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在世時還沒有像現在有分什麼法門那佛陀在世時弟子是怎麼修行的啊?
2006-03-03 05:38:38 · 6 個解答 · 發問者 Jason 4 in 社會與文化 ➔ 宗教信仰與靈性
佛曰:不可說!不可說!
即意一切善法皆萬物眾生之不同修行型態,不一定要用什麼方法才可修行,或用什麼法道才可成正果,要知道苦提是本無樹的,那為何會有苦提呢?
每個人在不同的環境遭遇之下對於自身的修行型態也會有不同的改變就是"萬法無象",是沒有一個固定的修行方式的
2006-03-09 05:29:19 · answer #1 · answered by 一路走來 2 · 0⤊ 0⤋
以五蘊之法,心定為鏡,以沒有開始及結束的時間(例如您現在的前後各1000年),以及沒有空間大小的限制,觀照身心及世間一切的因緣關係,也就綜觀
發現自性後,時時刻刻了了分明每個意念,並以八正道端正身口意而去除習氣,使心清淨至寂滅處親見本性
此路要先斷見惑知自性為何,後修行斷思惑而明心見性
2006-03-03 17:44:36 · answer #2 · answered by 213 7 · 0⤊ 0⤋
想像如果只有人,沒有任何宗教,就沒有任何問題,因本就在真相中
所以問題只在人,自已身上而已,只有自已困住自已,
弟子如何修行的,我認為也未必照佛陀的法,
基於實相即在眼前的真相中,所以不須修行
一開始即解脫,不是慢慢修行,有目地的,徙增心裏的衝突
參考
2006-03-03 12:34:39 · answer #3 · answered by 心物 1 · 0⤊ 0⤋
金剛經.愣嚴經.的白話文解釋中 說的很清楚
http://book.bfnn.org/article_09.htm
文章名稱(依楞嚴經章節排列) 著作、主講等
大佛頂首楞嚴經
大佛頂首楞嚴經白話 北京社科院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 宣化上人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海仁法師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圓瑛大師
大佛頂首楞嚴經譯解 王治平居士
大佛頂首楞嚴經正脈疏 交光大師
大佛頂首楞嚴經妙心疏 守培法師
大佛頂首楞嚴經文句 蕅益大師
大佛頂首楞嚴經研究 太虛大師
大佛頂首楞嚴經攝論 太虛大師
正法的代表
宣化上人
楞嚴大意 太虛大師
楞嚴經通議 憨山大師
楞嚴經懸鏡 憨山大師
楞嚴義燈(楞嚴經題要釋) 斌宗法師
楞嚴經七處破妄十番顯見 文珠法師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大勢至念佛圓通章要義 李炳南老居士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白話及註釋 王智隆居士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親聞記 淨空法師
大佛頂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淺釋 宣化上人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義 靜權法師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義
文珠法師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錄 會性法師
佛堂講話第三輯(念佛法門與大勢至圓通章) 道源法師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今譯淺解 毛凌雲居士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 續法法師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講義 慈舟大師
勢至圓通疏鈔菁華 淨空法師
大佛頂首楞嚴經清淨明誨章講記 淨空法師
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淺釋 宣化上人
楞嚴經講話(四種決定清淨明誨) 悟慈法師
楞嚴經清淨明誨章親聞記 淨空法師
學佛必修的課程——四清淨明誨 文珠法師
大佛頂首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舉要 黃念祖居士
耳根圓通法門 元音老人
觀音法門 文珠法師
楞嚴經五十陰魔淺釋 宣化上人
2006-03-02 19:09:24 · answer #4 · answered by 長胤 6 · 0⤊ 0⤋
依國內外許多學者,以及印順法師的研究得知,現在南傳東南亞的原始佛教,是比較接近。現在南傳原始佛教( 在部派佛教中的上座部 ),出家人每朝托鉢到信徒家門口乞食,過午不食,當然下午及晚上沒吃飯。嚴格一點的是日中一食。聽說以前更嚴格,托鉢過七家沒有食物,那天就沒有進食。持戒、禪修、修智慧是佛教三學。禪修又分寂止禪( 四禪八定 )及內觀修行( 參考大念住經 )。修習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是一項重要修行。通常以慈心觀,誦慈愛經為每天必做功課。四部阿含經是重要經典。修行的果位從初果須陀洹到四果阿羅漢,加上四個証果前的向位,從向初果到向四果,合稱四雙八士。佛陀五百阿羅漢弟子又依能力不同,又分慧解脫、俱解脫、得三明等三種阿羅漢。九十位是得三明,九十位是俱解脫,其他是慧解脫。
2006-03-02 18:31:49 · answer #5 · answered by Tomas 7 · 0⤊ 0⤋
>那佛陀在世時弟子是怎麼修行的啊?
「皈依三寶」
善男子!為破諸苦,斷除煩惱,受於無上寂滅之樂,以是因緣受三皈依。
佛陀指出:佛法僧三寶都是與斷除煩惱和痛苦有關。
“佛”是能為眾生解說斷除煩惱和痛苦的方法,究竟解脫的大成者。
“法”是能斷除煩惱的因,出離生死苦的憑據。
“僧” 就是繼承正法,修持斷除煩惱的因,而達致真正解脫的出家修行者。
「聞思:佛陀依於次第所說的教法」
在原始經典中所敘述的「依於次第說法」,其教說是釋尊對佛教一無所知的凡夫,從通俗的說法開始,逐漸趨向佛教獨特的說法,使之得到佛教初步證悟之法眼─須陀洹果。
此種說法是定型式的,於原始佛教多處敘述,首先是
(a)依施、戒、生天三論,使之明白所謂善因善(樂)果、惡因惡(苦)果的善惡因果業報說;其次
(b)說欲的過患、離欲的功德,令離自我中心的我欲、我見;最後
(c)說苦、集、滅、道四諦,令之明白作為佛教獨特的世界觀、人生觀的緣起道理。此即三階段的指導法。
第一階段(a)是依因果的道理令離邪見。
第二階段(b)是令離自我中心的我見。
第三階段(c)是依遠離迷信邪教的佛教正確之教理,令得遠離塵垢的法眼─初步的證悟。
「修行 :依四聖諦,行四念住,修八正道」
苦諦:是要人們正確地認識苦惱以及眾生所面臨的苦惱。
集諦:是正確地認識苦的原因和理由。
滅諦:是滅去苦惱之後的正常狀態。
道諦:是要使有苦惱而無益的心,轉向無苦惱而有益的理想境界的方法。
當面對世間的種種苦難和誘惑,我們需要一個洲嶼作為修行的城堡,而佛陀告訴我們,四念處就是這修行的城堡。四念處,又名四念住,是佛教重要的修行法門。「念住」或「念處」 是讓心念集中安住於一處,以防止雜念妄想生起,繼而憑藉如實觀察心所專注之處,而證悟真理的修行方法。四念處就是以身、受、心、法作為心念專注之處。
八正道也可歸納於三學:
慧學:正見、正思惟。
戒學:正語、正業、正命
定學:正念、正定
(正精進,通於三學)
「證悟」
所謂證悟,是指遠離錯誤,了知真實,到達理想。藉由證悟,能遠離阻礙理想的煩惱障礙,脫離其束縛,到達理想的境界。此稱為「解脫」,其狀態亦稱為「涅槃」。
一、〔阿羅漢〕我的弟子,充分了知一切教法者,諸漏盡滅故,於現世能自證知、作證、具足住於無漏心解脫、慧解脫。
二、〔阿那含〕一切教法未能充分了知的一部分人,五下分結遍盡故,成為〔色界、無色界的〕化生者,不再從彼世界返還〔欲界〕,即於彼處般涅槃。
三、〔斯陀含〕一切教法未能充分了知的一部分人,三結遍盡故,薄貪、瞋、癡故,成為斯陀含,再來此世界一次,即終其苦。
四、〔須陀洹〕一切教法未能充分了知的一部分人,三結遍盡故,成為須陀洹,為不墮法,決定成正覺。
附註:
「緣起法」
緣起法是佛法的標誌,是佛陀解釋一切事物出現和運作的道理,也是修行解脫的依據。通過對緣起法的理解,我們便能培養出正見和智慧,繼而能斷除煩惱和痛苦。佛陀在菩提樹下,就是如實觀察緣起而證得無上正覺。
緣起法又名因緣法。在此,「法」是解作道理和法則。「緣起法」即事物乃憑藉因緣的和合而得以生起的法則。「因」有種子的含義,意謂事物的出現是有其前因後果,又或是在因果相依的情況下而出現。例如,瓜的種子種出來的必定是瓜。「緣」即輔助條件。孤因不會生果,必須眾緣和合才能引發因的潛能,令果報生起。例如,瓜的種子發芽,必須有水、氣溫、土壤等輔助條件和合才能結出瓜果。若條件不具或不能和合,將直接影響果報的出現。例如,水份不足,會令瓜果枯乾乃至死亡。
緣起法是佛陀如實地觀察生老病死的因緣,而證悟出來的道理。在經典裡,通常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四句偈來解說緣起法。意思是:因為有此因,才會有彼果的生起;此因生,彼果自然現生。若因緣改變,果自然亦隨之改變;若因緣息滅,果報也自然不再出現。佛陀指出:一切眾生的生死輪轉,都是依據緣起法而運作。例如,眾生因為有「無明」,所以造業,以致有生老病死的六道輪迴。若「無明」滅,則「行」自然息滅,而生死輪迴的苦果亦隨之而滅。
緣起法並非由佛陀創造,而是由他「自所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說,開示顯發。」所以,緣起法的真實性是客觀和普遍的,所以說:「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意思是說 「緣起法)的道理(此法),無論是有佛出世與否,也是恆常安住於十方世界(法界)。
2006-03-02 18:26:58 · answer #6 · answered by 南無 3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