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要如何分辨陶跟瓷??
陶跟瓷有什麼不一樣??那買來的時候,從外觀又該怎麼分辨??
請各位大大幫個忙~謝謝大家^^
2006-03-22 20:05:36 · 2 個解答 · 發問者 彰哲 1 in 遊戲與休閒活動 ➔ 嗜好與手工藝
那玻璃器皿跟瓷器又該如何分別??
如果將玻璃製品上了跟瓷器一樣的顏色話,該如何選擇??
2006-03-22 20:25:27 · update #1
陶瓷用黏土
1.黏土的生成
黏土的生成與主要成份:
黏土佔全地殼75%,由分解的長石(火成岩或玄武岩)而來。唯一種矽砂和氧化鋁的水合物,其化學式為Al2O3-2Si02-2H2O(長石化學式為KNa2O.Al2O3.6SiO2)
在經歷幾百萬年來的風化(侵蝕)作用,逐漸分解成為要顯微鏡方可分辨的細微顆粒(粒度約在千分之一毫米)。在自然的過程裡,水再和這些顆粒化合形成黏土的晶粒。其晶粒的形狀大致是呈平的或頁狀,這就是黏土具可塑性的原因之一。
2.黏土的種類
黏土的種類主要可分為兩大類:
(1)一次黏土(殘留黏土或稱原生黏土):
在母岩的原地形成,並未經水、風或冰河所遷徙;質純而白。磁土即屬於此類黏土。
(2)二次黏土(次生.漂積或遷徙黏土):
由母岩遷徙而來,藉由水、風或冰河遷徙到低漥靜止處;如湖泊、大海。因此含多種礦物類的雜質,如鐵、錳、鉻、、、、等。使黏土有色燒後呈黃至棕、紅、綠不等的色澤。如陶土屬於此類黏土。
陶與磁
(1)磁器:
以攝氏1250-1450度的高溫燒成。呈潔白半透明的玻璃化胚體,無透氣性氣孔;不吸水;質地堅硬裡外光滑,實用、耐用、價值特高。
一般鐵ㄉ含量在千分之一以下~ 敲擊ㄉ聲音較為高音清脆~
(2)陶器:
以攝氏1100-1250度燒成。胚體呈不透明,硬度僅次於磁器。其透氣與吸水率,視燒成及黏土原料而定。質地較粗糙,色溫予人厚實感。呈色可從米黃、灰、棕、紅、綠、黑等多樣色相。此特性廣為時下陶藝工作者喜好而普遍運用。
一般鐵ㄉ含量在百分之一至二十之間~ 敲擊ㄉ聲音較為低音混濁~
玻璃器皿跟瓷器又該如何分別?
不難~
玻璃表面再如何塗裝只要在燈光下看會呈現出澄明ㄉ透光ㄉ質地
而目前在陶磁ㄉ種類中具有透光性只有骨灰瓷呈現出ㄉ質地有些濁濁
夠簡單明瞭吧!
若是還不明瞭請點:http://tw.myblog.yahoo.com/jw!Gig_QhyURk.3rPoszgls
2006-03-27 23:37:23 · answer #1 · answered by 伍男 5 · 0⤊ 0⤋
不,它們不一樣陶、瓷其實是二個不同的名詞,雖同樣是粘土,但其成份及組織皆不同,所呈現出來的作品氣質及表現的作品造型不同,陶土取得容易,成本較低,作品較為樸拙,較有感情,早期以民窯為主;瓷土因礦脈較少,取得不易,成本較高,作品較為高貴,較不易親近的感覺,早期以官窯為主。一、陶: 原石:無特定 成份:含氧化鐵《氧化鐵為發色劑及助熔劑》 組織結構:纖維狀 燒成溫度:高溫1200~1260℃ 適合成型方法:手捏、雕塑、陶板、泥條、拉坯、壓坯、旋坯、注 漿 質感:帶黃粒度較粗二、瓷: 原石:長石風化而成 成份:長石60%、石英40% 組織結構:片狀組織《礦脈不同會有差異》 燒成溫度:高溫1200~1300℃ 適合成型方法:拉坯、旋坯、注漿。 質感:白色粒度較細註:陶瓷高、低溫燒成溫度界線為1200℃,超過為高溫,以下為低溫。來自:http://www.modern-ceramic-web.com.tw/room/C01.htm似乎從古代到近代,人們在陶與瓷之間的觀念並沒有一個嚴格的界限,這就使中國瓷器究竟是什麼時候發明的,又是怎樣發明的問題,長期混淆不清。 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後期,在眾多考古新發現的基礎上,學術界就什麼是陶、什麼是瓷及瓷器發明的歷史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取得了初步的一致認識。 製瓷工藝是由製陶工藝發展而來的,瓷器不同於陶器之處首先表現在原料上。製瓷主要採用瓷土或高嶺土,瓷土中高熔點的氧化鋁、氧化矽含量明顯地高於一般陶土。此外,瓷土中相應低熔點的氧化鉀鈉等化合物含量要比陶土低;第二點是瓷器的燒成溫度至少應在1200℃左右,胎質才能燒結緻密,吸水率低,擊之會發出清脆的金石聲;第三是瓷器表面大多施有高溫下燒成的玻璃釉,胎釉結合牢固。所謂瓷器必須同時具備上述三個條件,有了這個標準,瓷器發明的歷史過程就清晰了。上釉的是磁;不上釉的是陶???這概念蠻怪的~都有上阿~:滴水上去會吸水是不好的;滴水上去不會吸水是好的 ,這個也蠻怪的~瓷土比陶土細緻,這是初步概念吧!所謂「瓷器」,指的是胎骨為高嶺土質、施有釉料、胎、釉結合緊密、厚薄均勻、再經過1200°-1300°C的窯燒所作成的器件。瓷器質純而堅硬、不可刀削、敲擊時會產生共鳴現象、碎片呈白色介殼屑狀、若經高溫融化會成為玻璃狀的物質;胎體色白、緻密、有半透明性、不吸水,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高。至於一般陶器的原料則是普通黏土、不施釉或施低溫釉(鉛釉)、窯燒不超過1000°C;所以胎體無透明性、胎質較軟、吸水率高。商代以前的原始窯爐因為溫度不夠、燒不熟土料,所以當時並無法分辨出陶與瓷的差別。最遲到商代中期,窯燒溫度已可達到1200°C以上,於是在高溫下顯出了陶與瓷的差異。 這只是指商代當時的區別,現在則不是那麼絕對........陶是再由較不純的黏土.高溫下燒製成的瓷由較純的黏土.''更高''溫燒製成的附註:製造傳統陶瓷的天然黏土純度低.而''精密陶瓷"的純度高.作出的成品耐高溫耐腐蝕.耐磨.堅硬.為目前的熱門材料
2006-03-22 20:12:42 · answer #2 · answered by GRACE YU 6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