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台灣電影界宣稱的台灣四大導演是誰?他們分別拍過哪些知名的台灣電影?請各列舉2部即可。
2006-03-03 16:43:17 · 4 個解答 · 發問者 ? 7 in 娛樂與音樂 ➔ 電影
能被稱做四大導演的,必然都是從年輕奉獻到老年(或做到死為止),一輩子獻給電影的人。
換句話說,四大導演不可能是還在世的中年人。
而且我記得台灣四大導演是有「公認」的說法的。
不是影評人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大家各自表述的。
我徵求的是「答案」,不是「意見」。謝謝!
2006-03-04 15:05:15 · update #1
台灣影界四大導演是李翰祥、胡金銓、李行、以及白景瑞
#1台灣電影簡略始末(我想喜愛台灣電影的朋友都會想弄清楚吧!!),
4.是他們在台灣電影史上的地位及所在時期
1.台灣早期電影
日治時期,電影為政治工具,雖然台灣有製片廠,但規模不大,拍製日本民間故事為主,為黑白的默片,台灣主要影片仰賴日本進口,中國片受到嚴格管制。
2.光復初期電影
戰後的舊台幣時代,人民生活窮苦,看電影成為現實生活的避風港,除了傳統的布袋戲和野台戲外,電影成為最主要的娛樂,全省大約有一百五、六十家戲院,以國產片為主,包括走私大陸片、台語自製片和日本庫存片和美國片,民國三十五年實施電影檢查,日片銷聲匿跡,三十七年美國在台設八大公司發行洋片。
3.台語片興起
由於語言的關係,台語片雖然是小螢幕又是黑白片,但很受歡迎,民國46年為例,全年出片 123部,台語片有46部,佔三分之一以上,之後由於國語政策和電視與日片的夾迫之下,加上台語片創作和技術都無法突破,很多抄襲外片,一直走下坡,到民國六十年幾乎消失不見。
**4.國語片競放
從黑白到彩色,六○年代國語片可以說是百花競放,中影推出「健康寫實主義」,香港邵氏「梁山伯與祝英台」風靡台灣,李翰祥到台灣創立國聯影業公司,國語片品質和產量大幅提昇,成為台灣電影的主流,之後瓊瑤小說系列電影也是叫好叫座,大卡司的電影,如「西施」「還我河山」相繼投入,武俠片也名噪一時,如胡金銓的「大醉俠」「龍門客棧」,號稱台灣四大導演的白景瑞、胡金銓、李行、李翰祥,支撐六○年代大好時光。
5.七○年代繼六○年代的狂飆,李小龍的「唐山大兄」「精武門」驚動台、港,甚至美國掀起中國功夫熱,反共抗日政宣片也大行其道如「英烈千秋」「八百壯士」「梅花」,繼之而起有尋根系列如「源」「原鄉人」等,七○年代也是豐碩的時光。
6.八○年代初期則黑社會寫實電影當道如,「上海社會檔案」「女王鋒」,國語片漸漸走下坡,雖然有些健康寫實的清流,但國片疲態已然。
7.新電影楊眉
八○年代新銳導演紛紛加入,電影注入新血,如「光陰的故事」「兒子的大玩偶」「海灘的一天」「蘋果的滋味」「油?菜仔」很多改編自文學的作品也加入電影的新生命,中其新電影再接再厲推出新作品「童年往事」「我這樣過了一生」「戀戀風塵」「悲情城市」漸漸走出台灣電影獨特的路。
8.九O年代雖然台灣電影語言漸趨成熟但也不可避免的走下坡,著名的有「推手」、「無言的山丘」、「青少年哪吒」、「少年ㄝ!安啦」、「喜宴」、「歲夢人生」、「愛情萬歲」、「多桑」等好片,但一年發行不到二十片,可以說是欲振乏力。
9.豐原電影地圖
大台中山線碩果僅存的戲院「豐原大戲院」,十月三十日大手筆費千萬全新裝潢,座椅改為全台最高級情人座,更名為「豐原國際影城」,來迎接未來的挑戰。全盛時期豐原有七家戲院,包括豐原座、金豐、華津、豐中、大華、光華及富春,而玉山、豐原和總督是後來陸續開業的。值得一提的是慈濟證嚴法師的養父王天送先生,先後經營過豐原、富春、華津、金豐、大華、光華六家戲院。
10.電影的未來
台灣電影~有沒有未來,要國人先(1) 重拾信心,台灣有世界一流的電影人才,「悲情城市」的侯孝賢,「臥虎藏龍」的李安,還有張毅、楊德昌、蔡明亮等,屢屢在國際影展贏得大獎,要國人對自己的電影有信心支持國片。(2) 效法韓國電影,不純粹是商業也是文化,要用公權力介入,不要放任好萊塢文化侵略,學韓國提倡影藝水準、國際化,使文化產業成為產業輸出的主流 (3)改革影藝事業體質,結合電視、電影、唱片等,演藝事業成立集團,聯合港、中,甚至日、韓,將金錢、人力、物力集合,製造出一流的好片,對抗好萊塢的霸業,打入全球市場。(4)找回觀眾,從教育著手,從小學開始,給孩子對影藝有正式的認識,甚至納入課程,一路有專業的學校培養人才,將文化藝術、內涵納入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成為全民運動,創造國片的另一個高峰。
#2
這裡面有很詳細的他們四位導演的資料:
李翰祥 Li Han-Hsiang
http://movie.cca.gov.tw/PEOPLE/people_inside.asp?rowid=234&id=1
胡金銓 Hu Chin
http://movie.cca.gov.tw/PEOPLE/people_inside.asp?rowid=4&id=1
李行 Li Hsing
http://movie.cca.gov.tw/PEOPLE/people_inside.asp?rowid=7&id=1
白景瑞 Pai Ching-Jui
http://movie.cca.gov.tw/PEOPLE/people_inside.asp?rowid=5&id=1
還有四大導演同台合作的實驗性電影-喜怒哀樂
http://movie.cca.gov.tw/FESTIVALS/golden_01.asp?rowid=222
2006-03-06 01:27:15 補充:
純屬個人觀感啦!~
我不認為他們拍的電影是能代表台灣精神的,那是國片開始興起蓬勃發展的年代,但卻不是真的台灣自己的東西,而被香港跟中影的主流領著走。
我覺得新電影開始興起後的台灣電影比較有台灣精神,因為國片的沒落與艱困,使導演們有一個理想、使命感在,許多已經不在意是否賣座了,這時港片國片大陸片已開始分流,導演們深愛這
2006-03-06 01:27:24 補充:
塊土地,拍自己看見的台灣,自己看見的人生,拍的是寫實的台灣的東西,走的是台灣自己的風格,像背情城市、戲夢人生、戀戀風塵、多桑、我這樣過了一生等等都非常可以代表台灣精神,也皆藝術價值高,百看不厭的電影,雖然票房景氣跟以前60年代那種輝煌景像相差遠之又遠,但是拍出來的東西更有意義,國際評價也更高。
2006-03-06 03:00:11 補充:
恩恩,您提出的關於李行跟白景瑞的意見以及他們跟中影的關係等等,是我言論中的疏忽,在此致歉了。也謝謝你的意見。
關於李翰祥與胡金銓,這兩位加上前面兩位導演是"公認的"四大導演,並不是我自己認為的想法,而我想是因為他們那時候帶動起、支持台灣電影百花齊放的輝煌年代吧!!這種情況...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很常見。
2006-03-05 04:08:15 · answer #1 · answered by 0_0 1 · 0⤊ 0⤋
那李行和白景瑞呢?
他們的作品不是更能代表台灣精神嗎?更具時代意義嗎?(雖然得過的國際大獎不多)
再說李安近十年除了臥虎藏龍以外,似乎沒拍過台灣片,甚至沒拍過華語片。
而蔡明亮並非台灣人。
這怎麼能算台灣四大導演呢?
最重要的是,他們都太年輕了。
能被稱做四大導演的,必然都是從年輕奉獻到老年(或做到死為止),一輩子獻給電影的人。
你看歷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所有得主不是已故之人就是老到可以當李安的爸媽了。
這五個人都太年輕了。
2006-03-06 01:52:57 補充:
瀟瀟:
那麼李行的「街頭巷尾」、「王哥柳哥遊台灣」、「養鴨人家」、「蚵女」、「小城故事」和白景瑞的「家在台北」呢?
也不能描繪台灣嗎?
我也不喜歡中影,中影特別喜歡用電影教育台灣人,而不是娛樂台灣人,中影大部分的作品都太沉重了。
不過,它還是有不少好片。
再說,龔弘所提倡的「健康寫實片」難道在你眼裡一點都不寫實嗎?
2006-03-06 02:20:58 補充:
而且,難道中影不是台灣自己的電影公司嗎?你把它和邵氏並列,好像他是海峽對岸的一樣。
再說,李行和白景瑞這對師大同窗,後來還不是都離開中影,合組大眾電影公司了?他們跟中影的關係不算太大。
不過,我真正要問的是,李翰祥和胡金銓為什麼算台灣導演?他們雖然後來都移居台灣(胡金銓現在甚至是鄧麗君金寶山新家的鄰居),但是,他們事業的高峰期都在香港呀!他們明明是香港導演,怎麼有臺灣人硬把他們歸類為台灣導演呢?
2006-03-04 14:56:34 · answer #2 · answered by ? 7 · 0⤊ 0⤋
樓上的前三位我都贊同但是第四位我有疑義我的答案是:李安【喜宴】(1993年柏林影展金熊獎)【臥虎藏龍】(2000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 - 【臥虎藏龍】是〝台灣片〞,2000年的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臥虎藏龍】就是代表〝台灣〞參賽進而得獎的,而【臥虎藏龍】也是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史上〝惟一一部〞得獎的華語片侯孝賢【悲情城市】(1989年威尼斯影展金獅獎)【戲夢人生】(1993年坎城影展評審團特別獎)蔡明亮【愛情萬歲】(1994年威尼斯影展金獅獎)【河流】(1997年柏林影展銀熊獎)楊德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年東京影展評審團特別獎)【一一】(2000年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
2006-03-03 07:04:58 · answer #3 · answered by 啟承 7 · 0⤊ 0⤋
侯孝賢:悲情城市.戲夢人生
李安:喜宴.飲食男女
蔡明亮:愛情萬歲.你那邊幾點
朱延平:小丑.七匹狼
2006-03-03 00:51:46 · answer #4 · answered by md_168 3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