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頭七至滿七各所需誦那些經文,又這些經文又有什麼功能和意涵...
2006-02-19 20:04:03 · 2 個解答 · 發問者 Wing 2 in 社會與文化 ➔ 禮儀
作七:單純行過王官誦經儀式,佛教稱佛七藉由唱誦佛經如阿彌陀佛經、普門品、波若波若密多心經等增添功德。並且禮請王官見證,順利通關。
作七功德:把作七的法事用較大規模的功德法會型式來辦理。
開魂路功德:一般逝者在剛往生時,並不知自己已經死亡,因此借由師父誦經招魂引導順利跟隨佛祖前往西方極樂世界。
藥懺功德:若往生著於生前因病長期吃藥,病期很久。則可借由師父禮請藥師如來,讀誦藥師經文,並用藥壺煎藥,由師父帶領子女跑藥懺來驅邪,使亡者能解除身體病痛而完全康復。
超渡功德:主重於亡著因意外,非一般自然死亡時,則可請法師超渡亡魂,累積功德來迴向亡者超脫罪孽榮登西方極樂世界。
圓滿功德:是一般主家大都會辦的功德法事,尤其若要於出殯前將所有作七法事做完。則可借此功德將未作的七於告別式前一天來一并做完,以表其功德圓滿之意。
水懺功德:是一種時間較長的功德法事,主要目的是要解前世今生的冤孽,對亡者及家眷都有很大的幫助。而所唸的經文也以三昧水懺經文為主。
梁皇寶懺:相傳梁武帝的皇后在生前因做惡多端,死後身陷地獄之苦,後託夢於梁武帝,說其魂魄在地獄百受懲罰,望梁武帝能拯救她脫離苦海。因此當時梁武帝便找來各地高憎為皇后進行一場三天三夜的超渡法會借此為皇后消除罪孽,免受地獄懲戒之苦。此經文金山御製梁皇寶懺內有十部經書,需三天二夜才能唸完,也代表是所有功德最高境界。若經濟狀況允許下,不仿可考慮做此功德,對亡者及家眷都有很大的幫助。
※除了以上功德法事以外尚有三十繫念法事、金剛對貫法事、十王懺、八十八佛洪名寶懺、放焰口(大、小焰口)等多項法是可與作七一併誦經。
26. 作七法事有那幾種?
◎頭七---兒子七(大七)
◎二七--- (小七)
◎三七---出嫁女兒七(大七)
◎四七---(小七)
◎五七---出嫁孫女姪女七(大七)
◎六七--- (小七)
◎滿七---兒子七(大七)
現代人多只做頭七及滿七,或只做大七(頭七、三七、五七、七七),但頭七仍應該按照七天計算,不宜提前。
27. 做七時,所頌的經文為何?
※佛教:阿彌陀經、心經、大悲咒為主。
※道教:以救苦經、黃道咒、超生咒為主。
※基督教:以聖詠證道、禮拜為主。
※天主教:以聖詠彌撒、禱詞為主。
28. 何謂做功德?
是為了幫助亡者在前往陰間的路上,藉著佛經、道經的引導,得以能夠找到光明的道路。而另一種說法是透過每場功德法事,來幫助亡者消除生前的種種罪業、身體的病痛,達到修佛、修心的境界。
29. 功德的種類有哪些?
◎開魂路功德。
◎藥懺功德。
◎金剛懺功德。
◎圓滿功德。
◎ 梁皇寶懺功德。
◎ 水路法會功德。
◎ 超渡功德。
◎ 金剛對灌。
2006-02-19 22:18:55 · answer #1 · answered by 泰音有限公司 7 · 0⤊ 0⤋
.佛教應該人間化 a
佛陀出生在人間,修行在人間,成道在人間,度生在人間。佛陀,道道地地的是人間佛陀;佛教,道道地地的是人間佛教。
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這說明了佛法除人間以外,別無菩提可求。
佛教領袖太虛大師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這說明學佛「要從人乘行果完成大乘佛道」。
遺憾的是:佛教裡一直重視出世思想,忽視人間事業。假如一個二、三十歲的青年出家,從出家的第一天開始,師父就急急忙忙的要他了生脫死,好像人一出生,就應該忙死。生的問題尚未解決,怎能忙死?就是《彌陀經》鼓勵人唸佛往生,也是「不可少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哪裡說有不先福利人間,就能了生脫死?
佛陀所以成佛,也是要在人間「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人間事業未能建成,人間佛教未能莊嚴,不服務社會,不福利人間,只想自己一個人了生脫死,這豈不太過自私?這豈不給人譏為自利?
更有甚者,除自己忙死以外,還為別人忙死超度,只要某一人家死了一個人,除唸倒頭經外,還要入殮、殯葬、頭七、二七、直至七七,甚至百日、週年,真是人死時,才想到要僧侶唸經。人死的佛教,或寄望死後的世界好一些的佛教,完全與人間脫節,佛教哪有生氣?僧侶哪有活力?
佛教除常為死者服務外,對生者也要他排除世俗的喜悅。如說發財是貪心,黃金是毒蛇;夫妻是冤家,相愛是罪惡;兒女是討債鬼,親人是魔眷;歡樂是放蕩,享受是罪業。所以,世間上的黃金寶物、眷屬親人、福樂享受、功名富貴,都該放棄。過去傳教徒鼓勵信者捨棄人間,拋妻棄子,入山修道,埋沒佛教的人間性,致使佛教衰微,了無生氣,是功?是罪?明眼人當可察知。
即使不閉關不入山者,居於道場,也是灰色人生。看那些面無表情,心無熱力,當說不敢說,當笑不敢笑的修道者,如何為人間增添歡愉喜樂?如何為社會帶來幸福祥和?
故此,吾人不得不提出佛教需要人間化的主張。佛教如何人間化?茲提六點意見:
(一)思想言行人間化
在思想上先為自己建立人間佛教的思想,《華嚴經》的「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就是人間佛教的思想。從人間佛教的思想,必然會產生人間佛教的言行,歌頌人間的善美,讚歎人間的和樂,推動利他的工作,發起助人的服務。對賢能者不嫉妒而尊敬,對守份者不暴戾而友愛;感恩知足,喜捨為善,創造美好的人間。
(二)發心發願人間化
《勸發菩提心文》說:「嘗聞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迴;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我們每一發心,必為人間的利益著想;我們每一發願,必為人間的莊嚴用心。發向道心,健全自我;發慈悲心,普利群生;發頭陀願,努力作務;發菩提願,完成佛道。對人間有心,對眾生有願,必能有益於未來的人間。
(三)淨土極樂人間化
我們一提到淨土,就會想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其實淨土不只西方,離我們最近的彌勒淨土,比西方極樂世界更容易往生。還有我們所居的娑婆世界,也可轉為人間淨土,只要我們這個世界,沒有惡人的侵擾,沒有政治的迫害,沒有經濟的缺陷,沒有情愛的糾紛,沒有交通的事故,沒有環保的污染。有的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有的是善良同胞,相互敬愛。這就是人間淨土的實現,何必一定另求淨土?
(四)福樂財富人間化
我們有一個不解的疑惑,就是有些人輕視當前的福樂財富,把希望寄託在琉璃世界,或極樂世界,今生貧窮不要緊,只要將來生到他方世界,享受福樂財富。其實人間化的佛教,你可以擁有無限的福樂財富,佛教不是叫人不要錢財,不可享樂;佛教叫我們獲得淨財越多越好,享受禪悅越妙越好。即使世間上的福樂財富有限,我們也可以體會佛法裡的法喜,探索信仰裡的財富,享受心裡的世界,擁有全面的人間。那才是建設真正福樂財富的人間。
(五)修行實踐人間化
現在的人,一說到修行,好像即刻就要離開人間,火速往生到其他世界。唸佛的人跪在佛堂,祈求彌陀的接引,假如阿彌陀佛真的現身在他面前,要帶他離開人間,不知他是否真能夠非常歡喜放下他的家產妻兒?否則,這不是互相矛盾?一面求生西方,一面留戀世間。禪宗歷代祖師,只求人間開悟,只求人間作佛,不求往生他方。所以人間化的修行實踐法門,是五戒十善,是四無量心,是四弘誓願,是六波羅蜜,是人成即佛成。
(六)戒律規範人間化
佛教中的僧眾,有僧眾比丘、比丘尼的戒律;信眾有信眾優婆塞、優婆夷的戒律。但佛教的戒律,太看重消極的止惡,缺乏積極為善的精神。在戒律中,大都不可這樣,不可那樣;我們今天需要的是應該這樣,應該那樣。所以我們應該認為八正道才是戒律,六度萬行才是戒律,四攝法門才是戒律,饒益有情才是真正的戒律。人間化的戒律,一面固然消極的規範身心,止惡息罪;一面應更積極廣修善行,廣作善事。唯有建立人間佛教受持菩薩道的戒行,那才是未來佛光普照的人間。
2006-02-19 05:53:19 · answer #2 · answered by ? 3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