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是丞相他擁有兵權!可是怎麼有些丞相沒有兵權?是朝代有差別嗎
2006-03-22 20:23:28 · 4 個解答 · 發問者 Sk-Pitas 6 in 藝術與人文 ➔ 歷史
簡答
漢相有兵權。
漢初的丞相就可領兵作戰,當然漢末的丞相也能統兵作戰。比方漢初韓信及樊噲都是相國,也以相位用兵,另外漢末雙相為曹操及孔明,兩位漢相屢次用兵,不須要再看太尉或大司馬的臉色。當然歷代的丞相權利都不一樣,丞相灌嬰可以率軍八萬而出擊匈奴,但漢武帝時代的十三位丞相卻沒一位北伐匈奴,所以丞相職位可隨時代不同而有不同的涵義。
自六朝廢相後,朝中已無名正言順的宰相。雖然很多職位視同宰相,但實質上,大唐各相僅有漢相職權的一部分,美其名為相,但許多視同為相的唐相合起來,還不如一位漢相。
比方魏征以「參預朝政」兼職為宰相,本職為秘書監;長孫無忌以「尚書右僕射」兼職為宰相,本職為吏部尚書(還有房玄齡,以他官兼政事者,皆雲「知門下省事」,悉視同宰相)。
漢相韓信,又帶兵又打仗;漢相蕭何,主執內外;漢相曹操,權傾朝野;漢相孔明,南征北伐。以上漢初漢末共四相,地位幾乎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或者率群臣鶴立雞群,馬耳是瞻。
唐相以集體領導,各人各皆有權,每人皆相,合數唐相始有一位漢相:
秘書式的丞相,也許是以前的主薄;
議論式的丞相,或許同以前的參軍;
行政式的丞相,亦似於以前的長史。
「唐相眾手」之集體領導更優於「漢相獨掌」,這是均權勢分的趨勢,也是權力不再由一人獨掌。
清朝傳說有宰相劉墉,職位也不過是大學士,也能俱稱中堂,與政委多人領導類似,因此清明兩朝各相,幾乎皆為如此,唐宋各相也一樣。漢相的地位比較像幕府大將軍,或是不列顛的總理,因為皇帝下令總是「令丞相...」,然後丞相就著手辦事,即秦相也一樣,即使發生宮廷叛變(嫪毐之亂),秦始皇仍命相國討賊,有點女王吩咐閣揆,然後閣揆發動戰爭,一人獨斷,而不需要再像軍機處與眾人開會討論,協商妥談後才共同決定。
就宰相的差別,秦漢與唐宋,最大的不同在個體與集體。
2006-03-24 17:19:59 · answer #1 · answered by 凌雲雕龍 1 · 0⤊ 0⤋
所謂的『宰』,指的是祭祀時負責分割祭肉的官員。古時候只有『祀與戎』為大事,因此負責主持祭祀的官員也是主掌國政的官員,這與埃及、巴比倫等古文明中的祭司類似。在西周時,位在宰執的是上卿。本來只有周天子才能設置,到了春秋時期,列國並立,周王及其上卿僅留有空名。到了戰國時期,七國都設有宰執,有的更一度稱上卿( 趙國藺相如便曾擔任此職)。不久宰執稱為相邦( 漢人敘史時因避高祖諱寫成相國) ,或稱丞相,只有楚國稱作令尹,這是南北文化的差異。職名雖然各異,但都是總攬國政的宰執。始皇帝統一六國後,以丞相掌理政務。『丞』是幫忙諸侯管理私人事務的官吏,也就是現在的管家,或是機要秘書﹔『相』本來是負責諸侯對外事宜的官吏,也就是現在的『公關室主任』,兩者合而為一後,成為掌理國家內外事務的官員,名列三公之首。這樣的演變,最主要是因為始皇帝原為諸侯,在統一天下後,為了獨攬權力,將權力收歸私有,不再與其他貴族分享,因此將權力交由私屬官員,以便於掌控。這是中央宰執權力的第一次演變。隨著時代之發展,宰相「國臣」的身份比「家臣」的角色更見重要。降至西漢,中央政制大體承秦代,最高官員仍是三公。「九卿」職權大體與秦相同,只是名稱上略有改變,即是太常、光祿勳、衛尉、太僕、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九卿之秩皆為二千石,各有丞及椽史,其職權為上承君相,分掌政務,諸凡政策之擬定與執行,皆為其職責,故地位極為尊崇,屬官組織亦龐大。因此蜀漢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宮中府中俱為一體』,所謂的宮中代表君權,府中則是指丞相府,也代表相權。加上丞相出身多為平民,代表民間社會的力量,於是歷代的皇帝對於相權的削弱總是不遺餘力。丞相基本上是沒有軍權,中央軍權掌握在太尉手上,太尉以紫綬金印與丞相和御史大夫並列為三公,同樣擁有開立幕府之權。漢武帝後又以大將軍分太尉兵權。諸葛亮身為丞相當然沒有軍權,但是他為何又能領兵北伐?這要從地方制度上說起。為了要執行監察地方官員過失的任務,因此地方上也設有御史,這便是『行省制度』最初的由來。秦始皇廢除封建制度,將天下劃分為三十六郡,後又增至四十郡,郡下轄縣,郡守與縣令由朝廷統一任命,中國的地方走向郡縣制度。由於郡守、縣令皆直接統轄百姓,主掌地方民政,稍有不當很可能會激起民怨,於是中央便派遣刺史到地方擔任監察官員,刺史受御史中丞統轄,將地方官員的過失直接上報,以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督察和控制。西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除三輔、三河、弘農外,將全國劃分成十三州部,每部設刺史一人,分管幾個郡國,稱部刺史或州刺史。刺史的主要職務是督察諸侯王、郡守和地方豪族。刺史每年秋冬需到所管的郡國巡察,當時人稱為「行部」,他們通過行部以瞭解下情,年底回京奏事。刺史之秩僅六百石,而所監察的守、相為二千石,成帝時為使其權位及其品秩相符,遂將刺史之秩提高到二千石。東漢時,刺史不必再親自回京報告;有了屬吏,屬吏有從事史、假佐;也有了固定治所,刺史也成為比郡守高一級的行政官員,權責比西漢時有很大的增加。東漢末年,也有些刺史成了地方割據勢力的首領。州牧執掌一州的所有權力,自然也掌握該州的軍權以安定地方。諸葛亮以丞相尚書事,假節,領司隸校尉,劉備死後又兼領益州牧,因此諸葛亮北伐所動用的軍權在編制上應為益州的地方軍。只是因為蜀漢僅領有一州之地,因此益州地方軍與蜀漢中央軍很難劃分。
2006-03-23 09:47:56 · answer #2 · answered by 潛龍子 7 · 0⤊ 0⤋
丞相一般是沒有兵權的,但諸葛亮託孤大任,所以才會有兵權,北伐魏國是劉備一生的志願
2006-03-23 03:45:19 · answer #3 · answered by N 2 · 0⤊ 0⤋
古代的丞相相當於現在的行政院長,掌管軍事、民事、政治的管理。 丞相:秦及西漢前期的丞相權力最大,有點類似行政院長的職權,太尉:比較像現在的國防部長加參謀總長的綜合體,丞相位列三公,早在武帝時,就已削弱相權,丞相部份權力移交尚書.這不但是中國外朝移至內朝開始,也是權力開始下移.丞相自此只有名義上的地位,一有不法還得交到尚書.丞相到哀帝改為大司徒,同時三公中的副相御史大夫也改為大司空.自此相權削弱,直到曹操才恢復其地位.東漢初的皇帝苛察勤政,位列三公者常常因為小事而下台,甚至於被羞辱到死.三公常常因為星相災變而自殺,所以光武帝時丞相的權力不但沒有提升,三公中的大司馬改回太尉後,三公地位一直下滑.漢朝皇帝年幼,政事由外戚主導,而外戚常領尚書事,如梁冀就以大將軍領尚書事.三公無所做為,小皇帝總有長大的一天,他們自然不爽都被外戚左右,自是與宦官結合,宦官與皇帝形影不離,比起皇帝身邊的內朝官又多了一分親近,又沒小弟弟可以傳宗接代,於是宦官自是竊權而凌駕於朝臣之上.
2006-03-22 21:01:19 · answer #4 · answered by 淺藍色天空 5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