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試論清初採取哪些消極的治台政策?
這些政策對台灣有什麼影響?

2006-03-27 17:22:00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薰薰 1 in 藝術與人文 歷史

3 個解答

  台灣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納入了清帝國的版圖,在清帝國自1684年統治台灣,直至因甲午戰爭清朝兵敗日本,在1895年將台灣割讓予日本,清帝國總共統治了台灣長達211年的時間。但是在這麼長的時間中,清帝國對台灣的態度一向是很放縱消極的,曾經一度想放棄台灣,但是在施琅的據理力爭下,清朝才保留住對台的統治權,但是治理的方式,直到牡丹社事件發生後,才漸趨積極。
  而言及清初對台灣採取的消極治台政策,最重要的就是所謂的''渡台禁令'',根據這條法令,清朝政府大大的限制了大陸居民來台的機會。在康熙23年時,頒布了下列三條的渡台禁令:
  一.欲前往台灣者,必須先在原籍向官府申請,由地方官轉知分巡台廈兵備道.台灣海防同知,獲得其批准後才能來台。
  由第一條渡台禁令可得知,當時大陸居民想要來台灣受到十分嚴格的限制,而且想要前往台灣者,必須是身家清白的良民才可以,若是不符合規定者,即無法獲得官方的同意,因此當時因為生計緣故偷渡來台的大陸居民很多,且因為當時的航行技術尚不發達,故有許多人命喪''黑水溝'',不過還是擋不住大陸居民欲前往台灣''淘金''的渴望。
  二.不准攜帶家眷來台,來到台灣之後,也不准將家屬接來同居。
  由這一點可得之,清政府不願大陸居民久住台灣的設想,因此違反人性,不令家眷一起渡台,這導致了清政府領台初期,台灣情勢混亂的原因,因為願意渡海來台的都是較具冒險精神的人群,但又不許其攜帶家眷來台,故而使得民心頗為渙散,''羅漢腳''(意即單身漢)很多,因而引發分類械鬥,故台灣在當時有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之說。
  三.粵地(即廣東)向來為海盜淵藪之地,因此禁止粵民來台。
  這造成廣東人要至施琅死後,禁令解除才得以渡台,因此比其他族群的移民都還晚到,故而其佔據的地方,多半為靠山的.較不肥沃的地區,而且因為廣東的移民來台時間較晚,故被其他族群的人稱為''客家人''。
  上列三條禁令,第三條在施琅死後就廢除,但是前二條是直到光緒二年(1875)才在沈葆禎的建議下廢除,而這二條禁令在未廢止的這段期間中,通常是時寬時嚴,但是清朝對為近偷渡的處罰,一直都規定的相當嚴格,從失職的官員到客頭,或者是船戶.偷渡者等等相關人等,一概都要受到處罰,不過嚴格的刑罰,仍然阻止不了偷渡者千方百計來台淘金的夢想。

2006-03-28 04:52:31 · answer #1 · answered by 朝向既定目標努力中的我 2 · 0 0

~朝向既定目標努力中的我~的答案整理得很讚呢!!!

2006-04-03 02:28:19 · answer #2 · answered by Estudiante de español 6 · 0 0

清初消極治台在清廷的心目中,移民台灣的漢人全是危險份子,如何加以嚴重取締乃是治台的根本方針,而其最關心的是如何防止台灣再成為反清的基地,因此限制漢人渡海來台,(1)想渡海來台者,必須先再原籍地申請「照單」(渡台証照)。(2)渡台者一律不准攜帶家眷(3)奧地向為海賊 窟,不准其民渡台。這三項禁令中的第(2)項,施行得結果,台灣社會造成陽盛陰衰的異常現象,亦是台語「羅漢腳」(單身漢),「無 (妻)無猴(子)」的由來。因此,漢人男子為了生理上的需求,以及「傳宗接代」,只好就地取糧,紛紛與平埔族女性通婚期(雖然清政府禁令「漢番」通婚),所以台語也說「有唐山公,無唐山媽」,就是這個道理。禁令第(3)項禁止客家人渡台,是對客家人的差別待遇,據說是出於對客家的偏見私恨。但是因為有這項禁令,以致客家人渡台較晚,且條件較好的平原地帶多被閩南人捷足先登,所以「客莊」大多接近山麓地帶。以防止台灣移民造反為統治台灣的基本政策的滿清政府,制定上述各種限制措施,對台灣的開拓經營非常消極。上述「渡海三禁」是對付中國東南沿海住民的措施,依一方面對於在台居民則另外頒行「封山令」來加以抑制。清廷用「封山」和「海禁」兩種法令雙管齊下,縛往這個島嶼使不得動彈,前後達190年(1684~1874)之久。清廷對原住民的統治採放任政策,只有在原住民起來反抗時,清廷才以武力鎮壓。所謂的劃界封山措施,就是禁止在台漢人私入原住民的居住區域去拓墾。而原住民也不得下山,被圍困在山地區域裡。「封山令」表面上是為了保護原住民,禁止移民私自侵入原住民區域以免發生「漢番」衝突,侵害原住民。但事實上是為了防止判亂的移民逃匿原住民的山區,同時也是為了防止移民跟原住民勾結而判亂。在台灣,清政府採取了一些保護土著民族的政策。例如:劃定土牛絨為界,嚴禁漢人侵入土著民族地區開墾土地,以保護土著居民的土地權益;對欺壓土著民族的社商、通事、奸棍等給予懲罰;減輕土著居民的社餉負擔;由於土著民族在林爽文事件中「協助官軍,為力不小」,清廷特立設立「番屯」,給予一定的養贍埔地,供他們長久耕作;設立南北兩路理番同知,處理漢土糾紛,選拔頭目,管理義學及一切輸餉事務,並制定一系列保護土著居民的措施。隨著時勢的演變,清廷的各種禁令措施,久而久之也形同具文,台灣的開發亦日漸擴大。漢人勢力的擴展便是番社勢力的衰退,原住民的土地不斷被漢人侵佔,造成不少人生計日困,流離失所

2006-03-27 17:38:53 · answer #3 · answered by 草帽魯夫 7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