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教「讀經」可以同時兼具「戒定慧」三者的修行嗎?
若可,懇請以簡單白話文說明。若不可,又當如何呢?
敬請各位前輩大德惠予指導開示。感恩喔!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感恩~感恩~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2006-03-01 20:47:51 · 5 個解答 · 發問者 surfing 2 in 社會與文化 ➔ 宗教信仰與靈性
前輩【長胤】大德您好 阿彌陀佛!
感恩大德的提攜教誨啊!阿彌陀佛!
這「阿彌陀佛」若不「發心虔誠念」就如大德所言哩!
可真的是念/唸上一輩子都是沒用的。南無阿彌陀佛!
不才也只不過有這「碎碎『唸』」的雞毛把戲而已啊!
~續~
2006-03-02 12:26:05 · update #1
嗯!不錯的意見喔!有經唸又可以超度賺錢!感恩喔!
不過不知這樣會不會淪為類似日本的「葬式佛教」啊?
請大德原諒不才的無知無德。感恩喔!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感恩!感恩喔!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呵~呵~
感恩~感恩~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2006-03-02 12:29:39 · update #2
老兄!!
不知 要唸幾句 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才會成佛道??
如來好像是 菩提樹下靜坐悟道...達摩好像是都是靜坐入真空久久不動
千手觀音...道教仙祖....好像都是 靜坐入真空悟道的.....
您要學這種 碎碎唸 的本事...........真該去 .......
有經唸...又幫人家超度...又可賺錢 ....^^~
2006-03-01 19:59:35 · answer #1 · answered by 長胤 6 · 0⤊ 0⤋
敬告版主
世上沒那麼便宜的事
2006-03-04 17:43:56 補充:
呵呵
大大
末學早知
您很行的
您有抓到了
【末學對評價負責,並都會說明原因。這是上佛網秉持的心意!】
2006-03-04 07:28:09 · answer #2 · answered by ? 5 · 0⤊ 0⤋
再次感恩各位前輩大德善知識!阿彌陀佛!
感恩!感恩喔!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呵~呵~
感恩~感恩~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2006-03-03 08:29:36 補充:
不好意思喔!上面的「理解行證」修正為「信解行證」!
不過說「理解」其實還是沒有什麼不妥啦,同為「解」!
重點還是在於「解行並重」喲!這是重點!呵呵!感恩!
若有謬誤之處懇請各位前輩大德善知識惠予指導開示喔!
感恩感恩!非常感恩喔!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呵~呵~
感恩~感恩~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2006-03-04 15:54:42 補充:
前輩【明心 give me 5】大德您好 阿彌陀佛!
這「戒定慧」『不能只靠讀經』修行,
這『讀經可含有』「戒定慧」的修行。
所以光靠讀經修戒定慧的確是不夠的!
也就是說「世上沒那麼便宜的事」喔!
再次謝謝前輩【明心 give me 5】大德。感恩!
感恩喔!感恩喔!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呵~呵~
感恩~感恩~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2006-03-03 03:03:40 · answer #3 · answered by surfing 2 · 0⤊ 0⤋
[戒與定]都是由[心念]發起而見證於[行]!所謂[心想四成]++"....用心想;最多只有四成的成功率.還是要[專心一至的行],才能有最後的[行証]!![讀經]可以啟發般若智慧..可以增加[心念]的正知正見...但無法在[行証]上有幫助...遇到[境界],一考就倒!!例如..[心]說要[定],身上的[腎上腺素]已經發動...[心跳加速定不下來].又例如..[心]說不妄語.但口的習性已成..妄與脫口就出,馬上犯[戒]!!**所以[讀經無法同時兼具「戒定慧」三者的修行...若有,也是[跛腳鴨子]罷了!!
2006-03-01 20:11:18 · answer #4 · answered by charlie 7 · 0⤊ 0⤋
戒,是自發心的遵守規律;律,則含有他律規範之意。戒律不僅被奉為三藏之一,更是三學之首。佛陀一切經教,皆不出戒定慧三學,戒有防非止惡的功用,為修持之首要,依戒生定,依定發慧,慧可破惑證真,以此成佛。《菩薩瓔珞本業經》說:「一切眾生初入三寶海,以信為本;住在佛家,以戒為本。」受戒如同學生遵守校規,人民恪守法律一般,不同的是,校規、法律是來自外力的約束,屬於他律;而佛教的戒法,是發自內心的自我要求,屬於自律。
禪學淵源於印度,盛興在中國。禪學可概分為兩類:廣義的禪學是指西元前五世紀佛陀創立佛教開始,發展至八世紀的大、小乘印度禪,即所謂的「禪那」之禪;狹義的禪學則指發端於中國隋唐時代,而後開演為「五家七宗」的「禪宗」。
印度「禪那」,意譯為「靜慮」,或「思惟修習」,即:思惟真理,靜息念慮之法,其目的是藉由「四禪八定」的禪定基礎,禪觀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以達到涅槃清淨的聖果。中國「禪宗」的禪又稱「宗門禪」,以「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為宗旨。
「般若」是智慧的音譯,因為它的含意比世人觀念中的智慧還要深遠,人聞則生殷重之心。而智慧含義膚淺,有善有惡,有正有邪;般若是純淨善美的,是真實無漏的。所以根據譯經「五種不翻」的「尊貴不翻」法則,古來都直譯為「般若」,而少用「智慧」來表達。
般若是正見緣起,了悟諸法空性的智慧,《大智度論》說:「般若者,即一切諸法實相,不可破,不可壞。」有了般若就能認識「緣起性空」,進而能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成就佛道,所以般若是菩提之「因」。能夠認識「緣起性空」、「不生不滅」的諸法實相,就是般若。因此,般若是一種能透徹宇宙真相的智慧。
般若並非外來知識,而是眾生的清淨光明本性,是眾生的本來面目;般若是法身、實相、真如、自性、佛性的同義詞。佛性人人本自具足,因此六祖大師說:「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若能「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得般若。
2006-03-01 16:11:02 · answer #5 · answered by 曼舒 6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