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是故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雜於利而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


請翻譯上句的意思
and
談趨利避害之\"戰史例證\"及\"生活實務之運用\"



請各位大大幫幫忙,我給20點..>\"<
資料願完整越好!~~@Q@a

2006-03-14 16:12:54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 1 in 社會與文化 其他:社會與文化

3 個解答

我的意見供予參考~~~事情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若將問題看得太過簡化,只看好的一面,而忽略壞的一面,難免會使自身陷入不利的局面而深受其害,就如同孫子所說:「是故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雜於利,而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以前聽過一個有關台商赴中國投資(新聞、網站)的有趣故事,裡面說道:「有一個台商到中國考察,看是否有投資的機會,有一天因為一個中國地方官員的三催四請,他到了一個鄉下地方考察,這中國官員提出許多優惠方案著實令這位台商動心,因此決定要在這裡投資設廠,但是這台商也很憂心的說:這塊土地有這麼多的村莊與村民,要搬遷完恐怕要不少時間吧。

官員跟他保證說:我保證明天他們通通都會搬走了。

果如其然,台商第二天一看,所有的房子與農田都被剷平,村民也通通都搬走了,台商心裡暗暗佩服中國官員辦事的效率,並對台灣官員的低效率感到絕望。

台商就這樣投資了,經過三四年的經營,這個廠房經營的有聲有色,因為業務量成長,也又擴了一個新廠。

這天,台商到他的廠房附近散步,突然看到一位當地的官員帶著一位美商在談事情,他走近一聽,原來是這位地方官員在說服美商到這裡投資,官員提出不少優惠措施,美商聽了很動心,決定在這裡投資,但是美商指著他眼前台商所投資的廠房,很憂心的說:這麼大的廠房,要搬遷恐怕要不少時間吧。」



然而官員拍拍胸脯保證說:您放心好了,我們是很有效率的,我保證明天…」。

明天會怎樣?相信大家都瞭解,並能會心一笑,當然那位台商除外。

以這個小故事當引子,其實要說明,事情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若將問題看得太過簡化,只看好的一面,而忽略壞的一面,難免會使自身陷入不利的局面而深受其害,就如同孫子所說:「是故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雜於利,而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

2006-03-14 21:33:04 補充:
是故,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雜於利,故務可伸;雜於害,故患可解也。是故,屈諸侯以害,役諸侯以業,趨諸侯以利。〔譯〕  智者的思慮必然摻雜著利害兩面。摻雜著利,因此目的可以達成;摻雜著害,因此禍患可以解除。因此可以用害處來屈服諸侯,用功業來役使諸侯,用利益來驅動諸侯。

2006-03-14 00:30:42 · answer #1 · answered by 國達 4 · 0 0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qoozoo201409150.pixnet.net/blog

2014-09-18 09:30:12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九變篇〉 〈孫子兵法.九變〉  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令有所不行〔註一〕。〔註一〕君令有所不行:行,執行、遵行、奉行。據〈銀雀山漢墓竹簡.四變〉對此段的解釋認為,「君令有所不行」的前提是,當君主的命令違背了前面的四項「有所不」的原則時,才可以不予遵行的。而〈孫子兵法.地形〉則有言:「故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由此可見,君令是否遵行,其前提是是否不違背所有對我方有利的用兵法則。〔譯〕  有些道路不能行走,有些軍隊不能攻擊,有些城池不能進攻,有些土地不能爭奪,有些君主的命令不能遵行。〈孫子兵法.九變〉  是故,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雜於利,故務可伸;雜於害,故患可解也。是故,屈諸侯以害,役諸侯以業,趨諸侯以利。〔譯〕  智者的思慮必然摻雜著利害兩面。摻雜著利,因此目的可以達成;摻雜著害,因此禍患可以解除。因此可以用害處來屈服諸侯,用功業來役使諸侯,用利益來驅動諸侯。〈孫子兵法.九變〉  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無恃其不攻,恃吾不可攻也。〔譯〕  用兵的法則:不要仗恃敵人不會來,而要仗恃我有對付敵人的方法;不要仗恃敵人不進攻,而要仗恃我有不可攻擊的地方。〈孫子兵法.九變〉  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必生可虜,忿速可侮,潔廉可辱,愛民可煩。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譯〕  身為將帥有五種危險:抱著必死決心的將帥可以殺掉他,貪生怕死的將帥可俘虜他,容易發怒的將帥可以侮辱他,廉潔自持的將帥可以污辱他,愛護人民(士卒)的將帥可以勞煩他。這五種情況,是將帥的過失,用兵的災難啊!軍隊傾覆、將帥被殺,一定是因為這五種危險,不可以不明察啊!   〈行軍篇〉   〈孫子兵法.行軍〉  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敵遠而挑戰,欲人之進者,其所居者易〔註一〕、利也。〔註一〕易:平坦寬廣的地形。孫子之時以車戰為主,而戰車在「易地」始具有優勢,因此有此言。〔譯〕  敵人與我相近而仍能保持安靜的,這是仗恃著他所佔據的的地形險要的緣故;敵人遠距離的挑戰我方,這是想要我方進攻,而他所佔據的地形寬廣平敞而有利的緣故啊!〈孫子兵法.行軍〉  辭卑而備益者,進也;辭強而進驅者,退也。〔譯〕  言辭謙卑而防備增加的,這其實是想要進攻啊;言辭強橫而軍隊向前移動的,這其實是想要撤退啊!〈孫子兵法.行軍〉  兵非多益〔註一〕,無武進,足以并力、料敵、取人而已。夫唯無慮而易敵者,必擒於人。〔註一〕兵非多益:兵,軍隊。多,人數多。益,有益。兵非多益,軍隊並不是人數越多就越好。〔譯〕  軍隊並不是人數越多就越好,只有不輕率躁進,並足以團結一致,推斷出敵人的真實意圖,能打敗敵人,才是有用的力量。那些沒有戒備而輕視敵人的人,一定會成為敵人的俘虜。〈孫子兵法.行軍〉  卒未專親而罰之〔註一〕,則不服,不服則難用也;卒已專親而罰不行,則不可用也。故合之以文,齊之以武〔註二〕,是謂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素不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註三〕。〔註一〕專親:使士卒親近歸附之意。〔註二〕合之以文,齊之以武:文,泛指一切和緩、寬容的行為與手段,如仁愛;武,泛指一切激烈、嚴格的行為手段,如威嚴。合,團聚。齊,使士卒秩序、隊列維持整齊,相當於使其守紀律之意。其他兵家對文武的作用也多所闡述,如〈尉繚子.治本〉:「夫禁必以武而成,賞必以文而成。」及〈唐李問對.卷中〉:「文能附眾,武能威敵。」〔註三〕與眾相得:相得,意味將帥與士卒彼此相處融洽、一團和氣,所以也可說將帥獲得士卒的認同與擁護。〔譯〕  士卒尚未親近歸附便執行懲罰,那麼他們便不會心服,不服就難以使用了!士卒已經親近歸附而懲罰不能執行,那麼他們就不可用了!所以用文德來使士卒團結,用武力來使士卒守紀律,這樣的士卒叫做一定可以取勝的士卒。法令能一貫嚴格執行以來教導他的士卒,那麼士卒就會心服;法令不能一貫嚴格執行以來教導他的士卒,那麼士卒就不會心服。法令能一貫嚴格執行的,這是因為將帥獲得士卒擁護的緣故啊!   http://www.agent-m.net/Culture/Eightbook/EB-0-3.htm#〈九變篇〉 

2006-03-14 00:15:55 · answer #3 · answered by 我是好人也是壞人 7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