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聞道「外不著相謂禪,內不動心謂定」,此言作何說明?
此處「外不著相,內不動心」之「禪定」依「般若」嗎?
懇請各位大德善知識以簡單白話文指導開示。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感恩~感恩~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2006-03-01 20:39:32 · 9 個解答 · 發問者 surfing 2 in 社會與文化 宗教信仰與靈性

9 個解答

善知識,明心師兄已說得很明白了,知道的就知道了。六祖壇經經文:善知識,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善知識,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淨名經云:即時豁然,還得本心。菩薩弁經云,我本性元自清淨。善知識,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學人們在世間的大染缸中,常常著相,常常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但就有那麼一剎那,忽然自己能知道自己著相了,忽然自己能知道自己是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了。那個動態的剎那過程,正是惠能大師告訴弟子們『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的那個的作用,所以惠能大師引用淨名經云:即時豁然,還得本心。菩薩弁經云,我本性元自清淨。上述這個『見』著相而能離相的過程,惠能大師稱之為『禪』。禪的真義以及另一個角度(一)禪或稱禪那為梵文,意為「靜慮」或「靜思惟」,六祖惠能示眾云:善知識,何名坐禪。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善知識,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善知識,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所謂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所以禪是個動態的過程,經過這個過程發現了生命的本來性質與功能,即「明心見性」。這個動態的過程,用開圓老師太的六字箴言形容最恰當,「感受、領悟、覺醒」,所以什麼是禪:禪就是「感受、領悟、覺醒」。感受,不離見聞覺知;領悟,是觀念的轉變,是生命層次的提升;覺醒,是付諸行動,我所應作,所不應作。底下用幾段有深義的經文及偈子,來說明為什麼禪就是「感受、領悟、覺醒」。(一)       雜阿含238經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於林中,入空三昧禪住。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汝今入上座禪住,而坐禪。若欲入上座禪者,當如是學:若入城時,若行乞時,若出城時,當作是思惟:我今眼見色,頗起欲,恩愛、愛念、著不?作如是觀時,若眼識於色有愛、念、染著者,為斷惡不善故,當勤欲方便堪能,繫念修學。譬如有人,火燒頭、衣、為盡滅故,當起增上方便,勤教令滅。若觀察時,若於道路,若聚落中行乞時,若出聚落,於其中間,眼識於色,無有愛、念、染著者,彼願以此喜樂善根,日夜精勤,繫念修習。是名於行、住、坐、臥,淨除乞食。是故,此經名清淨乞食住。 (二)       長老偈(巴利三藏經藏)第二品19  昆札勒長老偈小傳:昆札勒,舍衛城婆羅門種。青年時隨佛出家,但因心中不能平靜,遲遲未得果位。一天外出化緣,見到了修渠者、造箭人和做車輪的木匠。回來午休時回想起一路所見,心想:水可隨人意而流動,木可隨人意而變形,我為何不能調伏自心呢?於是專心修煉,終得羅漢果位。修渠者治水  造箭者調箭木匠鑿木料  持戒者調心 第四品45  拉瑪尼耶維哈爾長老偈小傳:拉瑪尼耶維哈爾,王舍城一長者之子,青春欲盛。一日見一班官差懲罰一個偷情的姦夫,知邪淫之罪過。後到佛處聽法,披剃為僧;但其情欲未斷,又貪享受。見信眾虔誠供養僧人,心中不安,便想還俗。時見一拉車的牛摔倒在地,復又站起。心想,牛尚且可跌倒而復起,繼續前進,我陷入煩惱之後為什麼不能重新振作,用力修行呢?於是向優波離懺告,之後努力修觀,終成羅漢。良牛甚馴服  累倒復站起智者亦如是  佛之聲聞弟 第七品63  帕克長老偈小傳:帕克,生於天臂城釋迦族。幼年時因風濕病致使一腿癱瘓,故名帕克(意為偏癱),治癒後其名未改。見佛回故里顯神通心生敬仰,出家到林中修業處。一天入村乞食,在一樹下小息時,見一鷹銜一片肉飛行,另一隻在後追趕;二鷹相爭,肉片掉落,被第三隻應捉起,卻又引得另外一隻鷹上來爭奪。僧見此情景悟出了道理:一切財產、名利,皆如此肉片一般,會引起諍鬥、糾紛,造成痛苦。唯有出家修道,才能斷貪證果。他邊行邊思,齋後午休時便證為羅漢。死者因貪欲  輪迴多苦淒當辦我已辦  當依我已依禪觀多喜悅  得達安樂地 二偈集第二品147  難達克長老偈小傳:難達克,占波城平民家庭出身,其兄名巴拉得。聽人說連闊公子三十億耳尚已出家,二人也便剃落為僧。巴拉得不久修得六通;難達克因不能入靜修觀,煩惱未盡,一時未得正果。一天,二人出寺在路邊經行,討論修觀問題時,見一夥商人趕車過路,一輛牛車陷入泥潭,牛奮力拉車,結果自身也陷入泥中。商人把牛卸下,給牠洗澡,餵牠草料,讓牛休息片刻,體力恢復之後再把車套上。牛猛力一拉,貨車出了泥潭。兄弟二人由此得啟發,難達克心想,自己也應如此從輪迴之泥潭中上岸。他以此修觀,很快成為羅漢。(一)好牛甚順從  摔倒復爬起忍受身痛苦  負載鼓勇氣(二)正遍知佛陀  得道有大智聲聞弟子我  如佛親生子請求我佛陀  是我如牛仔第二品148  巴拉得長老偈(一) 難達克快來  隨佛一起行常在世尊前  可聞獅子吼(二) 世尊同情我  故為我披剃今得羅漢果  無束無貪欲

2006-03-01 22:52:16 · answer #1 · answered by 生命愛徒 7 · 0 0

1就是外不著心,內不動相
2如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請詳述你的回答內容(又字數不足了 這樣應該足了)

2006-03-10 18:49:04 · answer #2 · answered by ? 1 · 0 0

ZZZZZzzzzz........睡在夢中+從夢醒來=去擾他人生夢境^.^""

2006-03-19 21:28:01 補充:
了知其意
左右難為
我文事小
眾生事大

去了又回的我文
末學己然無所謂
文不求究竟涅盤
因願生而不得已

前輩提醒~~~
末學感恩~~~


祝您~~人生旅途愉快~~加油!!

2006-03-05 09:19:12 · answer #3 · answered by 如是我聞&文 7 · 0 0

呵呵
讚嘆大浩呆大德說得好
末學饒舌
另一看法
心可以【安】,覺不可以【睡】要【醒】!

2006-03-03 09:29:30 補充:
睡覺!

覺醒!

2006-03-04 12:24:12 補充:
貪瞋癡三毒熾盛所感召!
覺醒!
放下!

2006-03-13 08:58:50 補充:
《特別回應》
末學愚昧,就試以虔誠粗淺簡單的白話文回應大德;
是您自己身體內的什麼東西在明白的告訴您「外不著相」的?
是您自己身體內的什麼東西在明白的告訴您「內不動心」的?
此處「外不著相,內不動心」之「禪定」,是不是就依「自己身體內的那個東西」呢?

【參考資料】
自見己過的能、心、自性、佛性、真如、不二、實相、法身、如來藏、本來面目、覺、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etc.....

2006-03-13 09:00:24 補充:
上面將軍老師說的才是究竟了義。
《末學只是磨牙兼玩耍!不了義。》

行者看明白了嗎!
祝福行者!

2006-03-19 22:00:04 補充:
《上面兩則原是末學回應ईअम्ह्अन्उओ 大德》
因吾善知識老師已有回應
故剪下改貼在下面意見欄
並非專為回應 (如是我聞)~文~ 大德的
不過回應也是要給大家指教的
有指教才有進步
對(如是我聞)~文~ 大德經常說三道四
說圓說扁也沒惡意
識者不瞞
瞞者不識
試探修行心得而已
越有程度者
末學才會越討教
大家加油吧

2006-03-03 04:27:29 · answer #4 · answered by ? 5 · 0 0

菩薩您對心經的研究成就無上智慧.

六祖壇經.
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
菩薩戒經云:我本性元自清淨.
善知識.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
自修
自行
自成佛道

參考資料
般若心經 六祖壇經

2006-03-02 13:13:33 · answer #5 · answered by ? 6 · 0 0

外不著相,內不動心
..依自性而行
一切相如船過水無痕
不注於心

2006-03-02 10:09:05 · answer #6 · answered by ? 5 · 0 0

此話出自六祖壇經.答案經裡已說.此不贅言.

2006-03-02 08:11:50 · answer #7 · answered by ? 6 · 0 0

禪與定不同!
禪,不一定要打坐,卻一定須有「定」的功夫!禪宗說「當下即是」,「當下」便是定的境界,有定的功夫也才有當下可說;能體證當下也才有承當、自在可言。禪宗的思想,與其說超越思想,倒不如如經所說:「不思憶」更為究竟!因為,能思想憶念,便難免妄執分別,所以禪是超越一切思唯、邏輯的,透過修習定的功夫,啟發明度無極,深觀法畢竟空,而能離於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免於煩惱痛苦,得到喜悅。
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裡所謂「應無所住」便是指「定」的功夫與境界而言,「而生其心」便是因定而啟之觀照,觀照一切諸法畢竟空,滅色離相,遠離顛倒妄想,見本來自性。請莫要以為觀照,只能在打坐中才能觀,古德說:調息能安心,離相得淨心,觀照實相妙心。

現在很多人學習禪定,打坐、禪七、練瑜珈等等,無非是希望透過修習定使身心平衡、中正安舒。但鮮少人能真正的透過定而體驗進入禪的核心,這其中當然有許多因素致使,甚而大部分的人們在修習時,根本不清楚「禪」、「定」、「靜坐」之分別。禪宗形容一個坐著卻不知所以然的人叫「守屍鬼」、「枯禪」,許多人則反駁說經上提道:「一念不生,即如如佛」。當然,經上所說是絕對毫無疑議的,只是「什麼都不想」與經上所說的「一念不生」是有相當大的不同的。這一點我們仍以金剛經上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為依歸來說明這道理;通常修習定都透過打坐、靜坐等方法來將心念止息,但上坐是定,下坐之後呢?當面對隨緣而至的境相時,還能將心念止於一處?且在剎那間的九百數心念生滅是不是能在定中一一觀照,就這樣來說便要將它「一念不生」與「什麼都不想」區別開來。而金剛經上所說「應無所住」則於一切時、一切處皆無妄想、分別、執著,這時候自性現前起用,但破執、不破法,離色滅相即是神通。一念不生是死寂嗎?換個方式來說:「應無所住,即如如佛」這樣便一目了然其中理趣了!故,坐下來,不是什麼都不想就好了,那或許讓你暫時得到離欲的安寧,但接著就必須講個保任的功夫!這在唯識學上也提到的,把前面六個識暫時壓伏住,甚至第七、第八識亦令暫時伏住,保持一個暫時清明的狀態直至色身殞滅,進入中陰時不至於隨父母交合之光牽引而流轉再墮輪迴!
坐下來既非是什麼都不想,那麼便要找一個目標,找一個「根本」!這裡便要談到「而生其心」,換一個方式說便是「觀想」。當然,【無住生心】原本一體,在這裡我們將其分作釋義以方便瞭解。觀想源於瑜珈,在印度稱作冥想,冥是集中深入透徹,想要作觀照來說;因為「想」並不能真的解釋他的理趣,因為「想」近於執著相境的原故,而其實觀照的目的在於自在、解脫,所以觀照的義趣在於滅色離相,亦即是「觀空」,使之破除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乃能得到真實解脫,而證悟自在。
觀,我們常說要向內觀,別向外求。這樣子說並沒有不對,只是仍顯得狹隘,佛法,是解脫之法;佛法,一體同觀真實法。是說修觀之時,應於一一觀法中,善能觀察一一法相,直趣無上菩提。我這一本心遍虛空盡是,遍虛空皆自我一真心之中,向內觀不異觀一切法,觀一切法不異觀此一心!所以,祖云:「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本心不是我一個人的,是十方三世諸佛菩薩皆同此一心,這稱作「隨光同合」。倘若你要找屬於我個人獨有的本心,那麼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是妄語,佛看眾生亦非是佛了!為什麼?因為倘若我這一個本心與婁蟻本心極微妙間若有些許不同,那麼即非是依般若平等智觀故。
依天台宗有析觀、體觀、次第法門觀、圓頓觀。觀有多種,但統歸稱說【觀門】,觀門趣旨粗略的說,在於離相滅色,也即是「何待花落始知空」。但,我們修學析空觀、體空觀…..說滅色入空,這空卻不是耽空溺寂。般若說空,大般若經處處說空,這一個空卻不是什麼都沒有,說真空妙有…..!?是沒錯,但怎麼樣真空?怎麼樣妙有?又或者我們說是空性、性空,可是空性怎麼觀啊?要去觀無相實相豈非是了不可得?要這樣死板板的去修止觀,不等於進了死胡同,比不修的人更糟!這裡,我們換一個方向來說空;現在我們既然以「禪」、「定」為主題,那麼便以禪、以定來說空。既然如此,我們不說「空」了,我們說「大」。怎麼說大,因為這一個空性,周遍沙界、曠兼無際、豎窮三際,那裡不是?你看這山河大地、一草一木,即如微塵之體亦覆如是,這是事法界。雖說相為依因仗緣而起,卻是同歸一理性,這便是理法界。佛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諸位,「正法眼藏」不是那個個人的心眼啊!您諸位的心眼有多大呢?觀我這一個小心眼,能說普門嗎?還能說要普度眾生嗎?菩提心就這麼一點大嗎?….. 世尊呵斥那是「焦芽敗種」!「正法眼藏」正是法,法是心,能於舉止動步,心不外馳,無有輕躁,常在正念成三昧,如法而行,能於境行盡見諸法空相,即如如來菩提心印。諸位還認為六祖所云「本心」; 世尊所說:「正法眼藏」與是您個人那不淨種子那麼小嗎?夠不夠大呢?所以說:「佛祖之道,教觀也。」又說:「一體同觀真實法。」既然無人我相、眾生相、壽者相,又那裏去找一個『我個人獨有的本心』呢?否則, 觀世音菩薩如何能觀世音呢!?

2006-03-02 01:20:21 · answer #8 · answered by ? 6 · 0 0

禪定度散亂。我們的心思很亂,禪定就是精神意志集中。《金剛經》上,須菩提尊者發心度化眾生,佛教須菩提尊者,度化眾生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定慧。經上講:「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六祖惠能大師的教學,也是根據這兩句話,但他說得淺:「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外不著相」就是不取於相,「內不動心」就是如如不動。你能具備這個條件,就可以度化眾生,什麼地方都可以去,什麼境界都可以接觸,因為你有定慧,不會被外境所轉,你有能力轉境界。沒有這個功夫,就去教化眾生,反而會被眾生度了。自己接觸外面群眾起貪瞋痴,合自己意思的生貪戀,不合自己意思的生瞋恚,這是沒有定功,沒有智慧。有定慧的人,順境不起貪心,逆境不起瞋恚心,始終保持自己心境清淨平等,這叫禪定。

禪定不是在禪堂裡面壁打坐,面壁打坐是教初學的。接受訓練之後,離開禪堂,在社會上也要像在禪堂一樣。在工作當中接觸各個層面,心地如如不動,不會被外境所轉,這是修禪定。《華嚴經》上,鬻香長者修禪定,是在最熱鬧的市場。所以,在家裡看電視,或在熱鬧場所唱歌、跳舞、看戲劇,都能保持「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是「禪定波羅蜜」。外面境界是表演,清楚明瞭,那是智慧,是「般若波羅蜜」。般若是一切明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定慧等持。

2006-03-01 15:59:06 · answer #9 · answered by 曼舒 6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