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請為我講解心經,詳附經文如下: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南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2006-02-26 05:17:46 · 9 個解答 · 發問者 Arron 2 in 社會與文化 宗教信仰與靈性

9 個解答

~ 心 經 釋 譯 ~
轉貼~~~
阿難說。吾教有觀自在菩薩者,功行最深,具大智慧,造到彼岸之時,照見自己之五蘊,與眾生之五蘊,皆屬空虛。於己則修無上菩提,於人則多方接引,俾一切苦惱之厄,盡歸解脫。弟子舍利子,正是欲離苦厄者,菩薩呼其名而告之曰,舍利子,爾知世間有形者為色,無形者為空,不知色乃夢幻泡影,不異夫空也,空乃一真顯露,不異夫色也,色不即是空,空不即是色乎。夫因色而有受,因受而有想,因想而有行,行之不得,則識於心而不忘,此五者相因而見者也。今色既是空,則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矣。由是真性常常淨,毫無法相可名,不誠為諸法中之空相乎。言乎其妙,則常存不敝,不生不滅也,湛然清虛,不垢不淨也,自然恰好,不增不減也。是故真空之中,既無色受想行識,則六根俱淨,無眼耳鼻舌身意也。六塵不擾,無色聲香味觸法也。六根之累,以眼為先,今眼界既空,則萬緣悉泯,而意識胥忘。將見由定而靜,由靜而慧,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也。由久而固,由固而貞,無老死,亦無老死盡也。煩惱之苦果,作業之苦因,涅槃之樂果,修持之樂因,一時俱盡。則真空中,本無智慧可名,即到彼岸,亦屬虛假,而又何所得哉。然無智無得,從乎既得菩提以後而言也。若未得之先,豈可無法哉。所以菩提薩埵,以般若波羅蜜多,為修行之法。守其六根,絕其六塵,故心無牽罣滯礙,遠離夫神魂之顛倒,夢寐之妄想,至於不生不死而後已。不但菩薩為然也,即三世諸佛,欲得無上菩提,亦無有不依般若波羅蜜多者。是知般若波羅蜜多,是變化不測之密語,是神光普照之密語,是至極無加之密語,是獨絕無倫之密語,阿難所云,能除一切苦,斯言誠真實而不虛。更有密咒,汝時時誦之,可以生智慧,可以到彼岸矣。咒曰,揭諦揭諦,揭出妙諦,以度人也,重言之,自度度他也。波羅揭諦,欲到彼岸,必須賴此妙諦也。僧,眾也。薩婆訶,疾速也。謂疾速成就一切眾生也。總之,密咒雖修行之徑路,而徑路不外於此心,人能空其五蘊,則主翁常定,而客感自清,豈有不得無上菩提者哉。

建言:
》心經若要講到讓人明白了悟《
》其實並非ㄧ朝ㄧ日能知其意《
》也非三言二語就能道盡其理《
》在你有心時請用心去悟自解《

***念心經用心念經***
***心了悟經中涵意***
***經內解宇宙真諦***
***心如得無價智寶***

背誦再多的佛經知識不等於了悟喔~~
請多用智慧心下去領悟
此人生~
才能得到宇宙真相與生命意義的真諦說~~

網路參考點~ 自己去找吧!............加油!!
http://tw.search.yahoo.com/search?fr=fp-tab-web-t&ei=UTF-8&p=%E5%BF%83%E7%B6%93

願您~
【紫竹林中觀自在~蓮花臺上現如來】

以上個人淺見恭 諸 位未來的佛 菩薩參考~
歡喜人生*你我相隨*共渡彼岸*早登佛土 ~~ 【 心靈歸處】

2006-02-25 16:24:15 · answer #1 · answered by 如是我聞&文 7 · 0 0

這是我自己參考網路上的資料以後翻譯的
如果有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再問我 (用即時通)
最近對佛教的教義有些研究 (雖然我不信任何教)
有興趣的話可以一起討論

觀自在菩薩(觀世音菩薩),
因為他把「解脫空慧」的大智慧深化到生命的最深處,
明白了原來五蘊(色、受、想、行、識)的本質都是空,
於是他才有能力去救度一切的苦難。

舍利子(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啊,我告訴你:
一切的色相(宇宙中的森羅萬象)和空是沒有差異的;
空和一切的色相也是沒有差異的;
色相就是空,空就是色相;
受、想、行、識也是這個道理。

舍利子啊,一切其實都是空,
並不存在,也不消滅;
不是骯髒的,也不是乾淨的;
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
所以在「空」裡面沒有一切的色相;
沒有受、想、行、識;
沒有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的意念;
沒有顏色、聲音、嗅覺、味覺等等身體所接觸到的感覺;
沒有眼睛所看到的世界或是心意識所感受到的世界;
沒有黑暗,也沒有光明;
沒有老和死;
也沒有老和死終止的時候;
沒有苦、集、滅、道;
沒有智慧也沒有獲得。

因為不需要獲得的緣故,(因為已經圓滿)
菩薩,他依照「解脫空慧」的緣故,
心中沒有牽掛。
因為沒有牽掛的緣故,
就沒有害怕、畏懼,
遠離了雜亂的妄想,
所以達到了「涅槃」(佛教的終極理想,滅的意思)

眾多的佛就是依照了「解脫空慧」而得以解脫,
所以說「般若波羅蜜多」是最有效的咒語,
是最清楚明白的咒語,
是最至高無上的咒語,
是最究竟圓滿的咒語,
能夠去除一切的苦難,
是真實不虛的。

所以說「般若波羅蜜多」咒語就是說:
去呀去呀!
到彼岸去呀!
大家都到彼岸去呀!
快速地完成覺道!

(意思就是:
願眾生離苦得樂,
願眾生早證菩提,
願眾生圓滿所願,
願眾生得究竟覺。)

冰紅茶再譯

2006-03-06 01:00:06 · answer #2 · answered by 路人 3 · 1 0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

2014-07-23 08:24:47 · answer #3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感恩喔!
加油!
用心過心經!
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感恩~感恩~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2006-03-08 23:50:10 · answer #4 · answered by surfing 2 · 0 0

六祖壇經般若品第二
何名波羅密.此是西國語.唐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為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為彼岸.故號波羅密.
善知識.迷人口念.當念之時.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密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三毒為戒定慧.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誑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
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
當知此經功德.無量無邊.經中分明讚歎.莫能具說.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小根小智人聞.心生不信.
何以故.譬如天龍下雨於閻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草葉.若雨大海.不增不減.
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從无有.元是龍能興致.令一切眾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悉皆蒙潤.百川眾流.卻入大海.合為一體.眾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復如是.
善知識.小根之人聞此頓教.猶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長.小根之人.亦復如是.
元有般若之智.與大智人更無差別.因何聞法不自開悟.緣邪見障重.煩惱根深.猶如大雲覆蓋於日.不得風吹.日光不現.般若之智亦無大小.為一竊眾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
若開悟頓教.不執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
善知識.內外不住.去來自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能修此行.與般若經本無差別.
.
菩薩戒經云.我本元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淨名經云.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
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
用即徧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
苦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
善知識.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 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 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善知識.後代得吾法者.將此頓教法門.於同見同行.發願受持如事佛故.終身兒不退者.定入聖位.
然須傳授從上以來默傳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見同行.在別法中.不得傳付.損彼前人.究竟無益.恐愚人不解.謗此法門.百劫千生.斷佛種性.
善知識.吾有一無相頌.各須頌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記吾言亦無有益.
聽吾頌曰.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只此見性門.愚人不可悉.
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煩惱暗宅中.常須生慧日.
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餘.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淨心在妄中.但正無三帳.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色類自有道.各不相防腦.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
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欲得見眞道.行正即是道.自若無道心.闇行不見道.
若眞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
憎愛不關心.常伸兩腳臥.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勿令彼有疑.
即是自性現.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邪正盡打盡打卻.菩提性宛然.此頌是頓教.亦名大法船.迷聞經累劫.悟則剎那間.
以上為六祖壇經二品部份.願共同學習.大眾皆成佛道

2006-02-26 05:26:08 · answer #5 · answered by ? 6 · 0 0

首先先澄清觀自在菩薩與觀音菩薩是不同位菩薩.
佛陀曾在No. 1374 佛說一切功德莊嚴王經 (卷1) T21, p0891c述說:..........爾時執金剛菩薩白佛言世尊。觀自在菩薩者。以何因緣名觀自在。世尊告曰。常以淨眼觀察世間所有眾生。慰喻成熟慈悲利益便得安隱。若稱名者有所願求咸令滿足。以是因緣名觀自在。復白佛言。若有眾生但稱觀自在菩薩名者。尚得滿足所求之事。何況有人供養如來及此經典。書寫讀誦廣為他說。衣服香花而為供養。此人得福無量無邊。.............
而於'普門品"內記載著佛陀說:........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
心經真正涵意乃是修行者應從十二因緣法了解三世因果.了解人生無常,恩愛無常.生來兩手空空,死時也兩手空空.於世萬般諸法於一法也是"空".如無明不解如來真實義實是無智亦無得.如悟道者,實無所得.悟者自得,常清淨矣.

2006-02-25 23:04:13 · answer #6 · answered by 英融 6 · 0 0

建議您 向佛陀教育基金會索取
黃念祖居士的 心聲錄這本書
佛陀教育基金會法寶索取一律免費
我大部份的法寶都是向他們請的
心聲錄這本書真得不錯
您可以看 http://book.bfnn.org/article/0095.htm 網路版的
但還是建議您 索取回家看
非常的方便
網址如下 http://www.budaedu.org.tw/news/II-03main.html
他們的目錄每期更新 所以 請您要的書不一定在目錄上
但只要有庫存 他就會寄給你
你可以多加利用

心經真得非常的殊勝 有智慧的人都會喜歡 加油

2006-02-25 16:39:50 · answer #7 · answered by ? 6 · 0 0

請參考下列網址:http://www.a202.idv.tw/a202-big5/book2015/book2015-5-1.htm

2006-02-25 14:11:00 · answer #8 · answered by ben 5 · 0 0

觀自在菩薩觀 自 在 是 觀 世 音 菩 薩 的 別 名 , 以 字 面 來 解 釋 也 相 當 好 , 意 思 是 觀 察 諸 法 實 相 本 空 後 , 對 一 切 的 外 境 外 緣 就 隨 意 而 自 在 了 。 觀 自 在 是 修 行 證 果 的 境 界 , 此 時 一 切 都 如 悠 遊 的 白 雲 , 任 意 浮 遊 於 萬 里 天 空 , 一 切 都 不 再 是 掛 礙 , 一 切 都 已 安 然 , 所 以 才 能 對 於 萬 事 萬 物 產 生 隨 緣 而 自 由 自 在 的 態 度 , 這 種 生 命 之 啟 , 多 麼 值 得 我 們 身 處 五 濁 惡 世 ﹝ 劫 濁 、 見 濁 、 煩 惱 濁 、 眾 生 濁 、 命 濁 ﹞ 中 的 眾 生 羨 慕 啊 ! 但 是 不 只 能 羨 慕 而 已 , 因 為 「 眾 生 皆 有 佛 性 」 , 我 們 應 努 力 的 修 行 , 只 要 肯 不 斷 的 自 度 度 人 , 總 有 一 天 , 我 們 也 會 與 觀 自 在 菩 薩 一 樣 的 自 在 啊 ! http://www.csie.nctu.edu.tw/~jglee/teacher/heart.htm

2006-02-25 13:19:23 · answer #9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