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各位大大有哪個古人窮到不行還是要讀書(中國的)
不管多窮就是要讀書
2006-02-01 05:40:32 · 2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藝術與人文 ➔ 詩詞與文學
成語與典故/蘇洵發憤為學成語與典故/車胤囊螢讀書成語與典故/李密掛角讀書〔鑿壁偷光〕記載漢代劉歆的<西京雜記>裡: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衝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這種損人不利己的行為教壞學子,學子們千萬不要學他哦!漢朝的時候,有一個叫做匡衡的人,他是一個很勤奮讀書的年輕人。但是,因為他的家裡很貧窮,所以根本買不起蠟燭,每次到了夜晚,他就因為沒有光線能必須停止讀書,這對他來說真是很困擾的一件事。 後來,他想了一個法子,解決了自己的問題。 匡衡見到隔壁那間富有的人家,每天晚上都點著蠟燭,照得屋子裡燈火通明;可是因為隔了牆壁,光根本透不過來,所以,他就在牆壁上鑿了個洞,藉著從洞裡透過來微弱的光,好讓自己能在夜裡繼續讀書。 匡衡這種勤學不倦的精神,經年累月地苦讀下來,終於成為一個偉大的學者。 http://tw.search.yahoo.com/search?p=%E9%91%BF%E5%A3%81%E5%81%B7%E5%85%89&ei=UTF-8&fr=fp-tab-web-t&fl=0&x=wrt&meta=vc%3D http://www.vos.com.cn/mnh/2005/04/12_1558.htm福建歷代作家之黄滔黃滔一生在六十歲前一直不得志。他家境寒貧,生活艱辛,“萊腸終日掇,霜鬢度年秋”,“還愁把部酒,雙淚污杯中”。他所處的境地,使他的思想感情接近中下層人民,接觸到豐富的社會生活,看到較多的人民疾苦,在文學創作上很自然地繼承了我國古代自《詩經》以來的關懷現實的精神。 他的詩文在一定程度上記錄了晚唐的凄涼景況。在長安期間,他多次離京外游,目睹戰亂的中原,田園荒廢、民不聊生。“大國乒戈日”就是“故鄉飢饉年。”太原節度使李克用兵長安,民眾再次逃亡,剛結婚的夫婦被迫分離,黃滔在《河梁》中寫道:“五原人走馬,昨夜到京師。繡戶新夫婦,河梁生別離。隴花開不艷,羌笛靜猶悲。惆悵良哉輔,鏘鏘立鳳池。”
2006-02-01 06:23:15 · answer #1 · answered by lilyoct16 7 · 0⤊ 0⤋
這樣的人很多阿
例如顏回
論語有這段 :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於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還有北宋名臣范仲淹
據《涑水紀聞》記載,他自幼喪父,跟著母親寄人籬下,但范仲淹不畏生活艱辛,置燈帳內,不眠不休,以至帳頂被油燈薰黑了
還有一個也算有名的例子:「鑿壁偷光」
指的是漢朝的匡衡,家裡窮困沒錢點燈,把家裡的牆壁鑿個小洞借隔壁的光來唸書
2006-02-01 06:07:48 · answer #2 · answered by rama 7 · 0⤊ 0⤋