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如題
中國通史要做的報告
範圍有點廣
但還是拜託大家了

2006-04-06 18:45:07 · 2 個解答 · 發問者 FIFI 1 in 藝術與人文 歷史

我抽到做魏國的
拜託幫幫我

2006-04-06 18:58:59 · update #1

2 個解答

戰國初期,李悝曾詳細講述了魏國個體小農的情況,內容如下:“今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歲收畝一石半,為粟百五十石,除什一之稅十五石,餘百三十五石。食,人日一石半,五人終歲為粟九十石,餘有四十五石。石三十,為錢千三百五十,除社閭嘗新春秋之祠用錢三百,餘千五十。衣,人率用錢三百,五人終歲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不幸疾病死喪之費及上賦斂,又未與此。此農夫所以常困,有不勸耕之心。”從李悝上述話中,可以看出:當時魏國一個5 口之家的小農,種田100畝,每年畝收一石半,共收粟150 石。每年繳什一之稅15 石,5 人共食90 石,還餘有45 石。一石糧值30 錢,45 石值錢1350,每年社閭之祠用錢300,餘下錢1050,每人每年穿衣用錢300,五人用錢1500,不足450。此外,疾病死喪之費及國家其他的賦斂,還未包括在這個數目之內。這就是農民所以常常困苦而不安心耕田的原因。李悝這一段話表明,戰國初期東方各國的主要生產者已經是個體小農了。整個社會的主要生產者和賦稅的承擔者是個體農民,這對於認識戰國社會無疑是重要的。 魏之所以能“強匡天下,威行四鄰”,乃是因為李悝“務盡地力”(《史記·貨殖列傳》)和“撰次諸國法,著法經”(《晉書·刑法志》)的結果。李悝的“務盡地力”有兩項措施:一是重新劃分土地,正式承認土地私有,發展農業生產,從而鞏固地主階級政權的經濟基礎。他指出:在百里見方的範圍內有九萬頃土地,“除山澤邑居,參分去一”,還有“六百萬畝”。如果農民“治田勤謹,則畝益三升(斗);不勤,則損亦如之”。一進一出,就要相差“粟百八十萬石”(《漢書·食貨志上》)。土地私有,刺激了生產積極性,造成了兼併。所以《史記·平淮書》中說:“魏用李克,盡地力為強君。自是之後,天下爭於戰國,貴詐力而賤仁義,先富有而後推讓。故庶人之富或累巨萬,而貧者或不厭糟糠;有國強者或並群小以臣諸侯,而弱國或絕祀而滅世。”土地私有的出現,也造成了貧富不均的情形。這主要是商品貨幣關係的發展,商人對糧食操縱的必然結果。商人操縱糧食的方法是賤價向農民買入,高價賣給人民,因而造成“糴甚貴傷民,甚賤傷農;民傷則離散,農傷則國貧”。由於農傷,所以農夫“常困”而“有不勸耕之心”(《漢書·食貨志上》)。因此,李悝又實行了一種“平糴法”,就是“上熟,其收自四(四倍,收六百石),余四百石;中熟自三(三倍,收四百五十石),餘三百石;下熟,自倍(收三百石),余百石。小饑,則收百石;中饑,七十石;大饑,三十石。故大熟,則上糴三而舍一;中熟,則糴二;下熟,則糴一,使民適足,賈(價)平則止。小饑則發小熟之所斂,中饑則發中熟之所斂,大饑則發大熟之所斂,而糴之。故雖遇饑饉水旱,糴不貴而民不散,取有餘以補不足也”(《漢書·食貨志上》)。這個政策,除了鼓勵生產和保障農民利益外,其所具有的政治意義就是經濟上的國君集權。前云的“仁義”和“推讓”是宗法制度的道德觀念,而李悝經濟政策的實施,就大大地打擊了宗法的道德觀念,所以司馬遷云:“貴詐力而賤仁義,先富有而後推讓。” 

2006-04-07 05:30:11 · answer #1 · answered by aki 6 · 0 0

資料不多,也不容易找。
李悝主張按『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之原則,把祿位授予有功之人,他認為『王者之政莫急於盜賊』,故集各國法律之大成而撰《法經》。在經濟方面,李悝實行『平糴法』,提倡『盡地力之教』。魏文侯除重用李俚外,又任西門豹為鄴(今河北臨漳西南)令,大興水利,開鑿漳河十二渠;並用吳起(約前四四零-- 前三八一)為將,大力改革軍制度。通過魏文侯的改革,魏國遂成為戰國時代的首強,一度稱雄於中原。但魏國之變法僅推行了兩世即半途而廢。
李悝學說
   戰國初期,李悝相魏,他是戰國初期的法理學家。
「盡地力之教」和「平糴法」
   在經濟上,李悝實行「盡地力之教」和「平糴法」,鼓勵農民精耕細作,增加產量,在豐收之年國家要以平價購買餘糧,在災荒之年國家則以平價售出糧食,強調要播種多種糧食作物,以防災荒之年。
『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
   政治上實行法治,李悝主張按『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之原則,把祿位授予有功之人,廢除維護貴族特權的世卿世祿制度,獎勵有功於國家的人,使魏國成為戰國初期的強國之一。
『王者之政莫急於盜賊』
   李悝認為『王者之政莫急於盜賊』,故兼採匯集當時各諸侯國成文法典編成的《法經》一書,是我國古代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法典,內容包括盜、賊、囚、捕、雜、具六法,現已失傳。
   其言論見於《漢書‧食貨志》、《晉書‧刑法志》等,《漢書‧藝文志》著錄有《李子》三十二篇,闡發了他的富國強兵思想,已佚。http://hk.geocities.com/chinpcp/legco/l_li.htm

2006-04-06 20:51:34 · answer #2 · answered by clint 7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