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我翻譯一下...拜託...
天命之謂性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到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以上是文章內容...
2006-04-04 22:11:11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 ♬ ♩ 2 in 藝術與人文 ➔ 詩詞與文學
出自《中庸》第一章
【原文】○
【譯文】◎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天的變化的趨勢稱為本性,遵循著本性而運行活動就稱為遵循了道路,修養著自身的道路就稱為教育。凡是道路,都不可有片刻的離開;如果可以離開,就不是道路了。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所以君子在別人所看不見的地方,也要謹慎敬戒的,在不被聽到的時候,也要恐懼害怕的。沒有比幽暗之中更為顯著的了,沒有比細微之處更為明顯的了;因此君子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更要謹慎啊。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人們的喜怒哀樂的感情還沒有表露出來的時候,稱為「中」,表露出來以後不偏不倚,而且有節制,就稱為和諧而協調。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中」就是不偏不倚,不上不下,在中間的意思;「和」就是和諧而且協調的意思,是天下萬物通達的道路。達到不偏不倚、協調和諧的狀態,天地便各在其位而運行不息,萬物便各得其所而生長發育了。
【釋意】
天命之謂性
依字面而言,所謂天,到底是指哪個天,或是哪一層天?各宗各派對「天」的認定可能都不一樣;若說「天」就是天地的天,那是這個虛空賦予我們性命嗎?但虛空是沒有作用的,是一種頑空,所以,我們的本心本性,當然不是這個天所賦予。
此外,在佛法中尚有名相上不同的天;如六欲天包含有四天王天、忉利天,再上去是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那麼人的本性是否就是由這些「天」,所賦予的稟賦?其實也不對,因為這些都只屬於欲界天,在欲界天之外還有色界天、無色界天。而本性是無色界天所賦予嗎?也不對。因為,無論四天王天、忉利天,或者是色界、無色界、四空天等,都已經是因緣成熟而得的果報;譬如修十善就可以升天,修四禪八定也可升天。所以,眾生的本性的確不是欲界天、色界天與無色界天所賦予。
朱子提到:「天所賦予者,即自然之稟賦」。這當中的「自然」又是什麼?也是外面自然界所賦予的嗎?要明白「稟」有承受的意思,總是要有其「能」、「所」才行,而外在的自然界,是眾生的依報,它該如何去稟賦、賦予?所以這種講法,該如何說明才正確而究竟?
就佛法來講,「天命之謂性」指的就是我們的本心本性,其中的「命」就是所謂的性命。比方說,師父在這裡說法,各位聽法的這念心,到底是誰賦予的?一個人,是由父精母血所組成,父母只是帶給了我們色身,但是人人出生後就知道笑,有痛、癢……等覺知,這些卻是與生俱來的,從來沒有人教過。小孩餓了不給他吃就會哭,一旦吃飽了就會笑,這些都屬於本性,任何人都有這一念本心本性,並不是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也不是佛、菩薩、羅漢給我們的,亦不是上帝給我們的。
「天命」在佛法而言,就是指我們的本心本性,是本來具足的,此處的天又稱之為「理天」,不同於先前所說的欲界、色界、無色界天,屬於「名天」,是一種有名稱、有形相的天。
所謂的「理天」,亦即心性之理、因果之理、本具之理,法爾如是,廓然本具,稱之為性,而「性」就是本性,本性也就是空性。譬如我們能講話的這個心、聽法的這個心,就是我們的本心,這個心有沒有男相、女相、老相,屬於空性。然而這念心雖是空性,其中卻又能具足無量的法;舉例來說,我們從小到大,心中總是記得很多事情,當中有智慧、技能、道德……等等,什麼都有。以往人們始終認為這些事情,是放在心臟裏面,以為心臟可以記憶,如今科學發達了,甲的心臟可以換到乙身上,乙的心臟可以換到丙身上,才發現心臟其實是一種純粹的物質。或許也有人認為是腦神經在記憶,其實,腦神經細胞也屬於物質,有其新陳代謝的作用。所以,心臟、腦神經都不能代表我們本具的心性。
要而言之,這個本性是本具的,本具的生命,靈知靈覺,稱之為性,佛經中提到「法爾如是」,也就是天然之性德。眾生的心性中有善法、有惡法;儒家所謂:「人之初,性本善」,就是認為我們這個心性,是好的、良善的;也有如荀子所言,認為人性是惡的、黑暗的。其實,這念心,非善非惡,若要論及善惡,全都是塵勞、渣滓;修行學佛就是要將本性顯發出來,隨順當下這一念覺性,使我們這念清明的心時時刻刻都能存在,不被妄想所覆蓋,處處作主,如如不動,了了分明,這念心性就是我們如實的本性。
之前提到這個本性是真空,它確確實實是空性,但它也是妙有。如果我們要寫字,就能馬上寫得出來;要做一篇文章,也能寫得洋洋灑灑,順理成章;乃至於要講一篇道理,也可以講得頭頭是道。若問這當中到底是誰在寫字?誰在聽法?誰在講理?當下迴光返照,卻又尋不出個形狀、相貌。所以這念心性是真空,也具足了妙有,如此便稱之為「性」。所謂的「天命之謂性」,也就是說,這一念心人人本具,天就是本具的性天,法爾如是,本來圓滿。
字數太多,請參考
http://www.ctworld.org.tw/turn/lecture/b011.htm
2006-04-05 21:58:59 補充:
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佛家不提自己的經典,而用儒家的理論來闡釋天命?
2006-04-06 20:27:42 補充:
以手指月,見月望指...
2006-04-05 00:28:05 · answer #1 · answered by ? 5 · 0⤊ 0⤋
哎… 得意忘言啊。
就算用道家的意思來解釋,又有何不可?
就算用法家的觀點來解釋,又有何不可?
就算用墨家的概念來解釋,又有何不可?
用英文不能解釋嗎?用法文不能解釋嗎?用日文不能解釋嗎?
重要的是,能夠解釋到位就好啦。
2006-04-05 19:25:28 · answer #2 · answered by 不流 3 · 0⤊ 0⤋
真受不了...儒家理論用佛家格義
2006-05-10 20:32:36 補充:
不知所云的眾人~佛家不提自己經典
是因為傳入中國~為了便於傳教以道家方式格義
你解中庸用佛家觀點?
是為了傳到印度?
別笑人了~
2006-04-05 12:38:34 · answer #3 · answered by 阿全啦 3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