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律詩123123123123123123121321231
2006-02-17 13:17:02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李采樺 1 in 藝術與人文 ➔ 詩詞與文學
黃鶴樓的翻譯:
傳說中的仙人早乘黃鶴飛去,
這地方只留下空蕩的黃鶴樓。
飛去的黃鶴再也不能復返了,
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載依舊。
漢陽晴川閣的碧樹歷歷在目,
鸚鵡洲的芳草長得密密稠稠,
時至黃昏不知何處是我家鄉?
面對煙波渺渺大江令人發愁!
賞析:
這首詩是吊古懷鄉之佳作。詩人登臨古跡黃鶴樓,泛覽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詩興大作,脫口而出,一瀉千里。既自然宏麗,又饒有風骨。詩雖不協律,但音節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氣呵成,成為歷代所推崇的珍品。傳說李白登此樓,目睹此詩,大為折服。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嚴滄浪也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此為第一。足見詩貴自然,縱使格律詩也無不如此。
登金陵鳳凰台的翻譯:
古老的鳳凰台曾有鳳凰翔集遨游;
風去台空唯有長江流水日日依舊。
東吳時代的宮苑雜草埋沒了幽徑;
晉代的名門望族也都成古墓荒丘。
高聳的三山有半截露出青天之外;
白鷺洲把秦淮河分割成二派支流。
只因為那些浮去遮蔽光輝的白日;
登高不見長安城怎麼不使人發愁?
賞析:
李白極少寫律詩,而他的這首詩,卻是唐代律詩中膾炙人口的杰作。
詩雖屬詠古跡,然而字裡行間隱寓著傷時的感慨。開頭兩句寫鳳凰台的傳說,點明了鳳去台空,六朝繁華,一去不返。三、四句就「鳳凰台」進一步發揮,東吳、東晉的一代風流也進入墳墓,灰飛煙滅。五、六句寫大自然的壯美。對仗工整,氣象萬千。最後兩句,面向唐都長安現實,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圍,自身報國無門,十分沉痛。
此詩與崔顥《登黃鶴樓》相較,可謂「功力悉敵」。其中二聯,雖是感事寫景,意義比之崔詩中二聯深刻得多。結句寄寓愛君之忱,抒發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但李詩就氣魄而言,卻遠不及崔詩的宏偉。
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詩意:
這首送別詩寫得新穎感人,不落俗套。詩中青山碧水,紅日白雲,相互映襯,色彩璀璨;斑馬長蕭,形象新鮮活潑,情調真摰熱誠。沒有纏綿悱惻的別離哀傷。這正是評家深為讚賞的送別詩特色。
佳句欣賞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內容介紹:
李白送友人來到城外,
只見青翠山巒橫亙在城外的北面,
波光粼粼的流水繞城東潺潺而過。
此地一別,即將像蓬草隨風飛轉,
到萬里之外去了。
天空中的白雲隨風飄浮。
象徵友人行蹤不定,
遠處夕陽徐徐而下,
隱喻對朋友依依借別的心情。
送君千里終須一別,
和友人馬上揮手告別,頻頻致意,
馬兒臨別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
送友人的詩,有著秋天蕭條的景象,有點淒涼又有點不忍。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國破山河在, 京城雖然淪陷了,但山河依舊在,
城春草木深。 長安城春意盎然,草木仍然茂盛如昔。
感時花濺淚, 感傷時事,看著繁華春花,也不禁傷心落淚,
恨別鳥驚心。 怨恨離別,縱使聽見春鳥鳴叫,也令人心裡懦懦不安。
烽火連三月, 戰火接連三月不熄,
家書抵萬金。 此時一封家書就可抵上萬金啊 !
白頭搔更短, 頭上的白髮嚴重脫落,
渾欲不勝簪。 簡直就要插不上玉簪了。
讀詩心得
這首是五言律詩,是杜甫在唐肅宗至德二年(七五七年)三月所寫的,那時他被安史叛軍所俘虜,困居長安。當時長安淪入安史之手,雖然山河依舊,但已物是人非。放眼所見的景物和春天的花鳥,令他倍添愁思,加上烽火遍地,家書不通,使他十分想念遠方的家鄉,所以詩中充滿著傷感的情緒。
詩中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用了寓情於景的寫作手法。作者感嘆時事和深恨離別,當時杜甫面對破碎的河山,荒蕪的城垣,睹物傷懷,寓情於景,雖春光明媚,鳥語花香,但卻使作者感嘆起時事和深恨離別,因此他把這種感情賦予眼前的景物,說花朵因傷時而流淚,鳥兒因恨別而驚惶不安。
因為國破家亡,離亂傷痛,年紀老邁,杜甫頭上的白髮也越來越稀少了。烽火遍地,國都殘破,家書不通,眼望面前一片荒涼的景物,使杜甫傷痛不已,不禁搔首躊躇。在搔首之際,竟發覺頭髮稀疏,幾乎連簪也插不下了,這便是詩中「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這句,句中充分地表現出杜甫在國家動亂中的憂慮。
此外,我們在看這首詩時,更能知道當時人民對戰爭的痛恨,對國都殘破的感慨和對親人的掛念,所以這首詩能反映當時的民心,使讀者有更深的體會。
2006-02-19 23:56:02 · answer #1 · answered by 瑋瑋 3 · 0⤊ 0⤋
可不可以著銘一下出處呢?
2008-02-14 11:52:28 · answer #2 · answered by 小建 4 · 0⤊ 0⤋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這是唐詩人崔顥登臨黃鶴樓有感而發,所作的弔古懷鄉的千古絕唱《黃鶴樓》,黃鶴樓也因此而名聲大噪,成為一代名樓。
黃鶴樓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黃鶴磯頭,瀕臨長江,為江南三大名樓之一。黃鶴樓始建於三國孫權時期,是為了軍事防禦,在形勢險要的夏口城即今天的武昌城西南面朝長江處,築城為守,建樓以嘹望。至唐代,黃鶴樓以具規模,逐漸成為文人墨客、官商行旅慕名而來的名勝,後來幾經興廢,最後一座建於同治七年,毀於光緒十年。
往事越千年,黃鶴樓在悠悠歷史中,留下了很多傳說,關於樓名的來源,就有各種說法,據《齊諧志》記載,仙人王子安乘黃鶴經過這裡的一座山,稱黃鶴山,後來有人在山上造了一座樓,就名為黃鶴樓;而據《極恩錄》記載,此處原是辛氏開的酒店,有道士前來飲酒,辛家並不索要酒錢,道士為表示感謝,在酒店牆壁上畫了一只鶴,此鶴能夠從牆上下來起舞,從此酒店生意興隆,10年後,道士再次來到這裡,用笛聲招下黃鶴,騎上飛升而去,辛氏為便在這裡建起一座樓,稱黃鶴樓;陸游在其《人蜀記》中記載,黃鶴樓,舊傳費瑋飛升於此,後忽乘黃鶴來歸,故以名樓,號為天下絕景;也有傳說認為黃鶴樓因呂洞賓乘黃鶴從此樓直上雲天而得名。
歷代名士皆慕名到黃鶴樓憑古悼今,吟詩作賦,如崔顥、李白、白居易、賈島、陸游、楊慎、張居正等,留下眾多的名篇絕句,其中尤以崔顥的《黃鶴樓》,李白的「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景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千年流傳,最富勝名。
宋代名將岳飛曾在黃鶴樓下的鄂州(今武昌)屯兵鎮守達7年之久,那時他登臨黃鶴樓,望面前長江滾滾,憶往昔江山如畫,歎現今外敵入侵,江山破碎,遂寫下:「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萬歲山前珠翠繞,蓬壺殿裡笙歌作。而今鐵騎滿郊,風塵惡!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卻歸來再續漢陽游,騎黃鶴。」(《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的詞句,以抒發其希望領兵抗擊外敵,重整山河,待得勝後重遊故地的豪邁胸臆。現在黃鶴樓西面建有岳武穆遺像亭。
黃鶴樓自創建以來,歷朝歷代結構不盡相同,但其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雄偉古雅,設計精巧。它的平面設計為四邊套八邊形,即代表「四面八方」之意。古黃鶴樓共三層,高9丈2尺,加上銅頂7尺,形成九九之數。千百年來,黃鶴樓巍然矗立在揚子江畔,氣勢恢宏,扼江漢合流,淵臨鸚鵡,俯瞰晴川,登高望遠,則楚天舒廣,意境不凡。
黃鶴樓,以其物華天寶,獲得千餘年的雄勝,而又以其萬千氣概,被中國歷代許多著名文人吟詩頌讚,歷史上留下了眾多詠黃鶴樓的詩詞歌賦,可謂贏得千古文人流韻,為其增添了豐富的文化底蘊,使其不愧享有「天下絕景」和「天下江山第一樓」 之美譽。
2006-02-16 22:13:53 · answer #3 · answered by (★) 小 糖 1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