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尊師篇的一句翻譯
使其口可言,不學,其言若不爽
這一句該如何翻譯
感激不盡
2006-03-20 12:17:44 · 1 個解答 · 發問者 ? 4 in 藝術與人文 ➔ 詩詞與文學
129
2006-03-21 11:44:26 · update #1
此句出於《呂氏春秋‧紀部‧第四卷‧第三篇尊師》這句話的關鍵字為『爽』,瞭解它的意思,就能瞭解整句的意思。依說文解字:「爽,明也,大其中隙縫光也。」原意為『光明』,但也有『犯錯、違失』的意思。但如果依此義,則「使其口可言,不學,其言若不爽」可翻譯成「如果一個人嘴巴會說話,但卻不去學習如何談論與溝通,那他說出來的話還是很不明白的。」我查閱劉向的《新序‧雜事‧第五》,裡面所寫的是:「使其口可以言,不學其言則不若喑。」『喑』為『啞』的意思,用來解釋這句話就很清楚明白了。「如果嘴巴會說話,但卻不去學如何談論與溝通,那他說出來的話還不如喑啞的人呢。」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因為《呂氏春秋‧紀部‧第四卷‧第三篇尊師》的全文是「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聞,不學,其聞不若聾;使其目可以見,不學,其見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學,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學,其知不若狂。故凡學,非能益也,達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敗之,是謂善學。」而劉向的《新序‧雜事‧第五》,全文是「且夫天生人而使其耳可以聞,不學其聞則不若聾;使其目可以見,不學其見則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學其言則不若喑;使其心可以智,不學其智則不若狂,故凡學非能益之也,違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敗之,可謂善學者矣。」兩篇文章非常相似,且都用相同的比類,如「耳可聞不學不若聾」、「目可見不學不若盲」、「口可言不學不若喑」、「心可智不學不若狂」,差異只在「不若喑」與「不若爽」,可能呂氏春秋著重押韻而採用了『爽』吧?
2006-03-21 12:24:17 · answer #1 · answered by 【愛貓的麵】 7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