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行博物館的\"十三行\"是什麼意思?請各問多多發問
要詳細一點喔!
2006-02-10 04:58:23 · 6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藝術與人文 ➔ 歷史
根據考古學習慣,史前遺址的命名大多採用發現地的最小地名,而十三行遺址之得名,就是因為遺址所在地,台北縣八里鄉頂罟村的別名為「十三行莊」。又,相傳在清朝時,這裡曾經是重要的貿易商港,有多達十三家行郊在此經商,所以大家就將這裡稱做「十三行」,但也有學者主張「十三行」應是原住民地名漢語音譯的結果。
被稱為台灣有史以來最龐大的考古遺址與工程建設爭議的「搶救十三行遺址」事件,其結果是保留一公頃遺址面積列為古蹟保存區,並由污水廠預定地內再撥地一公頃,興建「十三行遺址文物館」,作為搶救出土文物、保存之場所。
十三行博物館破例由台北縣政府負責籌建,由孫德鴻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監造,於89年三月開工,翌年10月完工,92年4月26日行開幕式。
十三行博物館曾獲91年度「台灣建築獎」首獎。其素材以檢樸拙的混凝土為主,造型則以歪斜的八角形塔,可從戶外拾級而上至屋頂觀海的大型階段及仿船艙式建築等,營造相當奇特而有創意的建築形態。理念來自「考古發掘與先民乘船渡海來台的意念,弧狀的鋼構建築象微海洋,斜緩的屋頂則是海中凸起的鯨背,清水混凝土的兩道高牆象徵山、斜倒的八角塔則代表著綿長的歷史時間軸。」另外,「從入口一段緩緩往下的斜坡,全館陷入地下1.5公尺,象徵走入考古學家發掘的地下寶庫。」
總之,十三行博物館的建築設計有效的讓北台灣史前文化與歷史,再度被重視、重現光華。
十三行博物館除了常設展(即「重返十三行」,分六個單元)保存、展示及解說十三行遺址之出土文物(以「人面陶罐」最具代表性),也有學習體驗室、特展區、演講廳、賣店、餐廳,還有一個極具特色的「時光空椅」,以及導覽解說機制,提供活潑、多元的課程與環境,另外還有四公頃的室外「陽光廣場」。
2006-02-10 05:02:05 · answer #1 · answered by NO.1 of gov 6 · 0⤊ 0⤋
位於淡水河的十三行文化距今約1800~500年前,這個文化是較進步的文化,他們已有煉鐵技術,以鐵器為生產工具,屬於台灣史前的鐵器時代。經研究得知,十三行人生活在,是目前唯一確定擁有煉鐵技術的史前居民。
十三行文化主要分布於台北盆地及其它附近地區,此外在台灣東北海岸地區及東部的花蓮地區都有發現。主要遺址有台北縣八里鄉十三行、小基隆,台北市西新庄子、社子,台中縣大甲番仔園、外埔鄉麻頭路、大肚鄉龍泉村,彰化八卦山,苗栗縣苑裡,台南縣永康鄉蔦松,南投縣集集鎮田寮院等。
十三行人雖然會使用鐵器,但仍以農業、漁獵維生,但由於他們的生活技術進步因此也發展出較大的部落。一般皆認為他們是後來台北盆地「凱達格蘭族」的祖先。居住在台灣北部和東北部的凱達格蘭族,仍然使用裝飾印紋的陶器,而凱達格蘭族的分布也與十三行文化的分布相當一致,所以學者認為十三行文化的主人應該是凱達格蘭人的直接祖先
十三行文化在食衣住行等方面的考據:
1.食:十三行位置背山面海,所以山珍海味當然少不了!烹調的工具當然也非常 齊全!十三行文化人以稻米為主食,除了種稻外,他們也到森林裡捕捉獵物、到淡水河邊捕捉魚蝦或採集貝類,充分的利用水和森林的資源。魚類也是重要的營養來源,根據陶器上的方格網紋,以及少量的石網墜,可以推知他們會使用漁網捕魚,可能是用大石頭代替網墜。
2.衣:考古學家在十三行遺址上發現了史前人用來織布的陶紡輪,由此可知十三行文化人應該會用簡單的工具來做衣服,但是因為這些衣服埋在地下太久而腐爛,所以沒有辦法知道它的顏色或樣式。
3.住:十三行文化人住在由木頭架高的屋子,用來避免潮濕,並防止野獸的侵襲,學者通稱此為「干欄屋」,台灣大部份原住民的部落都有類似的建築。
4.行:十三行文化人和台灣島內、大陸東南沿海以及南洋地區應都有相當密切的往來,所以我們才會在遺址上發現這麼多樣的文物。再根據十三行文化人的骨頭來看,他們似乎常划槳,或許也常在河海上來去。雖然沒有文字記錄十三行文化人與外地接觸的情形,但是從遺跡中卻發現大量都不屬於當地生產的金、銀、銅、瓷、玻璃等器物,甚至還有許多唐、宋時期的銅錢,從這裡證明十三行文化人和外地的來往非常的頻繁,甚至還有相當優秀的航海技術。
5.習俗:十三行文化人於死去的人,他們也表現出相當慎重的態度,埋葬方式大多是他們通常將死者肢體彎曲,呈現半捲縮的姿勢,頭部大多朝向西南方並以陶器、珠飾、金屬器等陪葬。更奇妙的是他們埋葬時不用棺,直接放入墓穴,還有很多陪葬品。另外,出土人骨的研究也顯示了十三行文化人很可能和台灣原住民一樣,喜歡吃檳榔、煙草,並常蹲在地上聊天、吃飯。
6.工藝:十三行文化人的工藝相當發達,他們不僅會煉鐵,還會用鐵製作各類生活用品,並拿來和其他族群交換物品,此外,他們也會燒製精美而細緻的陶瓶、陶罐等,在空餘的時間,他們還會利用陶土製作精美的人或動物形象的陶偶。
ps.十三行博物館就是取之十三行文化的前三個字
2006-02-11 09:33:21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的確可以重讀國一了~十三行文化應該是屬於金屬器時代吧~是使用鐵器和煉鐵技術!!!
2006-02-10 09:17:42 · answer #3 · answered by 哈嘻呼嘿吼 3 · 0⤊ 0⤋
闇影殘心可以重讀國一了= =
2006-02-10 05:10:09 · answer #4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十三行博物館就是取之十三行文化的前三個字
為什麼將它命名為「十三行遺址」呢?根據考古學習慣,史前遺址的命名大多採用發現地的最小地名,而十三行遺址之得名,就是因為遺址所在地,台北縣八里鄉頂罟村的別名為「十三行莊」。
歷史軌跡的刻畫—十三行遺址發現經過
十三行位於台北縣八里鄉淡水河海**界處的南岸,民國46年地質學者林朝綮在這裡確認發現史前的煉鐵遺跡後,將它定名為十三行遺址。之後陸續有多位考古學者在此進行發掘,出土陶器、鐵器、墓葬等各類豐富的遺物。經研究得知,十三行人生活在距今1800∼500年前,屬於台灣史前的鐵器時代,是目前唯一確定擁有煉鐵技術的史前居民。
至於十三行人為什麼在這裡生活了一千多年後突然消失,仍然是個謎,只是從一些證據看來,十三行人很有可能是平埔族凱達格蘭人的祖先。
至於為什麼將它命名為「十三行遺址」呢?根據考古學習慣,史前遺址的命名大多採用發現地的最小地名,而十三行遺址之得名,就是因為遺址所在地,台北縣八里鄉頂罟村的別名為「十三行莊」。又,相傳在清朝時,這裡曾經是重要的貿易商港,有多達十三家行郊在此經商,所以大家就將這裡稱做「十三行」,但也有學者主張「十三行」應是原住民地名漢語音譯的結果。
考古學是一門相當倚賴「證據」的學科,有多少證據就推論多少的事情,因此十三行遺址的發現,可以說是台灣史上的大事,它讓這塊島嶼的歷史軌跡更加清晰。
2006-02-10 05:02:12 · answer #5 · answered by 醉三千 5 · 0⤊ 0⤋
一個文化的名稱 新石器時代 第一個使用鐵器的文化 所以就以他的文化名稱 取博物館的名字
2006-02-10 05:01:31 · answer #6 · answered by 多說無意 2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