增添憂愁,卻又含蓄地表示了對於不幸的離人們的同情。 接著,詩人把筆鋒一轉,說出了一番寬慰的話來為明月開開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固然有悲歡離合,月也有陰晴圓缺。她有被烏雲遮住的時候,有虧損殘缺的時候,她也有她的遺憾,自古以來世上就難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感到憂傷呢?這幾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作了高度的概況,很有哲理意味。 詞的最後說:「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嬋娟」是美好的樣子,這裡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嬋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謝莊的《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間的離別是難免的,那麼只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里也還可以通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繫起來,把彼此的心溝通在一起。「但願人長久」,是要突破時間的局限;「千里共嬋娟」,是要打通空間的阻隔。讓對於明月的共同的愛把彼此分離的人結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說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見面,卻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嬋娟」也可以說是一種神交了!王勃有兩句詩:「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意味深長,傳為佳句。我看,「千里共嬋娟」有異曲同工之妙。另外,張九齡的《望月懷遠》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許渾的《秋霽寄遠》說:「唯應待明月,千里與君同。」都可以互相參看。正如詞前小序所說,這首詞表達了對弟弟蘇轍(字子由)的懷念之情,但並不限於此。可以說這首詞是蘇軾在中秋之夜,對一切經受著離別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願。 待續【意見】欄

2006-04-10 22:40:35 補充:
對於這首《水調歌頭》歷來都是推崇備至。《苕溪漁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認為是寫中秋的詞裡最好的一首,這是一點也不過分的。這首詞彷彿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討著人生的意義。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尋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闊大,情懷樂觀而曠達,對明月的嚮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瀟灑的風格和行雲流水一般的語言,至今還能給我們以健康的美學享受。

2006-04-10 18:40:00 · answer #1 · answered by 阿土伯 6 · 0 0

明月什麼時候才能有呢?我拿著酒對著青天發問
不知道現在天上的宮殿,現在是幾年了?
我想乘著風飛去,但是又怕在這高處的月中宮殿會冷令我無法承受
我跟著我的影子跳著舞玩,好像就人間一樣
月光照在朱紅的樓閣,漂亮的門窗
不應該含有什麼怨恨,什麼時候離別時能這樣圓滿
人士間有悲歡有離合,月亮也有陰晴及圓缺,這件是本來從以前就無法改變
只希望我們能常常久久,一起欣賞這美麗的月光

2006-04-13 05:20:48 · answer #2 · answered by 多明尼克 2 · 0 0

麼時候開始有明月呢?我拿著酒杯問那蔚藍的青天,不知道那月宮裡今夜是哪一年?(人間如此繁華,不知天下的今夕是否仍舊美滿!)我想駕著風回到天上去(以謫仙人自居),只怕那高處天上的瓊樓玉宇裡不勝清寒。如果天上比人間更為清寒,那這一刻形影共舞於月下,又跟天上有什麼分別呢? 月光轉過紅樓,低低的進入美麗的窗戶,照著失眠的人兒。本來不應有什麼怨恨的,可是你這無情的明月,卻為什麼偏向離愁的人們表示團圓?人有悲哀、歡樂、離別、聚合,月亮也有陰、晴、圓、缺,這些事自古以來就難以兩全,只希望人(指子由)能夠長壽平安,就是山隔水阻,千里迢迢,共賞一輪明月,我也就獲得安慰了!

賞析:
這詞的上半闕寫的是蘇軾在月下暢飲,興緻盎然。他把酒問天:如此明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又憧憬在這麼好的夜晚時,天上又是什麼日子。這裡反映出作者對清明美好境界的讚嘆和神往。他自負原是天上的謫仙人,因此要想回去,卻又顧慮在皎潔的月宮中高處寒冷難思。於是翩然起舞,舞弄那被月亮照映在地上的身影,彷彿也置身仙境,哪像在塵俗人世呢?雖然現在不能登月,但是在明月下身心暫得自由,也是一種飄然超脫的境界。本詞的意象縹緲。您可作多方面的體會,不要拘泥於某種想法,否則反而縮小了這闕詞其豐富多采的藝術境界。

下半闕寫夜深月沈,月光斜斜的照進屋子裏面,但是屋子裏的人卻還耿耿不眠,懷念不能團聚的親人。於是他又頓生奇想:月亮本是自然之物,沒有情感,為什麼偏偏在人們分離的時候這麼圓呢?想到這裏,作者的思想境界豁然開朗。既然自然界月亮有陰晴圓缺的變化,人間社會存在悲歡離合現象本來就是客觀規律,那又何必為別離而悲傷呢?但願大家能健康長壽,雖分隔千里,共同對著這一輪皎美圓月,不也是一種足以慰情的團聚嗎?

這首詞以多角度、多層次地將寫景、抒情、議論融合在一起而整篇空靈蘊籍。詞中突出現實與理想的矛盾,又讓想像飛奔馳,上天下地,使矛盾在心理上得到一定統一。這裡有追求,有苦悶,有欣慰,充分體現了作者的感情深摯、胸襟開闊、見解超妙、才氣飄逸。

2006-04-10 18:40:04 · answer #3 · answered by 王韻雅 1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