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伐吳是因為要報關羽之死還是要報荊州被東吳佔據之仇ㄋ?想了解歷史真像,而不是三國演義裡面所寫的,還有劉備、關羽、張飛他們真的有桃園三結義嗎
2006-02-03 21:25:46 · 5 個解答 · 發問者 Chilone 1 in 藝術與人文 ➔ 歷史
劉備家門前的那棵大樹,雖被雷擊毀,但樹的基座還在.(我曾經到那裡看過)~ ~ ~ 那會不會是是中共會了振興觀光旅遊夜,刻意營造的仿造品ㄋ? 以上是我的推論,實際上我不了解。
2006-02-03 22:22:47 · update #1
如果劉備第一次肯接受議和好了,荊州這麼重要的地方,ㄞ,人還是不要太貪心,要省度情勢才行!
2006-02-03 23:02:03 · update #2
要滅吳豈如此簡單!兵力要越過西蜀的大山大河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如果能先拿下荊州固守之,如此北伐便容易多ㄌ,就可兵分兩路伐魏,如果成功,就掌握ㄌ北方和重要樞紐荊州,這時在談滅吳,豈不易如反掌?
2006-02-03 23:09:30 · update #3
以長遠的目標來看,要完成統一大業,荊州這個南北交接的樞紐是具有重要的地位,我個人認為蜀國至少要保住這個肥沃的土地,一來當地人才濟濟,可招賢納士和增強兵力,二來巴蜀益州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地方,地形算是封閉的,要單以此拓展統一大業,恐非易事。
2006-02-04 15:23:44 · update #4
劉備在稱帝後,以為關羽報仇為名,發起了討伐東吳的夷陵戰役。但是最後卻被東吳大將陸遜擊敗。在發起一次重大戰役的時候,必定會有一個明確戰役目標。也就是戰役預期要達到的政治、軍事、經濟或其它基本目標。對劉備本次戰役的目標有兩種觀點: 1、 為關羽報仇,狠狠教訓一下孫權,奪回荊州。 2、 為關羽報仇,消滅東吳政權。以劉備的部隊要想擊敗東吳的兵力相當的防禦兵團是非常困難的,何況還有其他的問題: 1、劉備軍的水軍比較弱小,在其發動進攻之前,沒有大規模修造戰船和訓練水軍的記載,從後來戰役中劉備沒有水陸並進的情況,也可以知道,劉備也知道自己的水軍不是吳軍的對手。以這樣的水軍實力,要想在長江沿岸的荊州地區贏得戰役的勝利,基本是不可能的,曹操在赤壁已經做出了很好的證明。 2、以劉備當時的總兵力,即使擊敗陸遜,佔領荊州,也無法加以保守。防禦荊州地區至少需要4~5萬人的部隊(需要防備魏、吳兩方的進攻),這樣劉備手中只有2萬人左右的機動兵力,一旦魏國進攻漢中,形勢不可想像。 3、如果真的佔據荊州,必將直接威脅到東吳的生存利益,與其的衝突將進一步擴大,恐怕將形成東吳和魏國聯合進攻蜀國的最不利情況。 4、以上三條說明,劉備連佔據荊州都是非常困難的,更不要說消滅東吳了。 5、或許劉備會有更多的部隊,但是在221年蜀國只有20萬戶和90萬人民,是很難再供養更多的軍隊了。關羽剛敗亡時,劉備的主力也剛結束與曹操的漢中爭奪戰不久,其兵力不僅消耗很大,而且非常疲勞,根本無法勞師遠征;緊接著又失去了上庸,使其地盤更加減小;而兩戰下來損失兵力達5萬以上,加上漢中戰役的損失,總共有6~7萬之多,劉備迫切需要休養生息,恢復部隊的實力。所以劉備沒有立即發動復仇之戰。 其次,劉備不會不清楚誰是主要的敵人(還有諸葛亮等人的參謀),最大的威脅當然來自魏國,東吳在襲占荊州後已經取得了保衛江東根據地的有利態勢,是不會再進攻蜀國了。 所以,劉備堅持要伐吳的原因,魏國的太尉劉曄分析的非常清楚:「蜀雖狹弱,而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眾以示其有餘。且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羽死不能為興軍報敵,於始終之分不足。」(《三國誌劉曄傳》) 這兩點才是劉備伐吳的主要原因。知道了原因,分析其企圖就比較容易了。劉備的戰役企圖非常明確,為了以上的原因,必須進行伐吳戰役,目標:通過施加強大的軍事壓力,迫使東吳低頭認錯,賠償損失,但是盡量不進行大的決戰,以免雙方損失過大。 實際上,迫使東吳低頭認錯的目標已經達到,孫權馬上派使者前來認錯求和,並讓諸葛謹寫信勸告劉備(通過諸葛亮加強勸說)。估計是最關鍵的賠償損失的條件,雙方沒有談攏。最後造成了雙方均騎虎難下,只好繼續戰鬥下去。 劉備發動本次戰役是另有企圖的。通過對東吳施加強大的軍事壓力,爭取談判解決因孫權偷襲荊州殺死關羽而結下的仇怨,使孫權賠禮認錯,賠償蜀國的損失。當然在必要時發動進攻迫使孫權就範也是企圖之一,但最終目標是談判而不是決戰。雙方在221年8月到12月之間,派使者談判了和解的條件。根據時間的跨度來看,至少進行了兩輪以上的談判。在此期間,雙方駐紮於秭歸前線的十多萬大軍處於停戰狀態,等待著談判的結果。 最後,談判破裂,蜀國的使者返回,劉備既不能收兵不戰,只好繼續發動進攻,希望在戰場上取得一定的勝利,來迫使孫權接受己方的條件。 如果孫劉進行秘密談判是真實的,那麼曹丕的不進攻孫權的策略有可能反而是正確的。因為一旦魏軍南下進攻孫權,可能會迫使孫權接受劉備的條件,而與其講和。那麼曹丕可就什麼也撈不著了。 雙方是否真的進行了秘密談判以及劉備提出了什麼苛刻條件,還需要今後的考古新發現來加以證明和補充。
2006-02-04 08:25:01 · answer #1 · answered by * Amlee * 7 · 0⤊ 0⤋
TO * Amlee *:
劉備伐吳採取的是水陸並進的策略,劉備自領陸軍出夷陵,另外命黃權領水軍沿長江而下,負責牽制東吳水軍。
由於東吳擅長水戰,拙於陸戰,因此伐吳的主力為劉備,並非黃權。依照劉備的戰略,蜀軍以陸路壓制東吳,逼迫東吳以陸戰對決,避免以東吳所擅長的水戰進行對決。這個戰略基本上合理,但是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四川路途險峻,運輸補給上不如水軍便捷。
2006-02-07 14:18:39 補充:
陸遜也明顯知道劉備的意圖,所以避免與劉備決戰,拉長戰線拖死劉備。只要劉備兵敗,黃權的水軍也就不足為患。
晉朝滅吳時,汲取了劉備的教訓,以水軍大舉東出長江以威嚇東吳,主力仍是以陸軍為主,由江北南下,迴避了劉備因路途險峻導致補給困難的問題。
2006-02-07 09:18:30 · answer #2 · answered by 潛龍子 7 · 0⤊ 0⤋
我覺得兩者皆有...
一方面當然劉關共事多年...
且關羽一直對劉備有情有意...
若說劉備得三分天下有一半的功勞是來自這些忠心的部下...
先不說虛情假意還是真情真義...
一個名義上如此重要的人死去他如果不說報仇難免顯得有些無情...
所以不管是演戲還是真心...
報仇都是理所當然的...
而以當時劉備攻吳的強硬來看...
他是有自信自己能成功的...
可能是多年的順遂讓他忘記了其實他並不是軍事強人...
攻吳這麼重大的戰役竟然連諸葛亮都不帶上...
可見他對自己的自信...
因此我認為他是相信自己能夠成功奪下荊州才會出兵的...
這就像當年曹操為父興兵一樣...
當然有相當程度是為了報仇...
但是若說完全沒有私心應該是不可能的...
2006-02-04 04:32:34 · answer #3 · answered by ? 2 · 0⤊ 0⤋
劉備伐吳三分之一是為了報荊州被東吳佔據之仇 三分之一要報關羽被殺之恨 另三分之一是想消滅孫權而佔領江南劉備一開始本來忿恨孫權襲殺關羽而佔據荊州 於是遂帥諸軍伐吳。由於起初戰事太順利了 蜀軍連連戰勝 劉備便興起滅吳之心。後孫權以歸還荊州等條件遣書向劉備請和 劉備衝昏了頭便盛怒不許 並揚言消滅東吳。後孫權拜陸遜為大都督 後來便打敗了劉備大軍 劉備敗逃回白帝城。孫權聞劉備在白帝 再遣使請和停戰 這次劉備乃許之。至於正史中並無劉關張結義為兄弟之記載 不過蜀書關羽傳記載:劉備於鄉里合徒眾 而關羽與張飛為之禦侮。劉備為平原相 以羽、飛為別部司馬 分統部卒 劉備與二人寢則同床 恩若兄弟。而蜀書張飛傳記載:關羽年長張飛數歲 張飛以兄事之。
2006-02-03 22:26:53 · answer #4 · answered by 台灣人也 7 · 0⤊ 0⤋
因為要報關羽之死!因為結義三十餘年,生死相依,關羽被殺,劉備、張飛當然要報仇.劉備、關羽、張飛他們真有桃園三結義嗎?當然有!劉備的故里留有很多遺跡,例如:劉備家門前的那棵大樹,雖被雷擊毀,但樹的基座還在.(我曾經到那裡看過)三國演義雖不是正史,但也有些是真實的.
2006-02-03 21:54:07 · answer #5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