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學校需要ㄉ~但我ㄅ懂這方面ㄉ東西~
希望懂ㄉ能告訴我一些^^
感激ㄅ盡唷~

2006-04-02 19:53:09 · 2 個解答 · 發問者 花花 1 in 科學 地球科學與地質學

2 個解答

大氣中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有CO2、CH4、N2O、H2O、O3及氟氯碳化物(CFCs)等。前三種氣體的產生與消失牽涉到複雜的生物、物理及化學的作用;有些過程產生這些氣體,釋放到大氣中,另有些過程則吸收存放,把這些氣體從大氣中抽離,這些因時因地而異的吞吐吸放形成一個不斷反覆的循環,稱之為『生地化循環』(biogeochemical cycle)。

以碳(carbon)的生地化循環為例,對大氣而言,煤、石油等燃燒後產生二氧化碳,植物行呼吸作用也產生二氧化碳,稱做源(source);森林的生物質(biomass),海底的鈣質軟泥沈積碳酸鈣(CaCO3),則成為碳的「去處」(sink,或譯為「匯」)。碳元素在「源」與「匯」的來往循環之中,可藏身於不同的儲存庫(reservoirs)。要了解大氣中CO2的來源與去處,以及來去之間「收入」與「支出」的盈虧,我們需要知道有那些儲存庫可以與大氣交換二氧化碳,以及彼此間流通的數量(flux,簡稱通量)。嚴格地定義,通量是指單位面積中,單位時間所通過的物質量。儲存庫間的通量可以因時因地而異,理論上,某一時段中,通過某一面積的總流通量(或累積量),可以估測得之。舉例來說,科學家估計,工業革命前與革命後,碳元素在各儲存庫的儲量,以及各儲存庫間的通量都發生了變化。在工業革命前,海洋和大氣間二氧化碳的交換通量維持收支平衡的狀態,但工業革命後,一百五十餘年來,因人類大量燃用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氣),海洋與大氣間的平衡已經受到干擾,最明顯的變化表現於大氣儲存庫中CO2的儲量節節上升,海洋與大氣間交換的通量也增加了,成為工業革命前的1.2倍左右。

限於篇幅,本章僅以碳的生地化循環為例,來說明生地化循環,並簡單談到氮的情況。前面章節已經介紹過,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溫室氣體之一,到底是那些因素控制了大氣的二氧化碳含量?過去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為何與現在相異?未來的趨勢又是如何?這些都與碳的生地化循環息息相關。

2006-04-08 12:26:27 · answer #1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地球是一個整體的系統,包括了岩石圈、海洋圈、生物圈與大氣圈等,各系統間是交互作用的,而地球上許多物質的產生與消失,會牽涉到許多生物地球化學作用,而形成一個不斷反覆的循環,稱之為生地化循環(biogeochemical cycle)。

以碳(carbon)為例,碳在大氣中主要的形式是二氧化碳,參與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碳也是生物界的重要物質;碳也可以化身為有機碳和無機的碳酸鹽類(CaCO3),沈積在岩層中,而海洋中的海水化學性質、酸鹼值、鹼度則控制著海底碳酸鹽類的埋積與溶解。對大氣而言,大氣中碳的「來源」(稱為源,source),有煤、石油等燃燒所產生的二氧化碳,以及植物行呼吸作用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大氣中中碳的「去處」(稱為匯,sink),則是藉由森林生物質(biomass)的堆積以及海底鈣質(碳酸鈣,CaCO3)軟泥的沈積;碳在大氣-海洋-岩石之間不斷的進出,而進出的速率則受控於許多因素,包括生物活動的旺盛程度,氣候的冷暖、人類活動的影響等。

 

 

 

 

 

2006-04-04 15:57:19 補充:
陸地上碳的循環與累積與三個因素密切相關:(1)氣候因素:氣溫影響到光合作用、呼吸作用。(2)氮、磷、硫等(營養)元素的供應與消耗。(3)人類土地利用的變化:森林-農田-牧場-草地之間的變化,常劇烈地影響了碳、氮等之循環與儲存。寒帶地區的苔原(tundra)的土壤儲存了大量的有機碳,設若有全球暖化的現象,則苔原地帶的增溫將頗為顯著,增溫的結果將使光合作用及分解作用加強,設若同時,苔原變得較為潮溼,則將增強碳的儲積,但CH4的釋放量將增加。這方面的野外量測及控制實驗正在進行之中。

2006-04-04 11:54:53 · answer #2 · answered by 仕瑜 2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