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請問何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什麼要迴向給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經中佛菩薩都會把自身功德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006-03-25 15:12:46 · 11 個解答 · 發問者 ? 7 in 社會與文化 宗教信仰與靈性

11 個解答

阿耨多羅:無上、最殊勝,為梵語 Anuttara 的音譯。

菩提:覺悟的意思。

三藐三菩提:
佛教用語。為梵語 samyaksambodhi 的音譯。意譯為正等正覺。佛教謂最究竟的覺悟。妙法蓮華經˙卷二:若我等待說所因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脫。或作「正等菩提」、「三耶三菩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文言文:無上正等正覺;白話文:最殊勝、最究竟的覺悟。

迴向:
一種佛教的修行法門。修行者完成任何善行時,思惟以此善行的功德,使其達成某一崇高的理想。南朝齊˙蕭子良˙淨住子淨行法:十方諸眾生,所行微善業,仁孝及謙敬,慈愛柔和等,忠正修禮智,矜逮賑孤窮,如是世俗善,悉迴向佛道。

佛法在不斷的流傳中,到了初期大乘時代,迴向更已成為菩薩修行的要目之一了。不論是迴向佛道或解脫(涅槃),都說明了若所修福德不作恰當的迴向者,是終不獲殊勝大果的。這好像一個只會開車的飢渴之人,若不知飲食之處,而漫無目標地開車,始終是無法解除饑渴的。大乘法中迴向更成為一必修德目,且其迴向重點,已非僅為自己享樂之天福,或二乘涅槃,而更強調唯一佛道。若迴向天福者,於戒而言則為不清淨。菩薩戒是以菩提心為主,是以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為志業,故若不迴向佛道而耽著天福,只管自己享樂,這對菩薩戒來說是不清淨的。因此迴向在大乘法中,是以迴向佛道為主,更有迴向淨佛國土等,而對象則無所拘的擴大到一切眾生。這對欣向佛道的菩薩而言,迴向眾生能長養大悲心,迴向佛道是與一切智智相應作意,此外菩薩更以三輪體空而作迴向,即是無所得空慧。而此三者恰為大乘三心,因此迴向亦成為了菩薩必修要目了。
菩薩積集廣大福德為眾生故,不可持此福德而求人天或二乘果報,應持此而求佛道。如《大智度論》卷四十六中云:
迴向者,是福德邊,不求餘報,但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正25、395、b)

就因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量無邊,故所迴向之福德亦轉成無量無邊。又此福德是為了度一切眾生,而眾生無量無邊,此福德亦無量無邊。是故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令福德增長廣大。

2006-03-25 16:49:31 · answer #1 · answered by 路人 3 · 0 0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

2014-07-12 00:24:10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

2014-07-09 21:57:28 · answer #3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soulism
你講的太好了,
我是帕帕,
lovepabongka@yahoo.com.tw
不知可以告訴我你的信箱?

2006-03-27 15:15:04 · answer #4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Q:何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A:這是梵文的直接音譯,即 Anuttara sammyak sambodhi.
阿耨多羅 Anuttara 為『無上』之意,有終極,不可超越的意思.
sam 為『正』之意,即不偏不邪的意思.
三藐 sammyak 為『正等』之意,即大正平等的意思.
bodhi 為『覺,覺道』之意,即覺悟一切世間的錯繆.
三菩提 sambodhi 為『正覺,正覺之道』之意,即正確的覺道.
總結為『無上正等正覺』之意,亦即佛果菩提.

Q:為什麼要迴向給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A:所謂『迴向』,就是在預知自己所作的事情(業因),從因果的必然性,得知將來
必然產生結果(業果)的情況下,將因果業力以願力(發願或發誓的力量)重新導向另一個不同的結果(業果).
當然,『迴向』有『正迴向』與『非正迴向』之別,而一般佛門所謂的『迴向』,即為『正迴向』,也就是『正願迴向』之意.
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菩薩道行者將所行利他正業,以正願迴向獲取無上正等正覺,而不取其他世出世間種種福報,藉以避免因受其他福報,而導致大誤菩提正業.
另有一個等值的迴向,即:迴向薩婆若智,就是迴向一切種智,也就是迴向無上佛智.
不過個人認為,一般佛門行者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可能正確而獲得最佳效果.原因是他們心目中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圖像不正確,而其實這是菩薩摩訶薩境界.然而這是可以補正的.
方法是發願:我(自稱)今以此所成就之利他事業,不取其他世出世間種種福報,唯願迴向,如諸佛所知,諸佛所解,諸佛所願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或無上正等正覺),願速成就無上佛果.

2006-03-26 06:29:34 · answer #5 · answered by ? 2 · 0 0

為什麼要迴向給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因為菩薩深知緣起法則,知道一念清淨即有無量功德,何況無量時間,常行以六波羅密等利益有情眾生.
菩薩有無量無邊的功德,但是功德或著福德並非菩薩所追求的目標,所以菩薩將功德迴向菩提,這樣子做的目的是.
1.不執著貪愛其無量善行之功德或福德.如金剛經說:菩薩以無我人眾生壽者,修一切善法,得無上菩提
2.深知功德的業行是為空性,菩薩深入般若不執著功德.
3.為使菩提願早日達成,將之迴向菩提,有精進之意.
4.為堅定發願的意志,菩薩發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但在生死煩惱的三界中,恐怕迷失了當初發菩提心的大志願,所以菩薩以迴向法時時提醒自己.
5.以功德迴向菩提是修慧,又菩薩為利益為布施一切眾生是修福,如此福慧兩者互相增上,能使菩薩加速菩提心願的實現.
阿彌陀佛

2006-03-25 18:44:14 · answer #6 · answered by ? 2 · 0 0

標題:云何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眾所周知:學佛修道者都欲於今生能了脫生死,超出三界,來世不要再墮落六道輪迴,是故有修『四諦法』者,欲證阿羅漢果;有修『十二因緣法』者,欲證辟支佛果;有修『六波羅蜜』者,欲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而欲一生就辦,誠非易事,尤其欲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更是難上加難,故本師 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無問自說,開示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之『念佛法門』。此法門依<阿彌陀經>開示,須先修得『念佛三昧』,方能在臨命終時,得西方三聖現前接引。云何能得念佛三昧?云何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依<菩薩念佛三昧經>所云:若菩薩欲得修習諸佛所說『念佛三昧』,欲得『親近諸佛如來』,復欲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當勤修下列諸法:

(一) 安住決定之心(信心),永捨不決定心。

(二) 捨我見(我執)心,知無我(諸法無我)心。

(三) 觀此身如水聚沫,觀於色陰當如芭蕉。

(四) 觀受陰如水上泡,觀想陰如熱時焰,觀行陰如空中雲,觀於識陰猶如幻化。

(五) 深生怖畏之想,具足慚愧之心。

(六) 捨不怖畏而作怖畏,捨無慚愧修慚愧心。

(七) 具舍摩他(止)毘婆舍那(觀)。

(八) 以方便智捨我無我,習智脫及三空門(空解脫門、無願解脫門、無相解脫門)。

(九) 深知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生起(之真諦),捨離三不善根(貪瞋癡),起於三昧之聚。

(十) 觀諸眾生猶如我身,觀四念處身受心法,觀四食(搏、觸、思、識)患作無食想。

(十一) 修不淨想及以慈悲,安住於喜令捨具足。

(十二) 起諸禪定而不味著,不毀呰一切諸法。

(十三) 此身不實猶如幻焰,不樂長壽應當捨離。

(十四) 善防護心習學多聞,不慢於法勤護不謗,即得聞才及以法才,既聞法已守護是義。

(十五) 尊重佛法恭敬僧寶,近善知識遠離惡友。

(十六) 不著世俗言論之味,恒能不離阿蘭若行。

(十七) 心常平等憐愍眾生,其心不退不懷嫉妒。

(十八) 稱量諸法心不染累,分別一切無數諸法,常求甚深方等經典,信心堅固不生疑慮。

(十九) 諸佛功德之所生處,當如是真實其心,摧伏憍慢至意聽受。

(二十) 增長正法離殺盜淫,懶惰貢高是非之心,捨存真我邪謗之說,除穢亂語滅諸諍論。

(二十一) 心樂安住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諸波羅蜜皆悉具足。

(二十二) 能捨頭目心不退沒,如四大姓不可改易,身意精勤不顧軀命,於四供養心無貪著。

(二十三) 安住十二頭陀之行,不求己利及以名譽,捨心愛滯得四神足,離四顛倒及煩惱刺,渡於四流於四威儀,修四念處令得五根,修行五力捨於五結,不求五欲福報之慶,捨五穢心修五解脫。

(二十四) 善知五陰棄六欲處及六身受,除六愛身修於六念,知六識分勤求六通,修七覺意深知七界(即害界恚界出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及以滅界),除斷七使及七識住,捨八懶惰去八妄語。

(二十五) 知八法得八大人覺,知八解脫修八正道,捨於眾生九居之處,除九慢法放棄九惱,親近修學喜等九法,又復勤習九次第定,捨十不善行於十善,方便精勤求佛十力。

由此觀之,學佛修道者欲得修習諸佛所說『念佛三昧』,復欲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應當勤修如上所述諸法,並教化受持,即能得諸佛所說『念佛三昧』,復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總而言之,學佛修道者只要能得『念佛三昧』,即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蓋如同大藏經及古德所云:(1)念佛就是修行;(2)念佛殊勝方便;(3)念佛能消業障;(4)念佛不求福報;(5)念佛最為穩當;(6)念佛能斷煩惱;(7)念佛速了生死;(8)念佛具足戒定慧三學;(9)念佛普攝群機;(10)念佛可度眾生;(11)念佛得成佛道。只要深知念佛真諦,如教修行,具足信願行三資糧,即能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證唯心淨土,見自性彌陀,即成佛道。是故,應常如是迴向:『願我臨終無障礙,彌陀聖眾遠相迎,觀音甘露灑吾頭,勢至金臺安我足,一剎那中離五濁,屈伸臂頃到蓮池,蓮花開後見慈尊,親聽法音可了了,聞已即悟無生忍,不違安養入娑婆,善知方便度眾生,巧把塵勞為佛事,我願如斯佛自知,畢竟當來得成就。』願與諸仁者共勉之!Friday, May 17, 2002

2006-03-25 17:19:14 · answer #7 · answered by 果前 7 · 0 0

一般注釋
意譯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覺、無上正真道、無上正遍知。「阿耨多羅」意譯為「無上」,「三藐三菩提」意譯為「正遍知」。乃佛陀所覺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圓滿之意。以其所悟之道為至高,故稱無上;以其道周遍而無所不包,故稱正遍知。大乘菩薩行之全部內容,即在成就此種覺悟。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則譯為「無上正真道意」。 又梵語 anuttara-samyak-sabuddha,音譯阿耨多羅三藐三佛陀,意指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人,故一般譯為「無上正等覺者」。此係佛陀之尊稱。又可省略阿耨多羅,而僅作三藐三佛陀,或三耶三佛、三耶三佛陀等。

佛學院注釋
三藐意譯三德
一、法身德,為佛之本體,以常住不滅之法性為身者。法身即法身之德。
二、般若德,般若譯曰智慧,法相如實覺了者。報身為般若之德。
三、解脫德,遠離一切之繫縛,而得大自在者。應身為解脫之德。

三菩提意譯三因佛性
一、正因佛性,離一切邪非之中正真如也。依之成就法身之果德,故名正因佛性。
二、了因佛性,照了真如之理之智慧也,依之成就般若之果德,故名了因佛性。
三、緣因佛性,緣助了因,開發正因之一切善根功德也。依之成就解脫之德,故名緣因佛性。
金光明玄義曰:「云何三佛性?
佛名為覺,性名不改,不改即是非常非無常,如土內金藏,天魔外道不能壞,名正因佛性。
了因佛性者,覺智非常非無常,智與理相應,如人能知金藏,此智不可破壞,名了因佛性。
緣因佛性者,一切非常非無常功德善根資助覺智開顯正性,如耘除草穢掘出金藏,名緣因佛性。」

2006-03-25 16:01:55 · answer #8 · answered by 曼舒 6 · 0 0

不對這句話的意司是得到無上正等正覺的智慧應該是這樣解釋

2006-03-25 15:41:59 · answer #9 · answered by ? 7 · 0 0

何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譯為無。耨多羅:譯為上。三藐:正等。三菩提:正覺。整句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之義。

2006-03-25 15:25:02 · answer #10 · answered by ? 6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