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1.請問孟子的民貴君輕與現代的民權有什麼不同?不是都以人民為主嗎

2.中國古代有沒有民主思想呢? 民貴君輕算是民主思想嗎?

2006-04-03 18:43:17 · 2 個解答 · 發問者 Che 1 in 藝術與人文 歷史

急需要答案

2006-04-03 18:43:52 · update #1

2 個解答

民貴君輕與現代民權有很大的不同,前者是以民為本的民本思想,後者則是由人民作主的民主主義。民本思想基本上仍未脫離君上臣下的專制主張,這與劉備所言的“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相同,現代的民權主張則是由人民當家做主,兩者在本質上有很大的不同。

2006-04-04 11:01:43 · answer #1 · answered by 潛龍子 7 · 0 0

【漢語拼音】Mengzi
【中文詞條】孟子
【外文詞條】Mencius (約公元前372~前289)
【作  者】余敦康
中國戰國時期哲學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軻﹐鄒(今山東鄒縣)人。約生於周烈王四年﹐約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遊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於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遇遠而闊於事情”﹐沒有得到實行的機會。最後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時代﹐百家爭鳴﹐“揚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的立場加以激烈抨擊。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被尊奉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見彩圖 《孟子》 ﹑ 孟子(約公元前372~前289) ﹑ 孟子廟(山東省鄒縣) )
政治思想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企圖在統治與服從的政治關係上﹐蒙上一層溫情脈脈的外衣﹐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孟子一方面嚴格區分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階級地位﹐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並且模仿周制擬定了一套從天子到庶人的等級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係比作父母對子女的關係﹐主張統治者應該象父母一樣關心人民的疾苦﹐人民應該象對待父母一樣去親近﹑服侍統治者。孟子認為﹐這是一種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反之﹐如果不顧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將會失去民心而變成獨夫民賊﹐被人民推翻。
仁政的具體內容很廣泛﹐包括經濟﹑政治﹑教育以及統一天下的途徑等﹐其中貫穿著一條民本思想的線索。這種思想是從春秋時期重民輕神的思想發展而來的。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所謂“民為貴”﹐是說人民是國家的基礎﹔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於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向背﹐通過大量歷史事例反覆闡述這是關乎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問題。他的仁政的各項具體措施就是以這個總的思想為指導制定出來的。
孟子說:“夫仁政﹐必自經界始”。所謂“經界”﹐就是劃分整理田界﹐實行井田制。孟子所設想的井田制﹐是一種封建性的自然經濟﹐以一家一戶的小農為基礎﹐採取勞役地租的剝削形式。每家農戶分有100畝耕地和5畝宅園﹐種植桑樹﹐飼養家畜﹐吃穿自給自足。孟子認為﹐“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只有使人民擁有“恆產”﹐固定在土地上﹐安居樂業﹐他們才不去觸犯刑律﹐為非作歹。
孟子認為﹐人民的物質生活有了保障﹐統治者再興辦學校﹐用孝悌的道理進行教化﹐引導他們向善﹐這就可以造成一種“親親”﹑“長長”的良好道德風尚﹐即“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孟子認為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擁護﹐被當作自己的父母一樣來愛戴﹐紛紛跑來歸附。如果發生戰爭﹐本國的人民會奮不顧身地拿起木棍去抵擋強國的堅甲利兵﹔強國的軍隊也不情願去攻打這種象父母一樣仁慈的國君。這樣便可以無敵於天下。
孟子所說的仁政也叫做“不忍人之政”﹐它建立在統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礎上。孟子說:“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種同情仁愛之心。但是﹐這種同情仁愛之心不同於墨子的“兼愛”﹐而是從血緣的感情出發的。孟子主張﹐“親親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求統治者推己及人﹐把這種血緣的感情運用到政治上來。如果最高統治者不這樣做﹐孟子認為﹐大臣應該去糾正他的思想﹐“格君心之非”。對於貴戚之卿來說﹐如果君主不聽規勸﹐則有權把君主廢黜﹐另立一個理想的君主。他說:“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

2006-04-03 18:50:21 · answer #2 · answered by 引力~ 2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