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考考這一題....
請比較功利主義與嚴格主義的道德理論,並加以評述。
請問要怎麼寫ㄋ??
請懂的人教教吧....感激不盡....
2006-04-02 13:34:31 · 2 個解答 · 發問者 ? 3 in 教育與參考 ➔ 考試
一、道德哲學主要的派別:
1.主內派:
甲、以行為的動機善惡判斷的對象。
乙、服從規律與履行義務即是善。
丙、是非善惡的辨別,本於先天的理性。
丁、道德權威自內而生,如理性的命令。
2.主外派:
甲、認為行為的結果如快樂即是善,痛苦即是惡。
乙、是非善惡的判斷依據後天苦樂的經驗。
丙、道德權威來自外力,如社會制裁。
二、主外派的道德學說與教育理論
i.主外派的快樂主義先於主內派的嚴格主義。
ii.快樂主義的鼻祖:亞里底帕斯(希臘時代)
1.主張善惡須行為結果的苦樂而定。
2.樂為善,苦為惡,離此無從判定善惡。
iii.伊比鳩魯:
1.快樂指身體上無痛苦,精神上無煩而言。
甲、希臘時代 快樂主義共同點:
i.以個人的快樂為行為的目的,與社會生活不相容。
乙、近代 的功利的快樂主義:
iv.功利主義:
1.彌爾:所著以社會最大多數的最大快樂為善的最高標準。
2.邊沁:
甲、認為行為的目的,在於求樂而避苦。
乙、對快樂的計算以分量為唯一標準。
丙、除分量外,亦認為有性質的差異。
i.快樂分量多、性質卻低。
ii.快樂分量少、性質卻高。
丁、行為的善:普遍的與行為的能得快樂結合為一。
3.強制的方法使個人苦樂與公眾苦樂相與共的方法,便是獎賞與懲罰的方法。
v.快樂主義的共同觀點:
1.對行為的善惡判斷,重結果輕動機。
2.主張行為的善惡判斷,善是快樂,惡是痛苦。
3.主張善惡的認辨,以過去的經驗為依據。
4.主張憑藉外力的制裁,建立道德的權威。
vi.快樂主義在教育理論與實施方面的影響:
1.教育目標不在訓練好意志、好品格,在於訓練好行為。
2.教育手段主張用獎賞與懲罰的方法。
3.道德訓練的程序:由外部的制裁轉變到內心的制裁,由苦樂的計較進步到義務心的養成。
甲、第一階段:全憑獎懲的手段,使受教者服從,在服從與畏懼痛苦之間,發生一種聯想。
乙、第二階段:由畏懼懲罰而服從,進而明了行為的意義及其預期產生的結果。
丙、第三階段:能判別是非,和善之所在,已無需外部的制裁,內心已有自制的能力,普遍的義務心亦因此而養成。
三、主內派的道德學說與教育理論
i.以康德的嚴格主義為代表。
ii.只有動機可為判斷的對象,行為的結果,與道德無關。
iii.康德主張:
1.只有意志善惡之分,行動結果沒有道德的價值。
2.認識此種先驗規律的能力,此能力是所謂的實踐的理性。
3.道德的權威問題,康德不主張用外力制裁,欲訴諸理性的絕對命令。
iv.康德的道德學說在道德教育方面的影響,從下面幾種來說明:
1.要使慾望服從理性,最初的起點,便是使之服從規律,因此以規律限制行動,是養成兒童品格的基礎。
2.善僅存於意志,訓練意志比養成習慣更為重要。
3.在道德訓練方面對外部的制裁,雖不完全排斥,卻不認為是理想的手段。
4.道德訓練方面,主張訓練兒童只為義務心的驅迫而行為,不應夾雜任何其他動機。
5.意志的自律:教人服從規律,覆行義務,但要人明白規律或義務的合理性。
v.康德的道德學說影響於教育最大是注重品格陶冶、意志的訓練,使受教者以表現道德的行為。
vi.對康德學說的評論:
1.只重訓練善良意志,未免忽視外表的行動,由此養成的人格,徒有善意而無善行。
2.太偏重於克己制欲方面,沒有培養道德行為的動力,充其量所培養出來的個人,僅能獨善其身,不能兼善天下。
3.此學說太嚴格,任何行為須完全求諸義務,不能稍微帶有任何感情的成份,否則便失去道德價值。
2006-04-04 06:09:29 · answer #1 · answered by 小歆 2 · 0⤊ 0⤋
區分 決定因素 善是什麼 善如何認知善的權威建立
功利主義(主外)行為結果行為結果為大多數人謀福利後天經驗由外而內邊沁.彌爾
嚴格主義(主內)行為動機服從規律 履行義務先天理性由內而外康德
【功利主義】
優點:掌握社會大多數人利益,有助於社會安定。
缺點:忽略心理動機。
【嚴格主義】
優點:訓練內在自由意志有助於完美的品行。
缺點:易形成有善意而無善行,易造成未加以反省道德實踐行為,因而造成盲目服從權威。
2006-04-03 06:18:22 · answer #2 · answered by 洪老師 2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