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
而且要深入一點的介紹喔~越詳細越好~~!!
拜託各位了
2006-02-10 15:18:06 · 5 個解答 · 發問者 ? 2 in 藝術與人文 ➔ 歷史
我說要詳細阿~QQ
2006-02-10 15:56:18 · update #1
台灣民主國歷史 一八九五年三月二日,李鴻章赴日議和前會見慈禧太后,密議割地問題。西太后許以割讓遼東半島或臺灣。四月十七日和約簽署成立,臺灣、澎湖群島確定割讓給日本,消息傳來,臺民激憤不已,紛紛表示決心抗拒到底。五月十五日,丘逢甲、唐景崧等以「全臺紳民」名義通電:「臺灣已為清廷棄地,百姓無依,唯有死守,據為島國,遙戴皇靈,為洋屏蔽」。同時呼籲各國承認臺灣獨立。死。爰經會議公決:臺灣島為民主國,官吏皆由民選,一切政務秉公處理。‧‧‧會議決定推舉夙所敬仰之巡撫承宣布政使唐景崧為民主國總統‧‧‧」。五月二十一日,丘逢甲、陳季同等邀集臺北士紳向唐景崧上呈賀表,要求他就任總統,二十三日發表獨立宣言,二十五日上午九時舉行總統就職典禮。臺灣民主國正式成立了。當天臺灣士紳將刻有「臺灣民主國總統之印」的印授呈唐景崧,唐著清國官服遙向清廷行九叩禮,並大聲而哭。臺灣民主國建國後,首都定在臺北,年號為「永清」,國旗為藍地黃虎。除總統唐景崧外,副總統兼義軍統領丘逢甲、內政部長俞明震、外交部長陳季同、國防部長李秉瑞、「大將軍」劉永福移鎮臺南。臺灣首富板橋的林維源被推為議院議長﹝但拒絕就任,捐銀四萬兩後全家逃往廈門﹞。唐景崧在就任總統前一個月,即委託英商處理政府財產並祕密將私款六十一萬美元委託英船福爾摩沙號運往大陸。六月四日,他以視察前線為由離開臺北。六月六日,他在衛兵保護下由淡水搭上德國輪船逃往廈門。臺灣民主國名存實亡。六月七日,日軍進入臺北城,在臺中的副總統丘逢甲挾帶巨額軍餉逃回廣東。鎮守臺南的抗法名將劉永福亦在日軍進入臺南前逃回大陸廣西故鄉了。臺灣民主國自宣布建國迄亡國為時僅十三天,如以劉永福逃亡日﹝十月二十一日﹞為亡國日,則建國五個月又十五天。台灣民主國國旗 台灣民主國國璽
圖片參考:http://members.shaw.ca/aifeichen/tongks-c.gif
2006-02-11 10:47:13 補充:
由於「台灣民主國」這個歷史上曇花一現的事件,在建國後200年的今天,被無辜地染上了「統獨」的色彩,而再度受到矚目,而對這段歷史產生了許多不同的詮釋。以上所引的文章,在敘述上完全中立,沒有任何後人因為政治立場不同而加上的個人成見。
2006-02-11 10:55:24 補充:
從「統派」論點看「台灣民主國」,則強調這是一個台灣紳民在清朝腐敗無力照顧台灣情況下,主動團結抵禦外侮(日本)的愛國(中國)事件。台灣紳民還是心向祖國的。要瞭解這一論點捨以上網看「日本割占臺灣與臺灣軍民的反割台武裝鬥爭」這篇文章http://www.beiyang.org/jwzs/zs72.htm
2006-02-11 11:05:21 補充:
從「獨派」論點看「台灣民主國」,以支持台灣獨立的黃昭堂(昭和大學榮譽教授)先生為代表,他對「台灣民主國」的評語有一段話「台灣民主國留給我們一個浪漫的想像空間,其實台灣本土的義勇,南北轉戰,開創了『台灣人』認同上的基礎,以後經過日本的種種設施,台灣人彼此間的交往增加,以及反抗外來的經驗,益加台灣人認同的深度。」全文來源:http://www.wufi.org.tw/nyc/notindyet.htm
2006-02-10 16:17:59 · answer #1 · answered by 菜英文 7 · 0⤊ 0⤋
史上最初的台灣獨立運動: 台灣民主國
1895年,大清帝國於甲午戰爭中敗於日本,
因此將台灣割讓與日本。台灣民主國在此歷
史背景下成立。然而台灣民主國成立不久在
各種歷史因素下旋告解體。
1895年,大清國與日本之間為了爭奪朝鮮半
島的經濟勢力爆發了甲午戰爭,清國大敗,
而以馬關條約議和,同意將台灣、澎湖
等地割讓給日本。
割讓台灣的消息透過外國商人的口耳
相傳,台灣的住民皆感到震驚。由於清
國官方並沒有將割讓的消息正式告知
台灣民眾,因此地方上的仕紳便推派代表向
當時的台灣巡撫唐景崧求證,並表達日本對
抗的決心。
唐景崧原本私下準備潛行回大陸,但面對地
方仕紳的「劫留」,頓時感到騎虎難下,乃
將此地的情勢電告清廷,謀求對策
在與地方仕紳商議之後,於該年 5月23日發
表「台灣民主國自主宣言」,這個號稱是
「東亞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的「台灣民主
國」就這樣產生。以唐景崧為總統、丘逢
甲為副總統兼民兵司令官、俞明震任內務
部長劉永福任南部守備大將、國會議長則
推林維源擔任
從許多的蛛絲馬跡中可以明顯看出,「台灣
民主國」基本上雖有獨立建國之名,卻無獨
立建國之實。例如民主國的年號被定為「永
清」,表示雖然是獨立建國,但仍將「永遠
服膺於大清國之下」;又設計「藍地黃虎」
旗作為民主國的旗幟,是因為清國使用的是
「龍旗」,一則表示不敢冒犯龍威、二則強
調民主國與清國之間「龍兄虎弟」的特殊情
誼;唐景崧在民主國的總統就職典禮上,讓
紳民對他行以「兩跪六叩」的封建朝儀,以
有別於對清國皇帝的「三跪九叩」禮。這一
切在在顯示出,一群毫無民主概念的人,試
圖以「民主獨立建國」的名義,作為阻止日
本接收、統治此地的手段。不過即使如此,
站在清廷立場上,基於各種理由,對於台灣
的「獨立建國」卻不能釋懷,而其中最重要
的因素則是深恐台灣的抗拒會因而得罪日本
,導致中日之間再度開戰,屆時可能會得不
償失。
然而,身為民主國總統的唐景崧,其內心
真正的意圖只是期待能找機會趕快潛行回
大陸。於是在就職十天之後,他便以前線
視察的名義,從淡水搭乘德國商輪逃回廈
門,因此被戲稱是「十日總統」。在「唐
總統」潛逃之後,民主國內部群龍無首,
過去民主國所招募而來的廣東兵(一般稱
為「廣勇」)眼看自己的薪餉可能會沒有
著落,便開始對地方的住民燒殺劫掠。另
一方面,日本已經配合清國全權代表李經
芳的意願,在基隆外海的船上完成了台灣
割讓的交接典禮。五月底六月初,日本軍
由澳底(今台北縣貢寮鄉)登陸,越過三
貂嶺,到達了基隆。一路上這些廣勇幾乎
在不堪一擊的情況下潰不成軍,而之所以
如此主要的因素在於,清廷政府一向嚴禁
台灣的住民組織自己的防衛部隊,而這些
外地來的軍團也不願意為台灣的民眾犧牲
自己的性命。
當民主國的軍隊開始搶劫民房時,旅居台北
城內的外籍人士與仕紳商人開始感覺自己的
生命財產遭受嚴重威脅,進而商議派人到基
隆去帶日本軍進入台北城,以維持秩序。於
是年近「而立之年」的合同棧商行僱員辜顯
榮乃不負眾望,於六月十四日前往基隆帶領
日本軍進入台北城,因此日本軍在「無血入
城」的情況下,順利地進駐了台北城。
民主國的其餘成員在總統唐景崧潛行回廈門
之後,也陸續潛逃回去,最後只剩下劉永福
獨自在台南地區力撐殘局。但是,五個月之
後,劉永福也感覺到大勢已去,乃由安平搭
乘英國商輪逃離台南,潛回廈門,台灣民主
國正式解體。
當我們重新思考「台灣民主國」的歷史過往
時,一個令人感到存疑的問題則是,一群毫
無民主理念的人,如何會想到要建構一個「
民主國」,來凸顯台灣民眾的主體性角色,
以解決當前的困境。基本上,提供這個思考
邏輯的一個關鍵性人物,則是當時正在法國
的欽差使臣王之春。正當南洋大臣張之洞以
台灣作押向列強借款,或將台灣的礦利、稅
利許以列強,試圖透過台灣的「產權」不明
問題,以列強勢力牽制日本,但卻不得要領
之際,王之春乃暗示「中國可援(西)例,
聽台灣民自便」。據張之洞在該年四月二十
日發給總理衙門的電文中,曾引述王之春的
來電說「西人公論,以普法之戰,普索法之
阿勒撒士及樂阿來那二省,法不得不應。唯引西例,凡勒佔鄰
土,必視百姓從違,普不能駁;至今二省德
、法兩籍相參,財產皆民自立,華可援近案
商倭…」。對於王之春的提案,以援引西人
的觀念,建立一個新政府的形式來抗拒日本
的統治,當時的西方觀察家皆不禁感到好奇
與驚訝。然而,以唐景崧為首民主國之主要
成員,只是考慮如何可以規避日本的接收,
而非真正想要建構一個新政府。因此,這個
號稱是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乃如曇花一現
般地,瞬間便凋謝殞落了。以後,對於日本
的接收統治,就只能靠台灣民眾以或積極、
或消極的模式繼續頑強抗拒。
2006-02-11 09:28:17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1895年,大清帝國於甲午戰爭中敗於日本,因此將台灣割讓與日本。台灣民主國在此歷史背景下成立,號稱為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作為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手段。然而台灣民主國成立不久在各種歷史因素下旋告解體。
1895年,大清國與日本之間為了爭奪朝鮮半島的經濟勢力爆發了甲午戰爭(或稱日清戰爭),清國大敗,而以馬關條約議和,清國同意將台灣、澎湖及遼東半島等地割讓給日本。
割讓台灣的消息透過洋行、外國商人的口耳相傳,台灣的住民皆感到震驚譁然。令他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整個戰役的場景發生在中國的北方,但為何卻要割讓南方的領土。由於清國官方並沒有將割讓的消息正式告知台灣民眾,因此地方上的仕紳便推派代表向當時的台灣巡撫唐景崧求證,並表達誓死與日本對抗的決心。
唐景崧原本私下準備潛行回大陸,但面對地方仕紳的「劫留」,頓時感到騎虎難下,乃將此地的情勢電告清廷,謀求對策。當時的南洋大臣張之洞便以幾個原則提示唐景崧,強調台灣的反抗無論是自立救助、或是結以外援,都必須在與清國無關的前提下,以台灣「自保」的名義、或民眾「意願、從違」的形式,從事抗爭活動。
在與地方仕紳商議之後,唐景崧便電告清廷,報備此處將以「獨立建國」的名義謀求自立。並於該年 5月23日發表「台灣民主國自主宣言」,這個號稱是「東亞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的「台灣民主國」就這樣產生。以唐景崧為總統、丘逢甲為副總統兼民兵司令官、俞明震任內務部長、李秉瑞任國防部長、劉永福任南部守備大將、國會議長則推林維源擔任(不過他沒有就任便潛行回大陸去了)。
從許多的蛛絲馬跡中可以明顯看出,「台灣民主國」基本上雖有獨立建國之名,卻無獨立建國之實。例如民主國的年號被定為「永清」,表示雖然是獨立建國,但仍將「永遠服膺於大清國之下」;又設計「藍地黃虎」旗作為民主國的旗幟,是因為清國使用的是「龍旗」,一則表示不敢冒犯龍威、二則強調民主國與清國之間「龍兄虎弟」的特殊情誼;唐景崧在民主國的總統就職典禮上,讓紳民對他行以「兩跪六叩」的封建朝儀,以有別於對清國皇帝的「三跪九叩」禮。這一切在在顯示出,一群毫無民主概念的人,試圖以「民主獨立建國」的名義,作為阻止日本接收、統治此地的手段。不過即使如此,站在清廷立場上,基於各種理由,對於台灣的「獨立建國」卻不能釋懷,而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則是深恐台灣的抗拒會因而得罪日本,導致中日之間再度開戰,屆時可能會得不償失。
2006-02-10 21:51:13 補充:
有關唐景崧http://content.edu.tw/junior/co_tw/ch_yl/hist/ch7/flower/citch1p58.htm 有關丘逢甲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405122118112有關劉永福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105052709377
2006-02-10 16:44:53 · answer #3 · answered by Natasha Chen 2 · 0⤊ 0⤋
台灣民主國
是因為中國簽馬關條約
將台灣割給日本
不想被異國統治的台灣人
推巡撫唐景崧為總統
成立台灣民主國
領導台灣
最後唐景松逃回大陸
義軍統領丘逢甲
不戰而回大陸
只剩台南黑旗軍 劉永福
繼續抗日
但日軍軍力甚強
台灣民主國正式瓦解
2006-02-10 15:31:19 · answer #4 · answered by 八卜 3 · 0⤊ 0⤋
哀 就是
民主 民權 民生
這樣
2006-02-10 15:27:16 · answer #5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