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水的裡面明明都有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啊!
為什麼=_=〝水〞是透明的?
為什麼=_=〝水〞是透明的?
請告訴我謝謝!----@_@-----

2006-02-16 11:47:37 · 6 個解答 · 發問者 嫦子 3 in 科學 其他:科學

6 個解答

光之所以會通過,是間隙。粒子間有較大的間隙。折射與反射也因粒子間隙排列所致。故有所謂密介質與疏介質的分別。而光也受重立場影響。據說太陽光並非直接直線前進到地球。而是有一曲線。亂七八糟東西,如果有顏色,也會藉此反映出顏色來。如墨水。而物質水解或溶解後,產生之離子,有些也有顏色。也是會反映在對光線的折射與反射上。

2006-02-18 22:46:30 補充:
感謝妳選我!!當初我回答只是純粹希望你能簡易地了解原理!! 沒想到...^_^好心有好報。
none 也講的不錯。

2006-02-16 10:27:55 · answer #1 · answered by Krason 6 · 0 0

又有人欠好人卡了

2006-06-28 10:54:50 · answer #2 · answered by 科科 1 · 0 0

你們兩個都沒回答 先知の大人 的問題呀

2006-02-16 12:39:22 · answer #3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水是由 H2O molecules 合成的Hydrogen 的原子核心很小很小 -- 只有一個 proton. Oxygen 的原子核心也很小.H 和 O 的核心都很小很小. 他們的 electron 幾乎佔了所有的 atomic radii (or equivalently, diameter).所以 water 是 colorless.有色物質通常都是 transition metals on 化學原子表.

2006-02-15 21:35:28 · answer #4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這個問題很有趣,牽涉到認知觀念,以及物理光學等等廣泛的東西,三言兩語還說不清楚。首先我們先來想一想什麼是「看見」。粗略的說,我們經由視覺而能判斷認知某一件事物的存在,我們就會說我們看見了什麼東西。這個整體的過程中包含了光在物體上反射,進入眼睛形成影像,再由大腦來判斷各個影像的部分,比較雙眼所見的影像差異,並且對照過去各種不同感官(視覺、觸覺、聽覺等等)所累積的經驗,最後才判斷出來什麼東西在那裡。

 在辨識認知的過程中最大最重要的實體依據就是差異。比方說看見一塊紅色的方形積木好了。我們可以在影像在積木邊緣發現極大的差異,邊緣內是紅色的,外側是背景。同時從影像的各個小部分顏色的亮度不同,判定出這是立體形狀因為光照產生的陰影。再由雙眼所看見的影像中,各面之間的稜線位置(由相鄰兩小部分顏色亮度突然改變判定)以及背景被遮住的位置不同而判定出立體的形狀和物體的遠近。最後再跟過去的經驗做比較,可以完全判斷認知這個積木的存在,並且補齊看不見和這次看見卻不能判斷的其他資料。另外如果積木表面有類似鏡面反射的現象(有旁邊物體的映像或是兩眼所看見的同一表面亮度差異極大),那麼我們還會判斷出來物體表面光滑,因而相信觸摸時一定不會感到粗糙。

 由以上可以看出來「看見」是一個很複雜的認知行為,除了眼中所見影像各個部分的差異,甚至大腦裡的經驗資料庫也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一般人對於「透明」的認知是:一個物體不會遮蔽背後的景物的(也就是「看得見」背後的景物),我們就說這個物體是透明的。例如一片玻璃,眼中的影像在玻璃的部分是背後景物的影像,所以玻璃是透明的。如過背後景物的影像顏色與原來(以經驗資料庫為準)相比變紅了,我們就說這片玻璃是紅色透明的。那麼我們是怎麼「看見」透明無色的玻璃呢?其實我們認知透明無色玻璃的存在,主要靠的下片幾個部分:

一、背景影像的變化:平的玻璃片會因為光線經過時的折射,使背後的景物影像產生少許的位移,具有凹凸表面的玻璃則會使背景影像變大、變小或扭曲,大腦依據經驗資料庫裡已經有的原來背景資料相比對,就能判斷出來玻璃的存在,甚至還可以讓我們「看出來」玻璃大概多厚。

二、邊緣:玻璃片的邊緣或是玻璃表面有急劇彎曲的部分,折射的角度與旁邊的表面有明顯的不同,塊狀玻璃表面相交的稜線兩側折射的角度也不明顯不同,這些不同處在大腦參考經驗資料庫之後就能在腦海中勾勒出玻璃塊或是玻璃片的幾何形狀,進而認知透明無色玻璃的存在。

三、表面反射:玻璃的表面是光的兩種介質(玻璃與空氣)的介面,因此會發生微弱的反射,這種反射在光線與表面夾角越小越明顯。於是當我們傾斜的看玻璃表面時,就會看到旁邊物體的映像,因而可以認知到玻璃的存在。

四、污染物及瑕疵:玻璃表面如果有髒污或灰塵,我們的大腦會在對照經驗資料庫之後判定玻璃的存在。有人會說這只是看見了髒污灰塵,不是看見玻璃,但是在這裏我們說的「看見」指的是一種認知的過程和結果,所以大腦既然已經認知了玻璃的存在,我們就可以說是「看見了」玻璃。另外玻璃表面上的刮傷,或是內部的氣泡雜質等瑕疵,也可以做為這一類判斷的依據。

五、透射光亮度減弱:除了真空(也就是沒有東西)以外,沒有一種透明的東西是真的完全不會吸收穿過的可見光的。因此只要厚度夠厚,穿透的光線就會減少到我們能察覺的地步。這種情況下,我們穿過玻璃見到的影像亮度會變暗,在大腦將影像與經驗資料庫中顯示原來應該有的亮度相比,就可以判斷出來玻璃的存在。有時候我們甚至會因此發現有些玻璃其實不是無色的,而是微微帶點顏色,只不過玻璃不厚時顏色看不出來。但是要使用這種判定的重要條件是玻璃必須要夠厚,不然肉眼就分辨不出來。

以上就是認知玻璃存在的幾個方法。通常一眼看下去的時候,以上的認知方法不是每一個都能起作用,但是只要有一到兩個方法有效,大腦就能完成判斷。絕大部分的情況下我們看見的景象都能由上面方法的其中之一判定,所以我們一直都覺得透明無色的玻璃是可以「看見」的。

 至於透明無色的水又是怎麼看見的呢?基本上和玻璃差不多,不外乎那五個方法。不過玻璃是固體,水是液體,所以在細節上和經驗資料庫裡的資料內容上兩者不太相同。例如邊緣的判定方式,由於水是液體,沒有固定形狀,必須裝在容器哩,所以主要的邊緣都是容器的內壁,認知上會和容器內壁的存在認知相混淆而無法判定。然而我們仍然可以用水面的折射和反射現象判斷出水面邊緣的存在,從而認知水的存在。很多簡單的圖畫裡,在容器中畫上一圈線條,就能表示裡面裝了水,靠的就是這一個認知方法。另外水的液體性質,像是靜止時表面平靜,搖盪或震動時表面波動,都是在經驗資料庫中辨識水存在的重要依據。

2006-02-15 19:57:07 · answer #5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水是透明無色,不是參加雜質,就是大自然光線反射人眼看到的海水的顏色是海水對太陽反射光的顏色白光射向海水時由於海水對白光的選擇吸收和散射使海水呈現藍色光通過介質時光的部分能量被介質吸收而轉變成介質的內能使得光的強度隨著光穿過的厚度而衰減的現象稱為光的吸收太陽光射到海水上時由於海水對紅、黃色光進行選擇吸收而對藍、紫色光強烈散射、反射因而海水看起來呈藍色絕大部分物體呈現顏色都是其表面或體內對可見光進行選擇吸收的結果

2006-02-15 19:49:17 · answer #6 · answered by NO.1 of gov 6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