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如何透過「『三性』轉為『三無性』來破『識』」呢?
懇請前輩大德以簡單白話文舉例說明指導。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感恩~感恩~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2006-03-02 01:03:55 · 5 個解答 · 發問者 surfing 2 in 社會與文化 宗教信仰與靈性

5 個解答

《特別回應》
末學愚昧,就試以虔誠粗淺簡單的白話文回應大德:
行者問:『三性』,
末學問:有沒有【性?】有沒有【八萬四千性?】
行者問:『三無性』,
末學問:有沒有【無性?】有沒有【八萬四千無性?】
行者問:『識』,
末學問:有沒有【識?】有沒有【八萬四千識?】

末學總認為簡單就是美,那管它:
『三性』『三無性』『識』【八萬四千性?】【八萬四千無性?】【八萬四千識?】

『圓覺經中』
佛曰:「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痴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痴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

末學愚昧謹以虔誠粗淺簡單的白話文陳述凡夫俗子所見心得;
『圓覺經中佛曰:清淨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即說明:萬法唯心〈一心〉所造,『一心』既能生『八萬四千法.....』,【如能由『萬法外相』反觀回『一心』,即是回歸『不二』。】

那個『一心』,即是『不二』,
「用及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
「不取、不捨、不染著。」
本就清淨,本來無一物,
何來『三性』『三無性』?
又何來『識』可破呢?

2006-03-02 20:54:15 補充:
*****錯字更正 *****那個『一心』,即是『不二』,「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不取、不捨、不染著。」本就清淨,本來無一物,何來『三性』『三無性』?又何來『識』可破呢?

2006-03-03 13:14:09 補充:
對於善根福德因緣不足者不解經義又貢高我慢者執著名相鑽牛角尖者欺師謗祖戲論正法者他也不會了解鄙意末學無能無法回應阿彌陀佛

2006-03-03 13:22:32 補充:
知之為知之
是真知
不知為不知
是真知
不知之以為是真知
是真ㄓㄨ

2006-03-04 11:50:51 補充:
呵呵
大浩呆善知識真不呆
末學只會放自家的牛
末學只會自掃門前雪
不知從那來的野牛
不走正道拜斜師
喝佛罵祖一家族
佛說方便牠隨便
末學也沒法度
他要磨
就由他

【末學還真懷念u6、小普家族,少了他們來扒糞,真沒趣!】

2006-03-01 23:51:29 · answer #1 · answered by ? 5 · 0 0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

2014-08-04 11:25:38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女朋友放不開就買.春藥讓她發浪!
性冷感嗎?讓妳馬上變蕩婦!!!
你還在等什麼?快來本站

http://17known.com

2013-09-06 22:47:42 · answer #3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以 "識" 轉 " 三無性 " 來破 " 三性"



哇哇哇 字數不足......

2006-03-07 01:46:13 · answer #4 · answered by ? 1 · 0 0

這是佛陀告訴善現菩薩有些修行人執著有一真如性的東西可由修行而得到,其實真如這種東西是無體性的所以說真如不可得。這是在說明圓成實性和勝義無性。『大品般若經』有六百卷之多,很多都是在講三性三無性的思想。還有,『大品般若經』中不僅有三性三無性的思想,甚至也直接使用了偏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和圓成實性的用語,這從玄奘法師所讀的『攝大乘論釋』卷第一中引用了『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中所說的三性三無性說,就可以察覺出來。
再者,『中論』的思想是以 『般若經』為根本,因此我們應該可以從『般若經』中來探求三性三無性說的源流才對。例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十六「初分辯大乘品第十五之六」中
「善現、名字、假想、施設、言說性不可得,故說名字、假想、施設、言說性不可得」。
又阿含部諸經說:尊者舍利子繼續說,佛陀曾說除了眼觸以外其他耳、鼻、舌、身、意觸等所引起的各種感受(識)全都是因緣所生法。又說如果心能住於三摩呬多地進而對諸法如實作觀,就能對外境不起執著,得到解脫的智慧。這是在說依他起性和圓成實性。我們再來看『佛說聖法印經』(『雜阿含』)中
「解色無常,見色本無」
 (相無性)
「因緣所合致神識者,此皆無常,無有根本」
 (生無性)
這是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告訴諸比丘空性的道理。佛陀說由於外境是因緣所生的所以無常,有了這樣了解時,在我們眼根接觸外境當下,自然就會發現外境是虛幻不實的,因為它沒有根本,它只具有空性,這是在講相無性。佛陀接著又說,諸識的產生也是眾緣和合所致,沒有永恆不變的常性,沒有根本。這是以生無性來暗示外道「神我」的過失。又;『佛說水沬所漂經』(『雜阿含』)中所謂:
「若能諦觀察,思惟而分別,空亦無所有」
 (勝義無性)
這是佛陀在恆河邊波斯匿王所造觀名阿迎闍外,看見大水沬為恆河所漂時,對諸比丘說勝義無性的道理。佛陀說要是對諸法能再深入做正確觀察、正確思惟,並以智慧來決擇的話,就會發現「空亦無所有」。什麼是「空亦無所有」呢?這是針對二乘人說的。因為二乘人雖然證悟了諸法的空性,卻對空性起執著放不下造成遍空。如果要得真空一定不能住於所證悟的空性中,是這個意思。因此我們也可從『阿含經』中看出與三性三無性說有關的內容。所以把『阿含經』看做是三性三無性說的源流之一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接著我們再往上推向原始佛教,原始佛教所依持的經典是『四阿含』如果我們不能從『阿含經』中找到和三性三無性說有關的內容,那麼由唯識瑜伽行派所構築的三性三無性說就會失去佛教精神的一貫性,因此我們必須對『可含經』進行檢證。例如『佛說大集法門經』卷下旬(『長阿含經』)中「於諸色境,起著色心。不退不沒,未能解脫」
我們再來看看龍樹菩薩的『中論』,在「觀四諦品第二十四」中它用→
   「眾因緣生法 我說即是無
亦為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
來說明三性三無性的思想。這短短四句偈是驚天動地的,它不但充分表現了『中論』的整個思想體系,同時也充分表現了佛教的整個中道思想,可見語言、文字猶如「指月的手指」有它的方便、妙用之處啊!因此我以為如果有人經常如理思惟此四句偈,並對諸法進行觀察,這個人一定能得到大利益。現在為了方便讀者,我把『中論』的這四句偈和三性三無性的關係,用簡表列出。
【三性】
(1.)眾因緣生法※(依他起性)
(2.)亦為是假名※(遍計所執性)
(3.)亦是中道義※(圓成實性)
【空】
(1.)我說即是無異(空)由於空性、緣生法、假名
(2.)及中道皆成空
【三無性】
(1.)眾因緣生法=空(相無性)
(2.)亦為是假名=空(生無性)
(3.)亦是中道義=空(勝義無性)
其中有一關鍵語即「即是」,有一些初學者把它看成依他起性,其實不必那麼麻煩,用中國人的心情平淡的把它解釋為「就是」、「等於」就可以了。不必鑽牛角、有些歐美、日本學者專門鑽牛角尖、鑽出的結果是「佛陀無其人」、「大乘非佛說」、「無業果輪迴」、可憐。好了,所謂「眾因緣生法」它是說諸法的生起必假眾緣,不能單獨生起的意思,無疑的這是在說明依他起性。而「亦為是假名」是在說明為了方便引導眾生,使用語言、名相來解釋諸法、這就是屬於偏計所執性的領域裡。而「亦是中道義」,明顯地,這是在講圓成實性。此外『中論』又以「無」來說明三性中同時各具有三無性。因此把『中論』看做是三性三無性說的源流之一是很自然的。

2006-03-02 14:02:22 補充:
抱歉此文未完全貼上若想繼續看請告之

2006-03-01 16:48:16 · answer #5 · answered by 曼舒 6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