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告訴我新埔的義民廟介紹 (要新埔的喔!!不是新竹的),不用太多~~~謝謝!!有圖更好~~~
2006-02-08 10:02:20 · 4 個解答 · 發問者 Yuling 1 in 社會與文化 ➔ 其他:社會與文化
細說義民廟
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末,已是深秋季節,寒風凜冽蕭索,吹得人心直打哆嗦,卻吹不熄漫天烽火。
打從林爽文在彰化大里村(今臺中大里)宣布起義反清之後,戰火就好像秋風掃落葉般地蔓延,短短的十天,大墩(臺中)、彰化、竹塹、淡水、鳳山等重要城市紛紛淪入林爽文及同夥莊大田手中,可憐的臺灣同胞,逃的逃、死的死,因為林爽文的部隊不同於有組織的正規軍,缺乏嚴格的軍紀,每攻下一個城市或村落,總要來一場燒殺劫掠,橫屍遍野的景象處處可見。
十天後,林爽文登上天地會盟主寶座,號稱順天,好不得意。面對林爽文強大的壓力,守臺清軍束手無策,只有惶恐焦急地困守府城、諸羅、鹿港等幾處據點,等待朝廷援軍來解圍。「烽火遍地、生靈塗炭」,這是臺灣當時最好的寫照!多少無辜的百姓,眼睜睜地看著自己辛勤闢建的家園被匪徒蹂躪,被戰火燃燒,卻無可奈何!
所幸天無絕人之路,就在水深火熱之際,住在新埔附近的客家人,自動籌組了一支一千三百餘人的「義民軍」,協助清廷圍剿林爽文。本著「捍衛鄉土義無反顧」的信念,義民軍轉戰各地,與林爽文部隊激戰數十次,犧牲慘烈!
乾隆五十二年,清廷派陝甘總督福康安率十萬大軍登陸鹿港,會合義民軍,全力圍剿林爽文。次年一月,林爽文終於被擒,二月,莊大田也被俘,戰事始告平息。
在為期一年多的剿亂中,陣亡的義民軍曝屍荒野,新埔富紳林先坤等見狀不忍,乃將散置各地的義民軍忠骸兩百餘具收集擬擇地安葬,但令人不解的是,載運忠骸的牛車行至現今新埔鎮下枋寮時,任憑驅策,硬是不肯再向前行,地方士紳頓悟可能是天意要將忠骸葬於該地,於是募集資金,在路旁山坡地建造墓塚,次年又在墓前建了一座「義民廟」,以彰義民功勳,義民廟就這樣誕生了。
清廷有感於義民軍協助平亂之功,先後頒賜了「義勇」、「懷忠」」、「褒忠」三塊匾額褒揚;因此義民廟又稱為「褒忠亭」。
咸豐十一年(西元一八六一年),彰化籍戴萬生同樣又揭櫫反清復明旗幟,在全省各地重燃戰火,臺灣同胞再度陷入戰火殘殺的恐懼中,於是新埔地區的客家人又組織義民軍,投入清廷敉亂的行列殺身成仁者為數不少,新埔士紳陳資雲等復將忠骸收集建附塚於總塚之左。今天大家在義民廟後山可看到兩座墓塚原因即在於此。
光緒二十一年日本據臺,義民廟被火焚燒,光緒二十五年,張坤和等人召集祭典區十四大庄信徒,協議重建,直至光緒三十一年始告竣工。但是今天所見的義民廟也不是光緒年間修建的原貌,因為民國五十二年,曾再度整修過一次。
時至今日,新埔義民廟以成為臺灣地區客家人的信仰中心,平時香火鼎盛,逢假日更是成千上萬的遊客前往膜拜、憑弔,或在廟側公園郊遊踏青。每年農曆七月二十日的中元祭典,輪值地區遍及桃竹兩縣,參與的信徒來自全省各地,多達十萬人以上,場面壯觀而感人。
2006-02-08 10:03:41 · answer #1 · answered by wang 5 · 0⤊ 0⤋
●乾隆五十一年(公元一七八六年),林爽文之亂,林先坤、王廷昌、陳資雲、劉朝珍等,組成義民軍奮勇抗亂以衛鄉土,並協助清軍剿亂,迄五十三年春、全台始告平定。
●乾隆五十三年(公元一七八八年),林爽文之亂諸戰役中,犧牲成仁的義民軍先烈約二百餘位,於凱旋回歸時,僱請牛車沿途遍拾忠骸(有具布圈為記)。原擬歸葬大窩口(今湖口鄉),雖車過鳳山溪,牛竟不受驅駛,經焚香禱告後跌筊取決,合塚葬於此枋寮「雄牛睏地穴」吉地。
●清高宗乾隆帝有感義軍之忠勇衛土精神,特頒御「褒忠」?敕旨,藉以褒揚。林先坤於清廷官員抵達紅毛港時,搭建榕樹門樓恭迎簌旨,迎回後於六張犁庄,恭建聖旨樹安置。大窩口戴禮成、才成、拔成昆仲以先父「戴元玖」公之名義捐獻土地。
●乾隆53年御筆'褒忠」敕旨。以建墓園,並立「合議字」,此合議字由「粵東」經理林先坤、及涂英鵬、梁元魁、姜安、鍾金炵、賴元鏻、林興等會周立字。
●道光十五年(公元一八三五年),立「敕封粵東義民祀典簿」,將廟產交由值年經理管理,並辦理春秋二祭,及修繕廟、基等工作。此簿每年七月一日新舊任總理會簿。
●道光廿七車(公元一八四士年),林茂堂、劉維翰、吳清華、曾騰等具帖邀請新埔街、九芎林、大湖口、石岡子等四大庄士紳,倡導將廟產交由四大庄輪流管理,並負責春秋二祭,三年一輪,周而復始。經公議決定輪值順序:大湖口第一、石岡子第二、九芎林第三、新埔街第四。四大庄簽立「訪帖」字人士計有林茂堂、劉維翰、吳清華、曾騰、杜崑岡、范汝舟、徐朝政、姜阿桂、王阿奎、林慶和、范汞生、蘇振立、張雲龍、廖三連、潘阿來、杜國香等十七名。
●同治元年(公元一八六二年)三月,彰忙戴潮春之亂,粵藉人士再組義軍出征,獻身死義者多達百餘位,復拾忠骸迎葬於烈士墓旁,是為「附」。
●道光十五年(公元一八三五年),立「敕封粵東義民祀典簿」,將廟產交由值年經理管理,並辦理春秋二祭,及修繕廟、墓等工作。此簿每年七月一日新舊任總理會簿。
●道光廿七年(公元一八四士年),林茂堂、劉維翰、吳清華、曾騰等具帖邀請新埔街、九芎林、大湖口、石岡子等四大庄士紳,倡導將廟產交由四大庄輪流管理,並負責春秋二祭,三年一輪,周而復始。經公議決定輪值順序:大湖口第一、石岡子第二、九芎林第三、新埔街第四。四大庄簽立「請帖」字人士計有林茂堂、劉維翰、吳清華、曾騰、杜崑岡、范汝舟、涂朝政、姜阿桂、王阿奎、林慶和、范汞生、蘇振立、張雲龍、廖三連、潘阿來、杜國香等十七名。
●同治元年(公元一八六二年)三月,彰化戴潮春之亂,粵藉人士再組義軍出征,獻身死義者多達百餘位,復拾忠骸迎葬於烈士墓旁,是為「附塚」。
●周治四年(公元一八六五年),林、劉兩施主子孫,邀集四大庄祭典區士紳商議,以每三年由各區選出經理人輪值經管本廟財產,及負責春秋二祭,期滿將本廟財產列冊於四月初一會簿,交施主點交與新經理掌管。
●明治廿八年(公元一八九五年),因兵燹浩劫之下,廟宇盡遭回祿。
●明治卅二年(公元一八九九年),湖口庄輪值經理徐景雲、傅萬福、張坤和等,號召境內十四大庄眾信士捐資重建。
●明治四十年(公元一九○七年),日本政府為實行皇民化政策,派遣日籍宮員由台北乘火車南下,擬前來沒收廟產未遂。
●大正一年至十四年(民國一年至十四年)止,本廟每年提出總收入的五分之一,捐助境內十四大庄全體學校,至大正十四年境內學校有:新埔公學校、湖口公學校、鹿場公學校、芎林公學校、竹東公學校、北埔公學校、峨眉公學校、關西公學校、楊梅公學校、新屋公學校、觀音公學校、石光公學校、大坡公學校、照門公學校、大崙公學校、橫山公學校、沙坑公學校、寶山公學校、紅毛公學校、新城公學校、峨眉公學校、富興分教場、竹東公學校二重埔分教場、芎林公學校鹿寮境分教場、湖口公學校中崙方教場、大坡公學校崁頭厝分教場、石光公學校坪林分教場、新埔公學校枋寮分教場、楊梅公學校伯公岡分教場、觀音公學校新坡分教場、北埔公學校南埔分教場、橫山公學校大山背分教場等三十一所學校。
●大正十年(民國十年),設立貧苦學生獎學金,並按年頒給。
●昭和一至三年(民國十五年至十七年),本廟整理一切田產,統一名稱向政府地政機關登記。本廟之田產早年因誤登,故在地籍上分別冠上以下名稱……公業義民廟、公業義民嘗、義民廟、公業褒忠嘗、寺廟義民嘗、公業義民爺、寺廟義民爺、公業褒忠亭等八種不同名稱。
●
2006-02-08 12:02:35 · answer #2 · answered by lin 6 · 0⤊ 0⤋
新捕枋寮義民廟由來
距今約二百五十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因感於大陸原鄉生活困頓發展不易,寧違清廷禁令,冒風浪吞噬之險,先後渡海來台開墾。在早期的拓荒過程中,親族鄉黨自然群聚而居,他們集結人力,發揮團體的開發功能。胼手胝足,篳路藍縷,飽嚐創業維艱之辛酸。由於時有盜匪及未開化山胞滋擾,祖先為了長治久安,紛於聚庄四周築渠植竹,以為防禦;子弟壯丁則勤練武術陣式,仿效原鄉團練之組織。這就是日後義民軍組成之武力基礎。
清乾隆五十一年(西元1786年),彰化林爽文舉事反清大里杙(今台中縣大里市),設府組盟,建元順天。爽文以玄緞為冠,盤兩金龍、結黃纓,自頂垂背,衣袞服,儼然稱尊,並封文武官員,受「萬歲」歡呼。冬十一月,彰化城破,知府孫景燧等相繼遇害。不數日南路兵進佔諸羅,直逼台灣府城,銳不可擋。十二月,北路王作攻陷淡水,廳治竹塹不保,知府程峻自殺、巡檢張芝馨被執。
當其繼續挺進,六張犁庄(今竹北六家地區)首當其衝。林先坤公因率子弟兵丁抗禦,並聯合王廷昌公、陳資雲公,劉朝珍公等數股粵眾之力,迅速集結,凡一千三百人,奮勇抗敵,以衛鄉土,是乃義民軍之肇始。經六張犁、員山仔(今竹東鎮員山、頭重一帶)之浴血堅守,終會同清廷援軍夾擊,重創來犯,克復塹城。
隨助清軍沿途追擊,進屯臺中大甲,乾隆五十二年,清廷派陝甘總督福康安率十萬大軍登陸鹿港,會合義民軍,全力圍剿林爽文,決戰於崙仔嶺,再戰牛綢山諸役,予清廷翼鋒之助,厥功甚偉。次年一月,林爽文終於被擒,二月,莊大田也被俘,戰事始告平息。
征戰中,犧牲成仁義軍先烈達兩百餘人。林先坤公、王廷昌公等於回師之時,僱請牛車沿途遍拾忠義軍骸(有黑布為記),原擬歸葬大窩口(今湖口鄉)。唯牛車過鳳山溪後,牛竟不受驅駛,經焚香禱告,並跌筊取決,始悟先烈靈感,復延名師勘驗,確認該處坡地為風水絕佳之「雄牛睏地穴」。
由是徵得地主戴禮成、財成、拔成昆仲以其父戴元玖公之名獻地,擇吉安葬合塚,此即枋寮義民塚之由來。清乾隆皇帝知悉義勇軍之忠勇衛士精神,特頒親筆「褒忠」懿旨,以為獎勵。
接旨後,林先坤公邀集地方領袖劉朝珍公、王廷昌公、黃宗旺公、吳立貴公等,倡議建廟崇祀,以慰先烈在天之靈。經多方奔走捐輸,於乾隆五十三年冬,奠基破土,迄五十五年冬,竣工落成,是為「褒忠廟」。到同治元年(西元1861年),彰化戴潮春之亂,客家義軍為了保衛鄉土,並受命協助清軍,再次出征。而這次犧牲的義軍人數,也高達一百多人。戰後,新埔士紳陳資雲等復將忠骸收集,歸葬枋寮,增建附塚於總塚之左。今天大家在義民廟後山可看到兩座墓塚原因即在於此。
光緒二十一年,甲午戰爭,清廷戰敗臺灣割讓予日本,到日據時代,日本政府在全省各地大肆拆除廟宇。新埔褒忠義民廟原也難保,但因客家人士一再陳詞,並到東京請願,說明義民廟不是迷信,而是對祖先英烈事蹟的懷念與敬仰,方才倖免終獲保存。尚且由當時的拓務大臣、臺灣總督等,頒發獎牌褒揚。至今,這兩塊牌匾仍懸掛在義民廟之中。光緒二十一年,廟宇於戰爭兵戎浩劫下,盡遭回祿。 光緒二十五年,張坤和、徐景雲、傅萬福等人召集祭典區十四大庄信徒,協議捐資重建,直至光緒三十一年始告竣工。今之所見的義民廟非光緒年間修建的原貌,因年久陳舊,乃於民國五十三年,興工修繕,使成煥然一新。
兩百多年來,新竹褒忠義民廟的祭祀範圍不斷擴大,每年農曆七月二十日的中元祭典,輪值地區遍及桃竹兩縣,從道光年間的四大庄輪祭,至十二庄,由十二庄而至十四庄,直到今天的十五大庄,涵括整個新竹縣、市,桃園縣中壢市、觀音鄉、新屋鄉、楊梅鎮、龍潭鄉等十九個鄉鎮市,參與的信徒來自全省各地,達數十萬之多,場面壯觀而感人。
時至今日,新埔義民廟,已成為臺灣地區客家人的信仰中心,平時香火鼎盛,逢假日更是成千上萬的遊客前往膜拜、憑弔,或在廟後花園郊遊踏青。香火鼎盛後,義民廟藉著豐盛的廟產,義民廟也不斷地回饋社會,先是於民國三十五年在中壢創設義民中學,四十三年遷校竹北,迄今畢業學子已達數萬人;興學安邦,為國育才,貢獻甚鉅。其次,發展觀光事業,提高古蹟價值(七十六年義民廟列為國家三級古蹟),也是義民廟近年來積極努力的目標。
展望未來,祈求我十五大庄眾信及義民中學校友,乃至於全國客家鄉親,允宜一本「義民精神」之崇高理念,共為鄉土打拼奮鬥,團結致力於地方公益福祉,我客家古文化保存與傳承,祈能進一步發揚光大,庶幾不負祖先開發耕耘之期望。
------------------------------------------
另外我幫你找ㄌ
有關廟宇ㄉ報告
http://www.cips.tp.edu.tw/9years/%AA%C0%B7|/%A5|%A6~%A4T%AFZ%A4%E8%BB%F5%B9a%AA%C0%B7|%B3%F8%A7i.doc
2006-02-08 10:11:16 · answer #3 · answered by ? 5 · 0⤊ 0⤋
http://cult.nc.hcc.edu.tw/BUT3-1.htm
裡面有字也有圖因該OK啦
2006-02-08 17:49:32 補充:
希望能幫上你ㄉ忙
2006-02-08 10:05:23 · answer #4 · answered by ☆↖寶↗↖兒↗☆ 3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