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一下
有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例子嗎
除了孔子說的那幾個人以外
最好是時代比較靠近我們的
這是學校報告 都一直找不到資料
麻煩大家幫一下忙
謝謝
2006-03-12 06:36:15 · 4 個解答 · 發問者 va‧Lancy 1 in 藝術與人文 ➔ 詩詞與文學
疑....那好像是孟子說的喔!!
前些天碰巧的機緣,與前台灣省醫師公會理事長張先生面唔,攏攏統統談到了許多人生問題,兩鬢斑白已屆退休年齡,又是合氣道分部會長的張理事長深覺得:每天只要練合氣道就不會想太多事情,也就不會有那麼多複雜的人生問題了。
這也讓筆者想到在「強人政治」的時代老一輩留下的一個深具啟示故事:蔣中正就任總統時,要去某菜市場了解民情,市場內的攤販一一先行由情治人員交代:如果蔣總統問東西價錢時,就要報得很低價格。在當初的老百姓思想,哪知道這個道理?!是為了顯示太平盛世給國家領導人看,所以以前的貴族,哪知道人間疾苦呢?!
筆者有感而發的對張理事長說:「如果說每個人都會過著富足的生活,而如果每個人的智慧都齊頭聰明的話,那麼也應該沒有社會問題了!」理事長也恍然大悟的說:「喔!對了!有的人三餐都還忙著去賺錢,哪有時間去做什麼的………」
£http://www.oeclife.com/fate/6_3_12.htm
£說到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太史公說得好:
周文王被拘美里而演《周易》,孔子困陳蔡而編《春秋》,屈 原遭流放而賦《离騷》,左丘明失明而寫《國語》,孫胺腳殘而著 《兵法》,呂不韋遷蜀地而出《呂覽》,韓非子被秦國囚有《說難》、 《孤憤》,《詩經》三百篇,大多都是發憤所作。(《史記‧太史公 自序》)
之所以如此,正是因為他們身處逆境的憂患之中,心气郁結, 奮發而起,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緣故。
至于死于安樂者,歷代昏庸之君,荒淫逸樂而身死國亡,其 例更是不胜枚舉。
£生於憂患
汪洋中的一條船--鄭豐喜→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405110911980
乞丐囝仔---賴東進→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306012604885
黑暗中追夢---文貴、偉智、馥華→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306012710734
貞德---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405101500621
£死於安樂
除了中外歷代帝王外,還有楊貴妃等人也都是因為生活糜爛而被推翻的。
2006-03-11 16:40:06 · answer #1 · answered by j001502002 5 · 0⤊ 0⤋
危機意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古來的名訓;意識於憂患的存在,因而預想困境的來臨或挑戰,提早做備戰的策略及行動,將所有的策略及反應預存在腦海裡,並動員適當的腎上腺素以便縮短反射時間,則「凡事豫則立」,什麼挑戰皆不足懼矣。這在人生是如此,財務是如此,運動是如此,當然健康也是如此。要時時保持這種危機意識並非渾然天成,必須勉力維持,但習慣也就成自然;而且,危機意識過猶不及都不甚好。缺少危機意識,很容易粉飾太平,爭功諉過,甚至麻木不仁。看著八掌溪中孤立待援兩小時而遺憾喪生的案例,第一線的救急槍射跨河繩索,發揮不了作用的說法包括無法發射及長度不夠,當然岸邊焦急的義消也愛莫能助;一個呼救直昇機的電話轉了好幾個地方,四條寶貴的人命當然就在互踢皮球之中被犧牲了。一句「缺乏危機意識」,處分十四個大小階級的官員,但有些有道德勇氣者負起政策責任,有些則似乎覺得無辜冤枉受累。其實這種「別人急我不急」的心態,並非少數例外。我曾在交通便捷的台南車站目睹摩托車騎士被撞昏迷,打了110報案並叫救護車,竟然過了二十五分鐘後才到。還好傷者呼吸心跳都正常,不必當場心肺復甦,而且腦部因有安全帽的保護而未受損;如果換回一條小命都要靠自己運氣好,這其實表示我們的制度保障並不確實;緊急救難系統缺少危機意識,心態上無法「人溺己溺」,這並非制度或設備的問題,而是心態與價值觀的問題;而後者的殞落,將甚於前者的匱乏。我們對自己的身體健康有充分的危機意識嗎?過度的危機感當然是不必要的,否則時時提心吊膽、捕風捉影、疑神疑鬼,不是得了心身症,就是恐病症,算是無病找罪受。然而如果缺乏適當的危機意識也不行;如果運動之前沒有想到動傷害的可能性與嚴重性,便無法下定決心做好熱身拉筋等防護措施;如果有高血壓或糖尿病的家族史,而缺乏「有一天也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危機意識,便可能錯失了許多早期發現並積極控制在最輕微狀況的機會;而我們知道,人生一輩子不可能沒有意外,就好像健康不可能沒有外來挑戰與內在老化一般;如果及早警覺,無論是退化性關節炎或者骨質疏鬆,能夠決戰於來戰之前,也就是青壯年的時候就開始注重營養的攝取與適度動的習慣,這遠比有一天把醫師的「診斷」視為「判刑」要來得智慧多了;因為,畢竟醫師只是說出真相,而結果是自己造成的呀!並對惡化的醫療資源應有危機意識,應視自己的健康狀況量力而取,則使用資源是自己的權益,但節約資源更是自己的義務。醫師應對變遷中的社會,必然對傳統醫師的角色「有更高期許與質疑」有危機意識,除了治療上要多說明解釋外,更要多扮演教育諮詢甚是分擔苦痛的角色,則成功轉型是快樂提供專業服務的基石。醫療主管單位應對理想的醫療規定與制度落實在現實與傳統相互激盪的環境時,所將遭遇的困難與阻力有危機意識,不能一面高喊理想,卻執行最缺乏理想的辦法。但願所有看到洪水吞噬工人卻自己無能為力的人,不要只責怪別人沒有危機意識,而忘了自己一樣犯了同樣的錯誤。記取教訓,反躬自省,並採取作為,或許下次洪水再來,我們可以不必期待諾亞方舟的神話。
2006-03-11 17:53:14 · answer #2 · answered by Tea 7 · 0⤊ 0⤋
嗯~麥帥為子祈禱文裡~
有一段話還蠻符合「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內容如下↓
「我祈求你,不要引導他走上安逸舒適的道路,而要讓他遭受困難與挑戰的磨練和策勵。讓他藉此學習在風暴之中挺立起來,讓他藉此學習對失敗的人加以同情。」
PS.其實我覺得整課都是在講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如果覺得合適的話不妨去看看整篇課文吧~
雖然說不太像是例子
不過他還蠻接近我們的這個時代吧~
2006-03-11 16:51:29 · answer #3 · answered by Q 2 · 0⤊ 0⤋
范仲淹從小讀書就十分刻苦,21歲去山上的醴泉寺讀書,經常一個人伴燈苦讀,每到天快亮了,僧人們都起床了,他才和衣而臥。那時,他的生活極其艱苦,每天只煮一鍋稠粥,涼了以後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拌上一點兒韭菜末,再加點鹽,就算是一頓飯。但他對這種清苦生活卻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書中尋找著自己的樂趣。後來他到睢陽(今南京)讀書,每日焚膏繼晷,縱使三餐不繼,仍專心力學;如此苦讀五年,終於登進士第,范仲淹就是在這樣苦環境中治學有成。
2006-03-11 16:34:20 · answer #4 · answered by ♀妮卡 3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