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且不論日韓的古代文字(漢字)
會發現兩種民族的語言皆屬於蒙古語系!
特別是文法及造句都屬S+O+V和我中華民族語法為S+V+O完全不同,
到底,這兩民族在古代有否十分密切關係呢?
或日韓本一家?中日的血統和中韓的血統其實沒有日韓的血統來的親近呢?
2006-02-01 21:59:35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迦南地里歐 3 in 藝術與人文 ➔ 歷史
應該韓國比較接近漢族?
漢族是東夷族的一支(也是屬通古斯族)
但必須將冰河時間作為分界
日本人古稱「倭」意思是說體型較矮小的意思?
我以為日本極可能是南島民族的起源?
當然祖先可能是冰河時期從韓國陸橋登陸日本的通古斯族
和近一萬年的東夷族(通古斯族)已經有明顯不同
而韓國的歷史可以追朔到商朝的箕子?
因為的今天的北朝鮮的平壤是是箕子的封地?
所以說商人是否是冰河時期的通古斯族還是冰河後的東夷族?可以考證
所以有可能韓國人應該是大量的東夷族+通古斯族(當地土著)的融合
加上與山東半島(古齊魯)一海之隔
接受漢文化的程度比一山之隔的(長白山)女真人更深
但也是一海之隔所以也能保留自有政權獨立完整
另外日語和韓語和滿語及蒙古語的語法結構相似,
但蒙古人(東胡族)和滿人(東夷族)的血統差異極大,他們只隔了大小興安嶺而已
原因在冰河時間的人類遷移是由南向北
過了冰河時期才由西向東(因為冰河時期北方是冰封大地)
另外史記就說「匈奴」是夏的後裔
也可能夏人可能接近於阿爾泰民族(和東夷族不一樣是西伯利亞南下的東胡族)
這只是我的推測
因為夏朝並不在中國信史的時代
都是一些傳說
由歷史記載中國在周之前的夏商都和周都不是同一民族是可以確定
但歷史推進將三個在中原的民族融合成為漢族(最晚在周朝已經完成雛型)
所以漢族是通古斯族(東夷族)+阿爾泰民族(東胡族)+百越族(中國南長江流域土著最有名的是越王句踐)等融合
當進入最近兩千年時候
當漢人強大時候大量的東胡族(北匈奴)被統一的漢族趕離亞洲進入歐洲
例如匈奴的一支可能留在今天的匈牙利
另外可以說通古斯族的祖地及出發地點也可能是在中國
而我們共同的祖先可能是由南方上來的
一般有個說法是由青康藏過來的印度人種
因為我們和中亞突厥種的東胡族(西伯利亞為祖地)的人種差異比較大
當然有人會覺得現在印度和我們差異更大
那是印度在三千年前被有白人血統雅利安人(也是德國人的祖先)入侵
而原住民都是賤民階級(種姓制度)
所以才有彿教的的興盛
而且從古文明四國(埃及,兩河文明.印度.中國)都有象形文字來看
我們的人種屬性相同較大
最後說明為什麼我們老祖先是在黃土高原而不是在更富庶的長江流域
因為黃土高原是農業和遊牧的交界
更北的河套其實一直是遊牧民族的牧場
更可以證明我們漢族的祖先是遊牧及農耕並行的民族
直到黃帝(農耕)和炎帝(遊牧)一戰之後才有初步的民族方向
其實夏商周這三個其實都是當時中原境內最大三個民族
互相學習對方文化及融合才形成漢族的雛形
而漢朝之後漢族有經過五胡亂華的洗禮
真的純漢族的目前可以確信的是客家人是比較接近古漢族
但我以為已血統來說漢族這個民族已經模糊了
文化才是界定的根本
例如漢族和滿族其實都是東夷族
和蒙古族的東胡族一看就不同
所以滿人統治中國時
真的滿人和漢人誰也看不出來
2006-02-02 09:34:44 補充:
另外台灣除達悟族外(南島族)外,其他原住民應該是冰河時期的百越族,這和文化有相近的地方,冰河時間台灣和大陸是連接的,因為海平面低,加上有百越族紋身紋面的習慣,都證明和百越族有關
2006-02-03 23:52:33 補充:
我對大頭的推論很敬佩
但離事實有點遠
因為日本離中國大陸
比中國大陸到台灣更遠
當時航海技術沒這麼好
秦漢還認為東海上有仙山
一直到東漢之後日本人才與中國有往來的記載
所以偶爾能小量來往是有可能
但大讓人跑到日本我覺得不可思議
因為離日本最近的韓國
除了帝王的宗室有婚姻的往來
民間交往少的可憐
不像匈奴和漢人可以因為戰爭而融合
事實上也在同一陸地上
我以為日本人是古通古斯族(冰河時期)就住在當地的原住民
蝦夷族是冰河期結束後庫頁島下來的通古斯族
2006-02-02 04:29:39 · answer #1 · answered by ? 6 · 0⤊ 0⤋
西村植也真棒
2006-02-02 05:41:28 · answer #2 · answered by Starman 5 · 0⤊ 0⤋
血緣來講的話
其實日本人的血緣非常的混亂
因為那是多次和中國的血緣融合後的結果
日本最早的徐福到了日本 在來是漢末的移民
把日本原有的蝦夷人趕到了北海道去
後來只要中原有異族統治就會有令一波移民潮的出現
而朝鮮人本身就等於是漢民族的演變一樣
重箕子朝鮮的建國後都和中國人有很大個關係
所以中韓血統的相近度會大於日韓的血統
2006-02-03 18:13:42 · answer #3 · answered by WuWuWu 2 ·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