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中共打越南為什麼打到諒山就停下來了?

是如中共所說的自行撤退嗎?
如果是,為什麼打到一半就自己跑了?國內有事變抑或是諒山有什麼特別象徵意義,打下諒山就當打完了

抑或是像越南所說的把中共趕回邊界?
如果是,越南用什麼方法戰勝中共的?中共的游擊戰好像同樣很強吧

2006-02-08 11:53:58 · 7 個解答 · 發問者 白色相簿 1 in 政治與政府 軍隊

7 個解答

地理
諒山北面是山區, 南方是平原, 距離越南首都河內約150km, 是通往河內的門戶
諒山城分為南北兩個市區,中有奇窮河相隔, 只要佔領諒山, 越南就無險可守
下諒山而越王降,是中國古代軍事家的名言

1979年3月4日, 東西兩路人民解放軍主力會師。節節勝利的中國解放軍對越自衛反擊戰部隊, 兵臨奇窮河。這時, 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卻向許世友司令下達了不許過奇窮河的命令。於是中越軍隊形成對峙局面
中國政府的本意是就此罷手, 把戰爭控制在一定規模內。但是, 當時的越南領導人黎筍為了掩人耳目, 要新聞單位對外宣傳, 說中國軍隊在諒山碰得頭破血流, 堅如鋼鐵的諒山永不可摧。脾氣火暴的許司令大怒, 於是他拒絕執行中央關於停止進兵的命令, 堅持要在諒山和越南人再打一仗。
於是, 解放軍打過奇窮河, 又向河內前進5公里, 造成威逼越南首都河內之勢, 河內市一片混亂, 河內市城防司令部開始在市內街道口挖工事。
諒山戰役後, 越南4大精銳師(第3, 6, 8及13師)被殲滅, 共5萬, 連其他部隊共10萬人

為什麼打到諒山就停下來了?
因為中共聲明是自衛反擊, 沒必要打到河內, 只要挫越南銳氣便算
另外, 有研究說, 再打下去, 中國補給會不足, 以當時形勢, 這不會是主因, 只是部分原因
另外, 鄧小平在那時提出的是改革開放, 以經濟掛帥, 所以勝利撤軍是合理的做法
把中共趕回邊界?用什麼方法戰勝中共?
之前說過越南4大精銳師(第3, 6, 8及13師)被殲滅, 損失10萬, 河內不用失已是幸運
其實中越因為邊界糾紛而戰鬥, 並不是以此為終結, 而是開始, 直至1988年才停止戰鬥, 而中國則獲得大部分的戰鬥勝利

2006-02-08 14:37:30 · answer #1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一起玩情趣用品網路商城,提供成人情趣用品、情趣內衣等,全省宅配到府、超商付款包裝隱密,歡迎參觀選購。

一起玩情趣用品官網:http://www.17one.net

一起玩情趣用品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17one

2015-04-27 22:03:41 · answer #2 · answered by ? 1 · 0 0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qoozoo09260.pixnet.net/blog

2014-10-03 08:19:40 · answer #3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提醒所有知識好友們!中方很會美化數字,從六四事件中國的傳媒看得很清楚。
中國隱藏了很多真實的資料,不是去網路查查貼貼文就信以為真,尤其是大陸方面的資料,很多都有矯飾過的。
在懲越戰爭中,中方的損失事實上是非常的大,不像上文所言6000餘人,實際死傷人數甚傳約50000以上,絕不是空穴來風,所以還導致中方中央震怒,徹換當時攻越大將。
許多西方軍事評論家將此懲越戰爭中評論中方得到了一個「慘勝」,越方得到的是「小敗」可見一般。中國在戰略上是勝,在戰術上確是敗。

2006-02-09 00:40:32 補充:
上面的回答就戰略考量而言是真確的,畢竟中國還不想牽動美中蘇這些國家的平衡,也因此打完諒山後就草草收場了,若要言打到河內之事,則為大家飯後閒聊的話題而已。

2006-02-08 19:35:34 · answer #4 · answered by 太強了 2 · 0 0

因為那是懲越戰爭
不是為了解放越南

2006-02-08 14:58:31 · answer #5 · answered by ? 5 · 0 0

其實看看以下的文章...就大概曉得一些原因囉...

中越戰爭的實際情況

1.關於炮兵火力

實際上,在1979年中越戰爭中,越軍對中國軍隊的最深刻印象就是中國陸軍占壓倒優勢
的炮兵火力。越軍戰俘反映,與美軍作戰時從未遇見過這麼猛烈的炮火打擊。美軍由於
擁有空中優勢,作戰中主要依靠空中火力支援,而中國軍隊炮兵的配備密度和火力強度
遠遠超過越戰中的美軍。

通常在師進攻背景下,對尖刀連突破的火力強度為半小時內在1平方公里左右的設防工
事區域及敵炮兵、指揮區域進行二至三次火力準備,投射7-8萬發炮彈,其中近半為
130-154mm口徑炮彈。1970年的一次連進攻實兵演習一個月後,演習場區內原鬱鬱蔥蔥
的滿山樹木,竟全部枯黃,死光了。

說中國空軍力量不足有道理,但說中國陸軍炮兵火力不足就外行了。實際上,中國由於
沿襲蘇聯軍事理論,高度重視炮兵,其炮兵火力與蘇軍不相上下,遠強於北約各國部
隊。

越軍炮兵在79年戰爭全程中一直被中國炮火有效壓制,直到幾年後老山戰役時得到蘇聯
122mm “冰雹”火箭增程彈後,才得以對中國炮兵進行超射距襲擊。79年友誼關突破時
中國步兵的較大傷亡,主要是多年來初次作戰無經驗,戰士衝擊時隊型過於密集所致。
戰爭開始2-3天後,傷亡率即大幅下降即證明了這一點。

2.關於傷亡人數

人們對中國軍隊傷亡人數的臆想,大概是出於中國軍隊人多加上看過去打仗電影得出來
的印象所致。

實際上,中國軍事理論雖強調集中兵力,在突破地域需數倍於敵,但作戰時隊型相當分
散,並非電影裏看到的“人海戰術”。

步兵間隔多在10-20米左右,火炮間隔多為數百米。這樣拍電影當然不行,攝影師忙活
半天,鏡頭裏只能收進三、五個人或一門炮。觀眾喜歡的是數十門炮排在一起,一打一
大串的火爆場景。但打仗不是那麼回事。看過History Channel最近放的美軍特種部隊
訓練的片子嗎?沒意思吧?就那麼三、五個人,槍聲稀稀拉拉。

真實的情況是,1979年戰爭的中越傷亡總數近乎相等,中方約6萬多人,越方不到8萬
人。但中方傷亡中,傷者占大多數,死亡僅6000餘人,且多在戰爭最初幾天,越方則死
亡率很高,死亡人數約近5萬人。造成如此差別的原因是中方保持著占壓倒優勢的進攻
主動權,作戰區域一直向前推進。幾乎所有局部戰鬥結束後,戰場均為中方佔領,中方
傷員可以得到及時的救護和直升機迅速後送,因此傷員死亡率大為降低。

這是中越戰爭中中方後勤的主要經驗之一。而越方一直被迫撤退,大量傷員被遺棄在戰
場上,許多傷員未避免被俘,爬到潮濕且蚊蠅蟲蟻孳生的叢林或洞穴中躲避,因得不到
及時治療而死亡。

3.戰爭局限於邊境地區

是出於對北方蘇聯的顧慮,而非中方後勤和防空部隊無力支持。地空導彈只能打50公里
的例子實在有些荒唐。導彈不能隨部隊向前移動嗎?當然,為了避免戰爭升級刺激蘇
聯,中國在中越數年戰爭中,確實未使用過導彈,中國空軍也從未越過邊界作戰。

中國對越作戰的戰略目標,是以圍魏救趙之策,迫使越軍減輕對柬埔寨梅萊山紅色高棉
基地的壓力。以中國軍事實力,若大舉攻越,短期內拿下河內、海防等中心城市,並非
難事。實際上,作戰開始一周,越軍邊境地區防禦即已全線崩潰,越314A師據守的諒山
三面被圍,而諒山以南為平原地帶,適於中國裝甲部隊作戰,越軍再也無險可守,河內
唾手可下。但中國不能不顧慮背後的蘇聯。由於蘇聯絕不會容忍中國奪占其在東南亞的
勢力範圍,若中國攻佔河內,更換越南政權,蘇軍在中國北方策應越南的可能性極大。

中國對越作戰從一開始就反復申明是邊界反擊戰,就是向蘇聯表明絕無佔領越南之意,
防止蘇聯動手。在戰役戰術上,則採用“圍點打援”策略,圍住諒山而不攻陷,吸引越
軍主力從柬埔寨回援,殲滅越軍主力部隊後撤軍,這樣,救援柬埔寨的戰略目標就達成
了。實際上,越軍開始確實中計,已將6個主力師,包括突破金邊的203師從柬調回,企
圖增援諒山。

當越軍主力向諒山移動時,中國在諒山東南和西南方向的10多萬部隊隨即向兩側運動,
已張開了袋口。但中國由於顧慮蘇聯在北方行動而一再明示自己的意圖終於起了作用,
加上蘇軍衛星偵察到這一移動,並將情況通報了越軍,使越南終於明白中國從一開始就
說出的戰略企圖是真的,從而明白了中國軍隊對諒山圍而不打的真實意圖。於是,越軍
主力不再企圖增援諒山,而回撤到河內以北佈防。

中國見戰略企圖已暴露,越軍主力不會再上鉤,只得對諒山合圍發起攻擊。攻擊諒山只
用一天半解決戰鬥,消滅了314A師的情況表明,對諒山包圍20多天,顯然不是中國軍隊
打不下諒山,而是典型的“圍點打援”戰術,意在圍殲增援的越軍主力。

當然,由於蘇聯摯肘,中國被迫暴露戰略企圖,未能達成戰略目標,不能不令人遺憾。
中國軍隊在指揮、通信、後勤保障等方面也暴露出大量問題。美軍估計,由於後勤方面
的問題,中國軍隊越過邊界300公里(不是區區50公里)後,作戰能力將大幅下降。

2006-02-08 14:45:43 · answer #6 · answered by ? 6 · 0 0

因為越南已進入警及狀態而全面動員,將位於南部的精銳部隊調往北部應戰,而解放軍在先前戰役已傷亡慘重,而且後勤補給線過長,在考量其因素下,解放軍總指揮鄧小平宣布懲越的目的已達到,解放軍撤出越南.

2006-02-08 13:23:19 · answer #7 · answered by 小朱 3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