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找複製羊,馬...的資料,只要有相關就可以,盡量詳細一點,深入的介紹也可以.請大家幫幫忙吧
2006-04-09 14:34:32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竹怡 1 in 科學 ➔ 動物學
克隆,是英文「clone」一詞的音譯,一般意譯為複製或轉殖,是利用生物技術由無性生殖產生與原個體有完全相同基因組之後代的過程。
複製通常是一種人工誘導的無性生殖方式或者自然的的無性生殖方式(如植物)。一個複製就是一個多細胞生物在遺傳上與另外一種生物完全一樣。複製可以是自然複製,例如由無性生殖或是由於偶然的原因產生兩個遺傳上完全一樣的個體(就像同卵雙生一樣)。但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複製是指通過有意識的設計來產生的完全一樣的複製。
在生物學上,複製通常用在兩個方面:複製一個基因或是複製一個物種。複製一個基因是指從一個個體中獲取一段基因(例如通過PCR的方法),然後將其插入另外一個個體(通常是通過載體),再加以研究或利用。複製有時候是指成功地鑒定出某種顯性的基因。所以當某個生物學家說某某疾病的基因被成功地複製了,就是說這個基因的位置和DNA序列被確定。而獲得該基因的拷貝則可以認為是鑒定此基因的副產品。
複製一個生物體意味著創造一個與原先的生物體具有完全一樣的遺傳信息的新生物體。在現代生物學背景下,這通常包括了體細胞核移植。在體細胞核移植中,卵母細胞核被除去,取而代之的是從被複製生物體細胞中取出的細胞核,通常卵母細胞和它移入的細胞核均應來自同一物種。由於細胞核幾乎含有生命的全部遺傳信息,宿主卵母細胞將發育成為在遺傳上與核供體相同的生物體。線粒體DNA這裡雖然沒有被移植,但相對來講線粒體DNA還是很少的,通常可以忽略其對生物體的影響。
複製在園藝學上是指通過營養生殖產生的單一植株的後代。很多植物都是通過複製這樣的無性生殖方式從單一植株獲得大量的子代個體。
複製進展
包括細胞核移植在內的現代複製技術已經成功地在一些物種上進行實驗(以時間為序):
蛙: 1962年,未成功
鯉魚: 1963年,中國科學家童第周早在1963年就通過將一隻雄性鯉魚DNA插入來自雌性鯉魚的卵成功複製了一隻雌性鯉魚,比多利羊的複製早了33年。但由於相關論文是發表在一本中文科學期刊,並沒有翻譯成英文,所以並不為國際上所知曉。(源自:PBS)
綿羊: 1996年,桃麗(Dolly)
獼猴: 2000年1月,Tetra,雌性
豬: 2000年3月,5只蘇格蘭PPL小豬;8月,Xena,雌性
牛: 2001年,Alpha和Beta,雄性
貓: 2001年底,CopyCat(CC),雌性
小鼠: 2002年
兔: 2003年3-4月分別在法國和朝鮮獨立地實現;
騾: 2003年5月,愛達荷Gem,雄性;6月,猶他先鋒,雄性
鹿: 2003年,Dewey
馬: 2003年,Prometea,雌性
狗: 2005年,韓國首爾大學實驗隊,史納比
儘管複製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目前複製的成功率還是相當低的:多利出生之前研究人員經歷了276次失敗的嘗試;70只小牛的出生則是在9000次嘗試後才獲得成功,並且其中的三分之一在幼年時就死了;Prometea 也是花費了328次嘗試才成功出生。 而對於某些物種,例如貓和猩猩,目前還沒有成功複製的報導。而狗的複製實驗,也是經過數百次反覆試驗再得來的成果。
多利出生後的年齡檢測表明其出生的時候就上了年紀。她6歲的時候就得了一般老年時才得的關節炎。這樣的衰老被認為是端粒的磨損造成的。端粒是染色體位於末端的。隨著細胞分裂,端粒在複製過程中不斷磨損,這通常認為是衰老的一個原因。然而,研究人員在複製成功牛後卻發現它們實際上更年輕。分析它們的端粒表明它們不僅是回到了出生的長度,而且比一般出生時候的端粒更長。這意味著它們可以比一般的牛有更長的壽命,但是由於過度生長,它們中的很多都過早夭折了。研究人員相信相關的研究最終可以用來改變人類的壽命。
2006-04-10 07:52:02 · answer #1 · answered by ? 7 · 0⤊ 0⤋
複製生物的低成功率問題究竟出現在哪裡,來自康乃狄克大學的Sadie及來自麻州劍橋懷海德生物醫學研究所的Tobias分別透過微陣列技術(mircoarray)的分析,證明了利用體細胞核轉移技術所得的胚胎及由之建立幹細胞株與一般透過受精而得者在基因的表現上幾無差異,間接對於複製技術應用的可行性提出支持,但仍未能解釋細胞核再設定的過程。
直至今日,科學家已成功地複製了13種哺乳類動物。然眾所周知複製動物技術的成功率一直很低,大約只有1%~5%的複製胚胎有機會成功發育成個體,也讓人懷疑造成此高失敗率的問題出在捐贈細胞之細胞核於胚胎時期就沒有正確地被再設定。因此,以康乃狄克大學為首的研究團隊利用cDNA微陣列技術分析了一系列利用人工授精(AI)、體外受精(IVF)及體細胞核轉移(SCNT)技術得到的牛胚胎,並觀察其於囊胚時期基因表現的差異。分析了五千多個基因所得的結果顯示,利用體細胞核轉移技術得到的胚胎在基因表現上甚至比利用體外受精技術而得者更像人工授精之胚胎,顯示經由體細胞核轉移技術所得的胚胎在早期的基因表現與經過精卵結合所產生的胚胎沒有顯著差異。然而,研究人員也發現有25個基因只在體細胞核轉移之胚胎中表現,並表示他們將繼續深入研究這些基因且了解它們是不是後續再設定過程出現問題時的原因。對於這樣的結果,來自劍橋巴布拉漢研究所的Wolf Reik認為其並無法證明複製胚胎不存在細胞核再設定的問題,而只反映了複製生物胚胎在發育過程中的缺陷並不是由早期基因表現差異所造成,因此,很有可能用複製而得之幹細胞進行治療時在起初可能都正常,但問題卻於後續一一浮現。
無獨有偶地,前幾天發表在同一期刊上的論文也同樣在探討類似的問題。這一次,來自麻州劍橋懷海德生物醫學研究所的科學家以老鼠的B細胞、T細胞及纖維母細胞作為細胞核之來源,透過體細胞核轉移技術共建立了五株胚胎幹細胞。同樣也是透過微陣列的技術,研究人員共分析了三萬多個細胞內轉錄物並與利用正常受精方式所建立的胚胎幹細胞株做比較。結果顯示,取自不同細胞核來源的五株胚胎幹細胞間在轉錄結果上的不同明顯易見,但這五株胚胎幹細胞的基因表現卻與受精方式所建立的胚胎幹細胞相差無幾。研究人員表示,儘管再設定過程的機制至今未明,但由此實驗的結果可知這些細胞核確有發生再設定,以致其雖與正常的早期胚胎並非完全相同,但卻有極類似的表現情形。對此,有科學家認為儘管在老鼠身上有這樣的現象,但仍應謹記人類的與老鼠的胚胎幹細胞間的巨大差異,在人類的部份,恐怕還有好一段路要走。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Carol Ware則認為,目前對於複製技術常造成的異常現象的卻還有許多擔憂,但此研究確實在此問題的解決上提供了相當大的幫助。
自從韓國黃禹錫造假事件調查報告公佈後,宣告了唯有的兩篇人類胚胎幹細胞論文均為造假,究竟治療性複製在人體應用的可行性何時才得被驗證,恐怕還需要科學家後續對於整個再設定的機制進行研究。
原學術論文:
Sadie L. Smith, Robin E. Everts, X. Cindy Tian, Fuliang Du, Li-Ying Sung, Sandra L. Rodriguez-Zas, Byeong-Seon Jeong, Jean-Paul Renard, Harris A. Lewin, and Xiangzhong Yang. Global gene expression profiles reveal significant nuclear reprogramming by the blastocyst stage after cloning. PNAS, 102, 17582-17587, (2005)
Tobias Brambrink, Konrad Hochedlinger, George Bell, and Rudolf Jaenisch. ES cells derived from cloned and fertilized blastocysts are transcriptionally and functionally indistinguishable. PNAS, 103, 933-938, (2006)
2006-04-11 06:56:09 · answer #2 · answered by 跳跳O 4 · 0⤊ 0⤋
http://www.fcnabc.org/ChristianNewsArticle/Eden021701-1.htm
http://life.nthu.edu.tw/~b841662/pro.html
兩個網站讓您參考
2006-04-09 15:03:40 · answer #3 · answered by 明亮 2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