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心理學當中的精神分析學派代表人物就是佛洛依德。他所提出的人格發展論將人格的發展分為五期:口腔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兩性期我的問題是在第三期性器期是以三到五歲的兒童為主,這時期的男孩會有「戀母情節」、「閹割恐懼」而認同父親;女孩會有「戀父情節」、「陽具羨慕」而認同母親。我想問的是為什麼三到五歲的兒童會有「閹割恐懼」、「陽具羨慕」或是「戀父戀母情節」的現象呢?在佛洛依德的看法應該要如何來解釋這一個時期的人格發展現象?

2006-03-05 11:52:47 · 5 個解答 · 發問者 ? 6 in 社會科學 心理學

不會吧!都沒有人會回答嗎?有沒有心理系的啊,應該是你們的專業領域吧!

2006-03-05 18:55:19 · update #1

心理學的幾個主要派典當中,的確精神分析論佛洛依德的學說最常被人詬病,因為他的學說太過於「泛性論」,但他仍然在心理學人格發展的領域中佔有一席地位,可見其學說一定也有被肯定之處!

2006-03-06 01:27:49 · update #2

tempsgagneur ,這位大哥,為什麼不將您的答案寫在答案欄呢?要寫在意見欄,如果只有你回答,也許就是你是最佳解答呢!

2006-03-06 15:23:13 · update #3

5 個解答

這種「分期」是對佛洛依德最大的誤解之一,如果說「三到五歲的兒童會有閹割恐懼」,那難道青少年就沒有?成人沒有嗎?並不是說我們過了「那個年齡」,那些階段就不見了。所謂「閹割恐懼」,並不是說「三歲的孩子會有,而成人已經過了這個階段」,我覺得不是這樣講,而應該這樣問:

「我們如何理解,做為成人的我們,每個人身上存在著這『閹割恐懼』的部分?他們在正常成人身上如何變形?又如何在精神官能症狀或在夢中展現?」

2006-03-06 09:47:14 補充:
另,所謂的「泛性論」,我覺得以精神分析的觀點來說,是指「在人類形形色色的各種活動中,都找得到
『性』的蹤跡」。這才是精神分析的觀點。

但並不是說:「人類的所有一切只能化約為性」,「性就是一切」或「性就可以解釋一切」。這些看法並非精神分析的觀點,但常是一般大眾的誤解。

此點請見Laplanche的Problèmatique V: La transcendance du transfert, p.213-214(法文著作)。

2006-03-06 09:54:25 補充:
在中文資料方面,可見「精神分析詞彙」(行人出版社)關於「性」的詞條。(第475-478頁)

「在精神分析的經驗與理論中,性不僅指稱依賴於生殖裝置運作之活動與快感,而且包括一系列自童年起即已出現的刺激與活動。這些刺激與活動取得一種快感--不可被化約為基本生理需求(呼吸、飢餓、排泄功能等)之紓解--並以組成物的方式存在於所謂正常形式的性愛中。」

2006-03-06 09:54:36 補充:
這裡的重點:
1. 精神分析的「性」,指的是「嬰兒的性」(或譯「兒童性」,infantile sexuality英文或sexualité infantile法文)。不可以用成人的「性愛」一詞去理解。
2.重點在於器官的「快感」,但絕不僅限於生殖器官。
3.成人的「性愛」必須以「嬰兒的性」的角度去理解,而非反之。

2006-03-12 11:12:41 補充:
請容小弟以下的嘗試回答中,穿插一些個人對此問題就精神分析觀點上的看法:I          不管所謂「伊底帕斯情結」或「閹割情結」的「情結」一字譯自英文的complex、法文的comolexe或德文的Komplex,故應作「情結」。II         伊底帕斯情結(Oedipus complex)到底是戀母或戀父,弒父或弒母(也許應該說「恨父」「恨母」比較恰當),或者以上皆是?或者,在男孩與女孩身上有不同的表現?這個問題非常複雜,僅先簡單闡述:l             就「伊底帕斯」一詞出處的古希臘悲劇(作者:索福克里斯Sophocles)而言,原始的劇情是「弒父、娶母」。佛洛依德在引用此劇,並發展出後來眾人皆知的「伊底帕斯情結」的時候,其原始的意涵是「男孩對母親之愛的衝動+對父親之恨的衝動」。但在臨床上,即使是男孩(女孩的情形更複雜,稍後略述),也很少是單純的「戀母+恨父」,如同佛洛依德自己指出的(註),「戀母+恨父」的說法只是一種簡化,在小男孩的經驗層次上,也可能以「戀父」(對父親的好感)與「恨母」(對母親的妒忌與敵意)的型態出現。而在日常生活中,尤其當男孩開始進入小型的社會生活(例如,小學班上的人際關係),所謂「父親的象徵」與「母親的象徵」更是變化多端。或許我們只能說,「伊底帕斯情結」描繪了兒童在三角關係中的處境。l             那麼,如果男孩是「戀母恨父」,那麼女孩是否就是「戀父恨母」?佛洛依德早期以為是如此,而且容格(Carl Jung)甚至在1913年同樣從神話中提出Electra complex(伊蕾克特拉情結,另譯伊蕾特情結),以「戀父恨母」作為女孩相對應於伊底帕斯的情結。但事實上,此點被佛洛依德否認,他認為女孩仍有伊底帕斯情結,但是較為複雜,但絕非「男孩之伊底帕斯」之相反版本。限於篇幅這裡不詳述原因。對女孩的伊底帕斯情結,尚有克萊茵(Melanie Klein)等人的重要論述,對佛洛依德的說法提出修正,但也絕非簡單的「戀父恨母」。l             儘管有著這些複雜性,我們仍然可以問:「為何伊底帕斯情結的原始意涵是戀母恨父?」II..1      對嬰兒來說,母親不僅是溫情的來源,而且是己身之出處(儘管大多只是模模糊糊的知道);因此對嬰兒來說,「回到媽媽身體裡」或者有時只是「回到以前那個黑暗但溫暖、平靜祥和的洞穴裡」是一個強而有力的想像。II..2      而男孩在進入陽具期以後:1. 知道男孩和女孩身體構造不同,男生有小**,女生沒有;2. 媽媽沒有小**;3. 男生會和女生「結婚」(雖然他不完全清楚結婚以後幹什麼),結婚以後就可以「永遠在一起」,可以生小孩(和我一樣的小孩!)II..3      如前面幾位大大所說,兒童和母親會有特殊的依附關係。出於對母親的溫情,會有一系列相關的幻想:「永遠和媽媽在一起」、「把小**送給她」、「送她一個小孩」等等,這些幻想,和前述「回到以前那個黑暗但溫暖、平靜祥和的洞穴裡」這類的幻想息息相關。II..4      但在這些幻想中(例如,永遠和媽媽在一起),第三者的介入卻是一個干擾(這第三者通常是爸爸),尤其經驗上,孩子往往會注意到,對媽媽而言,爸爸比較重要。II..5      這些幻想以及所伴隨著挫折,以及和父親相關的「閹割焦慮」(見下),大致上形成所謂伊底帕斯情結的原始版本。但當然,隨著每個孩子實際經驗的不同,或許也有某些先天上的差異,每個人在「經驗層面」所形成的伊底帕斯情結也不相同。III       所謂「性器期」,英文是「phallic stage」(譯自德文的phallische Stufe),phallus這個字事實上是「陽具」的意思,而不只是「性器」。l             陽具與性器有何不同?正因為對三到五歲的孩子來說,我們戲稱的「小**」(或者父親的「***」)之重要性遠遠大過單純的「排尿器官」或「性器官」(大多數的孩童當然不會清楚意識到所謂的「性器官」是什麼,但從大人身上,透過開玩笑、責罵、譏諷、禁忌等等,總對孩子傳遞出某種模糊的焦慮或興奮)。我們常常看到小孩子(尤其是幼稚園年紀)在比較「誰的尿尿射得遠」,或者小女生學小男生站著尿尿,這些行為當然都透露出,在這個年齡的孩子心理,圍繞著這「小**」的意識或潛意識的幻想。l             為什麼是「三到五歲」?必須從一般兒童的運動發展來看,因為一般兒童能夠自行控制小便大約是兩歲到兩歲半左右,在此之前,他只能知道「尿尿了」或「大便了」,但有時控制得成功,有時不成功;只有當他能夠控制自如的時候,尿尿成為他的一種「成就」(別忘了尿尿大便是嬰兒來到這世上的處女「作品」!),他開始會注意到這尿尿的器官,並以其凸顯於外而引以為傲。(未完待續)(由於回答限2000字以內,以下回答貼在意見欄)

2006-03-13 03:15:08 補充:
那麼「閹割焦慮」又是什麼?所謂有獲得就會擔心失去,小男生既然發現身上有個引以為傲的「小**」,他同時也會注意到:(1)不是每小孩都有小**,有的人沒有(2)大人也都不一樣,爸爸的好大(別忘了是以小孩子的觀點),媽媽沒有?小男孩心裡當然會充滿各種疑問,有時他也會問大人,但也許常常得不到他滿意的答案;也許他會自己解釋:「小女生還小,她還沒長出來」、「她長大以後就有了」、「媽媽以後也會自己長一個小**」等等我們想得到或想不到的答案。但是想必大家會同意,在這些答案中的背後,隱藏一個可怕而揮之不去的可能性:她們不乖,被爸爸(爸爸的那麼大!)切掉了。而如果這事會發生在別人身上,也就會發生在我身上!

2006-03-13 03:15:49 補充:
這種可怕的想像當然很有機會被大人強化,就像我們常常恐嚇這個年齡的小男生:「你再不聽話,就要把小**切掉!」但是,這種來自大人的經驗並非是「閹割焦慮」的必要條件。因為閹割的想像是原本就存在的(如一種平常認為不太可能,但是極為可怕的預言)。

2006-03-13 03:16:09 補充:
對女孩而言,情況比較複雜。女孩當然有自己的泌尿器官與性器官,然而非常隱密,重要的器官大部分藏在身體之內;和小男生相比,她們比較自覺缺乏「可以炫耀」的東西。她有可能如前述發展出和小男生類似的、關於閹割的想像;但是對她來說,「沒有陽具」(閹割)是個事實,她必須去接受這個事實;或者,她發現陰蒂的存在(並且伴隨快感),在幻想將陰蒂提升到相當於小男生的陽具的地位。至於陰道在女孩的心性發展中的地位,眾說紛紜,佛洛依德認為「女孩不認識陰道」,但克萊茵反對此觀點。在此不繼續討論。

2006-03-13 03:19:37 補充:
「陽具羨慕」(penis envy)的「羨慕」一詞容易引起誤解,事實上envy除了「羨慕」,也包括「嫉妒」等負面意涵。我比較贊成如「陰莖嫉羨」之類的譯詞。
陰莖嫉羨也從閹割焦慮而來:「他有小**,為什麼我沒有?」當然以成人的觀點會說「可是女孩的陰道也很特別,還有陰蒂、陰唇、子宮、卵巢等等,女生才是多采多姿……」這些話在大人的世界當然很有道理,但這並非兒童的邏輯。對兒童來說,看得見的遠比看不見的重要。

2006-03-13 03:19:53 補充:
陰莖嫉羨有好幾種發展形式,如:希望自己體內有個陰莖(對兒童來說,等同於「有個小孩」)、希望自己的陰蒂像個陰莖、對母親的怨恨(因為她沒給自己陰莖)、愛的對象轉向父親等等。
如前所述,女孩的性心理發展較為複雜,而且較有歧見,暫不在述。

2006-03-13 03:21:32 補充:
說到底,這些精神分析的理論都是從臨床經驗而來,所謂的精神分析的「臨床經驗」,既不是一般的「精神科臨床」(看門診、開藥、和住院病人會談),也不是「心理學臨床」(一般每週一次、面對面的心理治療很難達到一般精神分析的「深度」,更不用說一般醫院中佔大多數的實務,事實上是心理衡鑑),而是在某個合適的框架下(通常是分析情境),從自由聯想開始,透過某種近乎「夢」的工作方式,對「潛意識」(這個詞幾乎被用得浮濫了)的運作達到一定程度的理解(這當然是非常概略的說法)。從這種臨床經驗出發,論述才會慢慢浮現出其意義;否則,這些所謂精神分析的「理論」,難免像是一堆不知所云或自圓其說的廢話。

2006-03-12 06:12:41 · answer #1 · answered by ? 6 · 0 0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qoozoo09260.pixnet.net/blog

2014-10-07 13:38:32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其實關於為何什麼會有「戀母情節(Oedipus Complex)」與「閹割焦慮」,以及「戀父情節(electra Complex)」與「陽具羨慕」,我認為這涉及整個Freud的人格理論建立,至於為什麼引用這名詞,以及如何和閹割焦慮等湊在一起,這大概就要問Freud本人是如何想到的吧!xp

Freud的理論建立是源自於他對病人以及自我分析而建構出來的,簡單的說是以自己的觀察與歸納等等創造出他的理論。然而Freud的人格理論中有一個觀點是,「本能是一種精神能量」,所以,有所謂的「生之本能」和「死之本能」,而「生之本能」包含了自我本能(人類保護自己的傾向)與性之本能(人類保護種族的傾向)兩種,而性之本能的精神能量稱之為「原慾(libido)」。而原慾所在身體的部位稱之為「敏感帶」,然而人類的發展中,精神能量多集中在某一地方,但是在毎一個階段的敏感帶都不同,因為精神能量是會移動的。

而在發展中第一個階段「口腔期」即是說明了最敏感的地方是「口」,其次是「肛門」,再來就是「性器官」。至於為什麼在這段期間的敏感帶是性器官,可能是因為男孩再生理上的發展正好在這段時期是發展到能勃起,而在這個部位新的興奮導致對生殖器官更感興趣。所以就產生了性器期,同時Freud對於這時期的解釋,就以性器官為中心。

至於人格發展方面,在這時期的孩子正處於性別認同的發展,所以Freud就以依底帕斯情節(Oedipus Complex)與戀父情節(Electra Complex)等來解釋,說明為什麼男孩會認同自己是個男生,而女孩會認同自己是個女生。其歷程與關於戀父/戀母情節大約就如上面那位大大所言,恕不再述。

當然在性蕾期時的發展若是成功,就是會有成功的認同,內化父母的價值與正項特質到自我(ego)中;反之在這階段若發展不好,以Freud的觀念稱之為「固著(fixation)」,則就會發展出「性蕾性格」。

2006-03-07 00:23:59 · answer #3 · answered by kit 4 · 0 0

從那講起好,其實小孩一開始都是認同母親的也就是戀母,後來才有戀母
或戀父!
男孩會有「閹割恐懼」是因為他發現不是所有的人都有陽具,在他的認知
裡,沒有是被切掉的因而產生恐懼,而你上面說的〝「閹割恐懼」而認同
父親〞就是出於這裡,男孩因為愛戀母親深怕被父親報復,閹割他的陽具
而學會認同父親,這裡會發展成喜愛母親而認同父親,而有男孩的行為,
如果這裡出問題,就是說無法認同父親而有男人的行為,就糟了。

而當女孩發現男孩有陽具而自己沒有時就會產生嫉羨就是所謂「陽具妒羨」
,這個問題我有想過,為什麼沒有就是一種欠缺,而不是疑~他有陽具,他
很奇怪!但後來肯定的是女孩知道男孩有陽具是值得羨慕的。這時的小女孩
會愛戀父親,而因為喜愛父親而認同母親,而有女孩的行為,這樣的發展才
會正常!
在這裡要說一下三到五歲性器期,這個真的不用太執著那個時段,這樣會有
很多疑問,只要知道小孩會有個時期會很注意他的性器官就好!

依底帕斯情節,真的很複雜我記得Freud還有說過女孩也會有「閹割恐懼」還
有很多複雜的東西!如造成同性戀、或精神官能症都與此時的發展有關!

2006-03-09 22:00:24 補充:
總覺得回答很簡要!><大家都說那麼多所以說一下好了,在佛洛依德的著作裡
他一直沒有特別介紹什麼是伊底帕斯情節(因該沒錯吧!)最清楚的闡述因該是在〝杜斯妥也夫思基與弒父者〞這篇小文章,kit大大最後一段因該也是出於這裡的描述但後面因還有一段,它的確被容納於「自我」,但這股力量是與自我相對立,所以在這裡發展成「超我」。
所以「本我」是與生俱來的,「自我」是從本我分化的,而「超我」從自我發展出來!

2006-03-06 00:13:22 · answer #4 · answered by Althea 3 · 0 0

~顏心兩走是為隱性~人是一種極度想隱藏自己內心的慾望深怕別人知道的生物,因此常會做出一些與內心慾望相反的舉動,例如當你喜歡一個人你可能會故意裝成對他很不屑深怕別人會知道你喜歡他.
3~5歲的孩童其實是極需要一個依靠,佛洛依德的理論我持保留的態度,據我所知小孩子不管男女大都會黏著媽媽,這跟一種"自立孤獨心理學"有關,在動物界裡所有的動物剛出生大都會緊跟著父母,這是一種本能..深怕被天敵給吃掉所以極需一個依靠(但也並不是每種動物都會這樣),也可能是因為母親長時間照顧幼兒,因而幼兒比較緊貼母親.

ps:前半段是對你題目的小小見解,後半段是我對你題目不認同的小小意見...我不是心理系的,只是內心的一種想法

2006-03-05 04:09:07 · answer #5 · answered by 阿義 1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